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文化中的基督教:跨文化觀點下的聖經神學研究/Christianity in Culture: A Study in Biblical Theologizing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查理斯.克拉夫特 (Charles H. Kraft)
鄭惟恩
中華福音神學院
7501000
1
  (可訂購商品,若庫存數量不足,將於結帳後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內容簡介
作者廣泛運用語言學專業,並根據實際至非洲宣教的豐富經驗,提出新的問題,重新表述跨文化傳播的框架與福音的處境化,幫助眾多宣教士和宣教學家不僅僅\鑽研聖經,同時也把眼光放在自己服事的人群身上,並在傳福音時,看重他人理解福音的方式。


初版推薦序

  拉里.勞丹(Larry Laudan)曾說,一門學科的定義在於它問出哪些問題,檢視哪些資料,使用了哪些方法。孔恩(Thomas Kuhn)也指出,學者鑽研學科時,多半會花時間藉由研究調查來尋找答案,但有時學科會產生典範轉移,浮現新的問題,並檢視新的資料。

  查理斯.克拉夫特所著《文化中的基督教》一書就點出宣教學中的典範轉移。克拉夫特廣泛運用語言學專業,並根據實際至非洲宣教的豐富經驗,提出新的問題,重新表述跨文化傳播的框架與福音的處境化。他介紹新的分析方法並提出新的分析模型,這些模型改變了宣教界的爭論,幫助眾多宣教士和宣教學家不僅僅鑽研聖經,同時也把眼光放在自己服事的人群身上,並在傳福音時,看重他人理解福音的方式。

  宣教士不再是以說出的話來評估溝通成效,而必須以人們聽見什麼來進行評估,這不只需要先深刻理解對方的文化,同時也激盪出艱深的問題,那就是,當文化的基本範疇及世界觀都與聖經和宣教士的文化迥然不同時,該如何在文化中傳遞聖經真理。

  宣教學家會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但克拉夫特提出很關鍵的問題,也針對福音在特定文化中的傳播和本地化提出見解,這些確實不容忽視。他的研究頗具啟發性,能重述問題並提出必須探索的新議題,也指出未來研究與建構理論的方向,這些內容對我們來說極有助益。

  但克拉夫特所做的還不只如此;他在書中探討的不只是對學術的興趣,更是抱著一份極大熱誠,盼望福音能有效且深刻地傳到世界各地。宣教不僅是學術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再實際不過的行動,牽涉到真實人類社群現今與永恆的生命,他們等待聽見耶穌基督裡完全的救恩這個好消息,克拉夫特著實減緩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張力。

  實在樂見《文化中的基督教》一書重新發行,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與見解,於今天的宣教世界仍然非常關鍵。

保羅.赫伯特(Paul G. Hibert)
三一福音神學院
伊利諾州.迪爾菲爾
 
 
作者介紹
查理斯.克拉夫特(Charles H. Kraft)

  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神學博士,曾任富勒神學院(前世界宣教學院)人類學和宣教學教授,主要教授該學院的人類學、傳播學、情境學和屬靈動力學課程。曾在奈及利亞東北部的Kamwe/Higi(赫吉族)擔任三年的拓荒宣教士,隨後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各任教五年,教授語言學和非洲語言。

  著作有三十多本於其專業領域發表大量文章,目前在世界各地主辦有關屬靈爭戰、醫治與釋放的研習會。
 
目錄
序言 寫於二十五週年版發行前夕/7
初版推薦序/9
二十五週年出版序/12
本書模型與其中元素/29
本書採用的聖經版本及縮寫/33

第一部 觀點
第1章 有需要的個案/36
第2章 映照出的實在/64

第二部 文化環境
第3章 人在文化中/96
第4章 文化的形式、模式與過程/124
第5章 人類共同性/148

第三部 上帝在文化中
第6章 上帝對文化的態度/176
第7章 透過文化形式展現超文化意義/196
第8章 在文化之內進行溝通/241

第四部 啟示的動能
第9章 以接收者為導向的啟示/270
第10章 上帝默示的個案手冊/308
第11章 啟示的組成/341
第12章 透過文化來啟示/374

第五部 替代形式中持續不變的信息
第13章 動態對等的個案手冊翻譯/404
第14章 動態意義對等訊息的文化互化/426
第15章 動態對等式的建立神學/447

第六部 信息影響形式
第16章 動態對等的「教會本質」/480
第17章 基督徒歸信是動態的過程/497
第18章 與上帝一同轉化文化/520
第19章 與上帝一同轉化文化的原則/540
第20章 使徒的信仰?/568

