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饗生活列表

「任何已經被繁瑣知識壓得喘不過氣,開始渴望真正智慧的人,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與我們的先輩們坐下來,聆聽他們在聖經上的神聖討論。而我正是其中一人。」──畢德生


每當我和人們討論他們的關係時,我最先提出的題目,就是請他們談談過去某段痛苦的關係。這個請求通常會使他們很猶豫,要不就是因為不了解這樣做的目的(我為什麼要重新思考這段關係?都已經過去了,我需要往前走);要不就是因為害怕這麼做會帶來痛苦(別再叫我回到過去;那些都是我不想再觸碰的晦暗回憶)。可是,我所輔導的人們,需要從他們過去在關係上所做的選擇來學習成長—你也是如此。事實上,忽視這些選擇是把自己放在危險中。如果你不進行本章所討論的工作,我敢說你在未來的關係中會重蹈覆轍。


在國慶連假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我像往常一樣走路上班。在等紅綠燈的時候,突然耳邊傳來一聲響亮的「早安!」轉頭一看,竟是選舉候選人在向路過的人拜票。我看著候選人的參選理念看板上寫著三大訴求: 「交通安全、生活安好、國家安定」,又剛好因為在寫這期特企【成為愛的群體】,而有了一番感悟—雖然政黨之間在政治立場、意識型態上存在差異,但是卻因為有「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目標,而願意做出行動。這個目標,把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成為一個群體。


我是一名小動物的臨床醫師。很多人會覺得我的工作太夢幻,甚至我周圍的親朋好友也會經常表達羨慕之意,認為我每天接觸到的都是可愛的貓貓狗狗,工作時可以直接感受到人與動物間的親密交流,簡直就是世上最完美的工作了!嗯,但事實真的如此完美嗎?


校園書房出版社在今年十月,終於出版總共廿九冊,《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這套叢書的最後兩冊:《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及《次經》,完成了這艱辛但極其重要的大工程。


幾年前,就在《上帝的美麗》(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天國好生活》(The Good and Beautiful Life)、《讓群體發光》(The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這系列作品出版後,我有機會到英國分享這幾本書的內容。某天晚上,我的朋友喬.戴維斯(Joe Davis)跟我一起共進晚餐。席間,喬對我說:「你所寫的這幾本書,是我在事工上所使用過,最有幫助的其中一套書籍。」


一直努力筆耕和講學的曾思瀚博士,十多年來為華語讀者了解新約作品做出的貢獻,可謂有目共睹。這一本新作《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繼往開來地擴闊讀者的視野,連接經文世界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沒有自說自話地講不食人間煙火的信仰。道尚且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言說福音,又豈可穿鑿附會地談那些不能考察的「亮光」,說「領受」不容質疑?


十多年前,有人向我們推薦司傑恩及他的書,說他是北美新興的一位靈修學作家,很受歡迎,而且是傅士德和魏樂德的學生;傅士德早在上世紀八零年代,就以《靈命操練禮讚》一書成名,數十年來與魏樂德、畢德生,並稱英文世界的三位靈修學大師。《靈命操練禮讚》是介紹基督教兩千年來,古典的屬靈操練傳統,諸如:禱告、禁食、聖言禱讀、默觀等。當時的我,心想傅士德的徒弟,司傑恩會不會像他師父一樣,寫一些很古典、現代人不容易體會的靈命操練方式?


近期,我因為搬到距離公司十分鐘的住處,所以開始走路上下班。走回家的路上,我都會進到連鎖賣場,除了採購蔬果,還會觀察賣場裡的人事物。有一次偶然發現擺放許多看來鮮美可口的水果旁邊,有一小區賣相不佳的蔬果,而這些蔬果從外觀看來,可能只是長得沒有那麼漂亮,營養價值還是一樣的,卻上不了架。那時,我腦洞大開心想:「這些無法上架的蔬果,如果是人的話,會不會有容貌焦慮?擔心自己賣不出去?」正當我在思考時,心裡冒出的想法,突然聯想到自己,「那我又是怎麼看自己?」


在校園書房出版社邀請下,我有幸擔任美國惠頓學院舊約教授華爾頓(John H. Walton)「失落的創世記」於 6 月初 3 天、12 堂講座的口譯,心裡有不少感觸。


當保羅說上帝將耶穌基督「啟示」(ἀποκαλύψαι)在他的心裡,他說的不只是上帝讓他明白了關於耶穌基督的奧祕,而更是耶穌基督以真實的大能顯現在他的生命中。耶穌基督闖入了他的生命,改造了他的生命。我也會在本書中說明,保羅認為這神聖的大能已經闖入了整個受造界,並且正在改造整個受造界。


