商品資料
打破個人主義的讀經迷思:15堂聖經的集體文化通識課/Misreading Scripture with Individualist Eyes: Patronage, Honor, and Shame in the Biblical World
蘭迪.里查茲、里奇.詹姆斯 (]E. Randolph Richards&Richard James)
梁碩恩
校園書房出版社
讀經生活化
435550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調貨說明

內容簡介
★幽默有趣的中東文化故事X聖經經文解經★
跳脫個人主義的框架,重建聖經的文化視野,讓神的話語更貼近心靈!

我們往往透過個人主義的眼鏡來看聖經而不自覺。在聖經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個別聖經人物的成功與失敗、得勝或墮落,或是僅僅將聖經視為記錄了「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而忽略了當中的「我們」與「他們」。

這樣的誤讀,使我們錯過了聖經中深刻的社會背景與價值體系,因為聖經的誕生並非基於個人主義,而是根植於古代集體文化的土壤。由於缺乏對這些背景的認識,許多經文的重點與細節容易被忽視,使我們錯失了神藉聖經所傳達的寶貴信息。

要突破這種局限,我們需要打破個人主義的迷思,開啟全新的視野。這不僅僅是從一個新的解讀角度出發,更是通過文化通識課來深入理解聖經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結構。聖經的訊息不僅是關於個人的成敗,更是集體、社會及群體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呈現。在集體文化的框架下,聖經文本中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不同層次的社會意義。

本書將帶你走進十五堂聖經文化通識課,由聖經學者蘭迪·里查茲和中東宣教士里奇·詹姆斯共同領航,探索聖經中親屬關係、恩主制度、榮譽與羞恥文化、界線觀念等社會元素。他們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加真實的聖經世界,讓隱藏在經文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逐漸清晰,幫助我們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聖經圖像。

打破個人主義的框架後,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後蘊藏的信仰深度。比如,約瑟的故事,從個人崛起的傳奇,轉變為一段關於愛、寬恕、修復與社群重建的群體歷程。在這樣的解讀中,我們不僅是在學術上探索聖經,而是與神的心意和聖經的真理更加緊密地連結。

現在,就讓我們拿起這本書,打破當下以自我為中心的解讀模式,重新建構我們對聖經的理解。通過這十五堂課,讓我們拼接文化碎片,深入理解聖經的原貌,並在古代社會的脈絡中,與神的話語建立更深的連結。

⋅˚₊.讚譽⋅˚₊.

「藉由解釋聖經故事背後隱含的文化背景,作者在黑白的經文頁面上繪出彩虹般的色彩。」
——林恩.科希克(Lynn H. Cohick)、丹佛神學院(Denver Seminary)教務長/院長

「每個人都透過自己的文化框架來讀聖經。西方人恰巧是透過個人主義的框架來閱讀,但這與聖經作者的集體主義世界觀大相逕庭。蘭迪和里奇有說服力地論證了諸如恩主制度、榮譽和羞辱等社會價值觀。這將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聖經讀者。他們的書應該被列入每個詮釋學的閱讀清單!」
—米格爾.埃切瓦里亞(Miguel Echevarria),東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和希臘文助理教授,西班牙裔領袖發展部主任

「我們真的是用個人主義的眼光來誤讀聖經嗎?蘭迪和里奇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答案是:是的,我們會!如果集體主義的思維曾經讓你覺得過於複雜,甚至不符合聖經,那麼這本書可以帶來清晰的理解。」
—布拉德.沃恩(Brad Vaughn),(Mission One、Global Training Network 常駐神學家,《以東方的眼光閱讀羅馬書》(Reading Romans with Eastern Eyes)的作者
 
 
作者介紹
蘭迪.里查茲(E. Randolph Richards)
蘭迪.里查茲是一位非常熱愛聖經研究的學者。他不僅對保羅的書信和早期基督教文化有豐富的了解,也善於將複雜的學術內容轉化成貼近生活的分享。他的書,例如《以西方的眼光誤讀聖經》(Misreading Scripture with Western Eyes;暫譯)和《重尋耶穌》(Rediscovering Jesus;暫譯),既有深入的見解,又讓人感到親切,幫助讀者用新眼光來理解聖經故事和教義。

蘭迪經常到世界各地演講,他在不同文化中教書和交流的經驗非常豐富。他的妻子斯塔西婭(Stacia Richards)一路陪伴他,無論是穿越印尼的叢林到阿肯色的麥田,再到南佛羅里達的海灘,或是威斯康辛州的平原,他們的故事就像一本冒險書一樣精彩。他真心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分享,幫助人們從不同文化的角度來體會聖經的智慧。

里奇.詹姆斯(Richard James)
里奇.詹姆斯(化名)是一位跨文化培訓師,積極參與在中東地區的宣教,並領導植堂團隊的事工。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前言
導論