附錄 模型概覽/577
參考書目/601
 
內容連載
【第1章:有需要的個案】

哪些人需要這套方法?我將試著透過下列兩則個案來說明,宣教士與世界各地教會領袖都需要更廣的方法來看基督教神學,這套方法正是其中之一。可以將我們設法了解的聖經內容比作蘊藏金礦的大山,想開採金礦就必須在山裡鑿出幾道礦井。時至今日,這座充滿啟示真理的大山已經有一些鑿好的神學礦井,但幾乎都鑿在某個限定區域,而區域範圍是西方文化所決定的,這些礦井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的不同觀點。

但大部分的礦井要不是與彼此相通,形成一條巨大的西方基督教神學坑道,否則就是入口處插上「異端」的牌子,直接被人廢棄不用。同時在世界各地還有六千多種文化,但人們基本上都認為,要在神的山上採礦,非得從西方神學家所鑿的礦井進入不可,而且入口還不能有「異端」的牌子,因此這座山其他的部分幾乎杳無人跡。

長久以來,全職宣教士負起相當大的責任,將這種開採聖經寶礦的方法帶到世界各地,宣教士培訓也以此為主,因此,不論是他們或我們都很難找到其他的做法。但那六千多個文化群體的基督徒漸漸無法接受這種做法,即便這麼做在名義上具備跨文化正當性也一樣。然而,還有其他更為寬廣的觀點是我們可以運用的。

個案一:全職宣教士

「若我當時能這樣看待事情,事工就會截然不同,果效也能大大提升。」

說話的是位擁有十五年經驗的全職宣教士,專職在跨文化、跨語言的環境中傳揚福音。這位宣教士在美國長大,為了符合所屬差派機構的要求,他進入國內還不錯的神學院讀了三年,之後才前往工場。

在大學和神學院就讀期間,他所學到的事物都很合理,老師和教科書提出的問題和觀點,大部分和他原本的想法是一致的,要不然也是他很容易就可以認同的。至於那些無法立刻認同的想法,他也因為對老師們的信任,而願意認同、信服;畢竟老師們的經驗比自己豐富得多,也比自己更了解這些尚待學習的事物。由於計畫投入跨文化宣教工場,他便選了神學院中「宣教史」這門選修課,老師是一位研究教會歷史的教授,本身也曾擔任宣教士,並在海外的神學院授課。

這位教授針對宣教機構長期對所建立的教會握有主導權提出批評,也說到,等那些教會的本國領袖接手後,基本上會一直採用同樣的策略,但實行策略的方式又沒什麼效率;而一般來說,教會領袖對於嚴謹地維護教義正統也缺乏足夠的關注。舉例來說,長期對各宗派的差異和歷史淵源給予高度關注,會在本國領袖接替宣教士工作時帶來很大的問題;一是本國領袖對傳福音的關注經驗相當不足,二來,神學院畢業生要不是在教會機構擔任行政職位,就是被吸引加入福音機構。與之相比,成為傳道人的畢業生很少,成為佈道者或宣教士的更是少之又少。

授課教授以學術的角度來看待整件事情,樂意在學術層面談論議題並面對問題,但顯然這些都不是他真正有興趣的部分。雖然教授上課時會談到過去自己服事的地點,也會用那個族群的語言和思考模式來舉例,但從未說過自己很熟悉該族群的語言,他關心這群人的思考模式也只不過是出於好奇罷了。

接下來十五年間,這位宣教士在工場完成了幾項工作。他的第一任期在神學院任教(用英文教);等到本國領袖接管教會後,一位本地教師便接手教職,請他到國內另一個地方和其他傳道人一起服事。在那裡,他面臨了一連串的新問題,包括因為必須學習全新語言和文化而產生的問題。最後,他確實對語言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卻仍然無法克服挫敗感,因為每次討論重要的議題時,都會突顯出宣教士與本國領袖在觀念上有著難以消弭的差異。