第一部 聖經世界的社會結構
1. 親屬關係:作為家庭的一員
2. 親屬關係:留在家庭中
3. 恩主制度:禮物是有附加條件的
4. 恩主制度:體系和參與者
5. 恩主制度:恩典、信心和恩主制度的用語
6. 聖經世界的中介關係:我靠朋友的大力幫助度日

第二部 社會工具:執行和強化我們的價值觀
7. 擁有榮譽:人人皆有
8. 獲得榮譽:人人都想要更多
9. 榮譽競爭
10. 有羞恥心:人人有益
11. 羞辱:正確(與錯誤)的作法
12. 設定界線:我們和他們
13. 守護界線:保持我們是「我們」的身分

第三部 為什麼集體主義對我至關重要?
14. 救贖親屬關係和界線:誰是我們的家人?
15. 救贖恩主制度和中介關係

結論:在我個人主義世界的聖經集體主義

附註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
經文索引
 
內容連載
【推薦序二】榮耀恩庇中的信仰群體
在宗教改革與識字教育的影響下,基督徒有更多機會以個人為主體來閱讀聖經,但隨著大環境的變遷,信仰群體的關注卻也逐漸被忽略。身為聖經學者、人類學家的理查茲(E. Randolph Richards),與以詹姆斯(Richard James)為筆名之中東地區教會牧者,在其專業訓練與文化敏銳度中,撰寫了《打破個人主義的讀經迷思》一書,彷彿在強調「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世界中,投擲了一顆震撼彈。本書強調聖經乃於「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中產生,研讀時當認定作者與讀者有許多共通的資訊,故而回歸聖經的時空背景,能夠更深刻地認識經文隱含的內容。

不同於個人主義者的觀點,對於集體主義者(collectivism)而言,他們關注長遠的歷史脈絡、知曉自己所屬的群體,並透過與其他群體間的界線,維護自身的身分定位。因此閱讀聖經者若跳脫個人主義的眼光,更能體悟基督教會不只是一個文化,更是一個家庭;神在施行拯救之時,不只是個人性的救贖,更是要將所救贖的人集合成為一個社群。

本書從親屬關係(kinship)、恩主制度(patronage)和中介關係(brokerage)等角度,論及聖經時代群體間的關係,作者強調應以緊密的親屬關係來詮釋經文中的敘事:在關係中,每個人都在某程度上要對他人負責,因此透過血緣、利益、歷史、土地等不同的向度,建立群體間的榮辱關係(honor and shame);恩庇系統的運作,乃從施恩主(patron)與受恩者(client)的之間建立的互惠關係(reciprocity),既接受施恩主的供應,故當受恩者不知感恩之時,乃是對施恩主極大的羞辱;回應古代近東文化的生活處境,中介行動帶來具體的調解與助益,因此尋得好的調解者將是極重要的工作。

作者透過其學術上的見解,以及自身與不同文化互動的經驗,栩栩如生地刻畫從集體主義角度閱讀聖經的亮光,也引出的「團契—重新建造的群體」,乃是基督所給的禮物。透過福音描繪出最偉大的恩庇系統,耶穌重新定義了親屬關係,建立了新的界線,並賦予互惠原則、榮辱關係無可取代的價值。在基督的救贖中,使得身處其中的成員,都能透過聖靈保惠師的工作,領受福音的恩庇。

在注重個人利益、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中,人們不自覺缺少對於集體主義的體會,本書提供了美好的路徑,透過作者的專業與視野,帶領讀者進入不同的聖經敘事,以嶄新並整全的角度來理解神的恩典;相對於熟悉集體主義文化的群體,亦能從自身處境中產生共鳴與連結,相信並認定人被接納於信仰群體實屬神的恩典。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雖看似文化中的兩個極端,但並非完全互斥,當基督徒以「相得益彰」的視角,深入地挖掘聖經的意涵,將看見神透過豐富又立體的恩典,呼召我們來認識這位慷慨又憐憫的主。
—劉加恩(內湖信友堂牧師)
 
詳細資料
原書號:A1828
ISBN:9786267530474
出版日期:20250110
頁數:384
尺寸:16 x 21cm
排版方式:橫排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印刷方式:單色印刷
分類:聖經論叢/讀經法
適用對象:適用所有人
 
購物說明
  • 訂單備貨時間約3-5天不包含週末及國定假日,庫存足夠為當日或隔日出貨,如遇廠商調貨時間延長或絕版、缺貨等特殊情況,將另行通知。詳細請點選常見訂單問題
  • 線上刷卡金額僅為訂單成立時,銀行預先授權金額,並未立即扣款,待訂單完成寄出當日將進行請款,實際請款金額即為出貨單上金額,故如有更改訂單、缺貨或取消訂購,皆不會有刷退程序產生。
  • 為維護您的權益,如因個人因素欲辦理退貨,請維持產品原狀並依原包裝包好,於收到商品鑑賞期七天內,將與欲退貨之商品、紙本發票及原出貨單寄回。詳細可閱讀退換貨須知
  • 如需寄送海外,歡迎閱讀海外訂購常見問題
  • 更多常見問題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