這位宣教士進入工場後,大半時間都沒有發現,自己對所參與各個事件的了解其實有所不足。當然他知道,面對許多問題時自己並沒有答案,但他直接假定沒有人知道答案。同時他也發現,事工運作中有許多成效不彰的部分。

然而,他的想法和宣教史教授以及機構的同工沒兩樣,認為成效之所以不彰,就是因為本國領袖沒有學到正確的做事方法,之所以會如此,大概就是因為自己和其他宣教士在傳達想法時不夠清楚,所以就繼續堅持、埋頭努力。基本上,他相信這些困境的解答其實就是他們已經在做的事情,只是需要做得更好。當然,他們在宣教方法上有所不足,過去曾經犯錯,未來還會繼續犯錯,這些都無庸置疑,但是,上帝一定在這些環境中掌權,也一定會翻轉這些人的觀念,帶領他們轉離過去非基督徒的模式,並以「正確」的方法行事;上帝一定會這麼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宣教士的語言能力逐漸提升,與本地福音事工的連結也愈來愈緊密,但他卻開始對基督動工的方式產生愈來愈多懷疑,因此感到心煩不已。這些懷疑經常帶來罪惡感,同時這些罪惡感也來自於發現自己幫助這些人的能力有限。想要完成所指派的工作,卻無法突破能力的限制,甚至懷疑自己所堅持的做法是否是在浪費上帝的錢。事工中到底哪些事情有順利進行?真的可能順利嗎?問題是否出在知識不足?訓練不足?還是不夠全心投入?他發現,自己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也無法想像該從何尋找答案。

由於經歷種種挫敗,這位宣教士便在接下來的述職期間上了一門課,希望了解如何用不同角度看待自己投入的事工。過去十五年來,他時常遇到問題(而且經常無法處理),如今才終於在這些問題上接收到截然不同的觀點;過了十五年,他才得以帶著新的眼光,回顧自己的跨文化宣教經驗,同時產生前所未有的盼望,相信自己參與的事工對於服事的群體和神的國度,都會帶來極大益處。事情究竟是如何改變的?他又為什麼認為,如果能早點接觸到這套方法,事工就會截然不同?

答案在於,他開始用新的觀點去看待所有發生的事情,經歷到科學哲學家所說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Kuhn 1970),也就是世界觀的改變。歸信基督是一種典範轉移,包括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詮釋事實並作出回應。但針對宣教士的這個例子,觀點的改變並不是歸信基督(這改變早就發生了),而是想法上的改變,重新看待自己所投入的基督事工的本質。這本書的主要目標,就是回應這類宣教士的需要,引導他們能如此產生觀念的改變。

令人遺憾的是,上面這個故事並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從許許多多來自富勒神學院世界宣教學院的全職宣教士那裡,一再聽到的「標準故事」。
 
詳細資料
原書號:MI0022
ISBN:9789866355868
出版日期:20230501
頁數:624
尺寸:16.5 x 23cm
裝訂方式:平裝
印刷方式:單色印刷
分類:神學類/神學專題
適用對象:適用所有人
 
購物說明
  • 訂單備貨時間約3-5天不包含週末及國定假日,庫存足夠為當日或隔日出貨,如遇廠商調貨時間延長或絕版、缺貨等特殊情況,將另行通知。詳細請點選常見訂單問題
  • 線上刷卡金額僅為訂單成立時,銀行預先授權金額,並未立即扣款,待訂單完成寄出當日將進行請款,實際請款金額即為出貨單上金額,故如有更改訂單、缺貨或取消訂購,皆不會有刷退程序產生。
  • 為維護您的權益,如因個人因素欲辦理退貨,請維持產品原狀並依原包裝包好,於收到商品鑑賞期七天內,將與欲退貨之商品、紙本發票及原出貨單寄回。詳細可閱讀退換貨須知
  • 如需寄送海外,歡迎閱讀海外訂購常見問題
  • 更多常見問題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