曾幾何時,我們今天不斷轉向脫離肉身──成為一種解體去肉身化的信仰。我們正在經歷「去肉身」的過程,這過程使我們感到無根又疏離,越來越習慣以螢幕接觸外在的世界,而不是面對面與人互動。


本書的重點並不是在探討約會的本質,我們的重點在於人們面對約會關係時所遇到的問題。


最近我發生了一件理智線差點斷掉的事情,是界線挽回了我的人生!當時我跟朋友週末去宜蘭出遊,正在開開心心地做青花瓷手作,卻發現朋友表情怪怪的,問他發生什麼事了,他說「欸,我媽對妳沒回她訊息有意見……」。我心中一陣錯愕,手裡的青花瓷差點畫歪,想說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長輩覺得我沒回訊息給她,顯得很不重視她。我的心裡覺得冤枉,當我越想跟她澄清,內心的情緒反而越加戰火高升。我只好在心裡反覆默念「我的情緒是我自己的,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的情緒是我自己的……」這句克勞德、湯森德界線大師傳授的話救了我,使我重新恢復鎮定,跟對方好好對話。


我們生活在充滿大量碎片式資訊的時代,人們可以透過網路隨時隨地獲取各種資訊,甚至透過AI獲取整理好的信息,與此同時,人們也面臨資訊過載的問題。近年「聖經文盲」成為美國基督徒中愈來愈普遍的問題,在美國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實際上閱讀聖經的頻率不斷在下降,針對聖經內容的認識也愈來愈薄弱。同樣的趨勢也發生在華人教會中,近年我與許多神學院老師和訓練宣教士的教練聊天時,也聽到許多人感慨,今天的基督徒,包括有心唸神學投入牧養和宣教的基督徒,對聖經不熟的程度讓人驚訝!


我有個學生考上一所大學的中文研究所,他參加了一個喜歡的查經班,在信仰上也有很大的進步。最近,他跟我聯絡,聽到他的消息我感到很欣慰,因為持續有人關心帶領他;言談間他有個困惑:查經前他自己會先研讀聖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會參考一些註釋書,就像他自己研究所的專業訓練,一定要涉獵相關文獻,了解學者的詮釋;可是小組輔導跟組員屢次提醒他,不要依賴註釋書,要倚靠聖靈自己閱讀,才會有第一手的感動。我跟學生說:輔導這樣說也是好意,確實有些註釋書會過於學術、瑣碎,讓人失去感動,但追求聖經原意還是很重要。我仍然肯定他讀註釋書,同時也跟他說,好的註釋書作者也是依靠聖靈在寫書。


電子時代對身為講道者的我們,同樣也有影響。人造衛星科技讓講道者可以向全世界轉播講台信息。


「讀聖經有用嗎?」這個問題,從我小時候信主開始,一直困擾我到現在。這困擾源於我成長期間的觀察。在我所成長的香港,大部分小學、中學都是由基督教團體經營辦理的。這就是說,大部分香港人在求學的幾年甚至是超過十年期間,其實每週最少都會上一堂聖經課;在期末考甚至是大學入學考試中,也包括「聖經」這科目。當時我還是個學生,天真地想:「哇,我的同學跟我一起上聖經課,他們幾年後也都會成為基督徒!」


猶太教使用彌基錄的方式,指明這些書卷適合用於牧養。以色列人一年有五次敬拜活動,每次會讀彌基錄中特定的一卷書。神子民從巴勒斯坦各村莊及散居的各地,帶著對群體身分的認同,一起聚集過節,找到持續讚美、順服、信靠神的動機與方向,並以神的聖言與作為,定準他們的生活。對於委身活在與神所立之約中的百姓,每次的頌讀都有助於滋養生命的某個層面。而這些書卷,對於懂得聚集關注與神同在之生命的猶太民族而言,代表著可應用的牧養智慧:他們在逾越節讀雅歌,五旬節讀路得記,埃波月第九日(或聖殿被毀日)讀耶利米哀歌,住棚節讀傳道書,普珥節讀以斯帖記。


走筆至此,我所提到的信主——在信心中轉向神——和重生聽起來很像是同一件事。然而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已經幫助我們區分出兩者的不同。就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兩件事或許可說是一體兩面,因為它們總是一起出現。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八章3節說,「你們若不回轉……斷不得進天國。」約翰福音第三章也說,你若不是「從……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若這兩者都是絕對必要的,那就表示兩個條件都必須滿足,否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基督徒、神國的百姓、神家中的兒女。


我在製作3-4月書饗年度預購案【讀經藝術三部曲】的試讀本時,驚歎《如何閱讀聖經》、《聖經導覽手冊》的作者戈登.費依,與道格拉斯.史都華,真是寶刀未老。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賽三十20)


《立界線得自由》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完全是新書,它的前身《過猶不及》是知名的長銷書;如今,再度閱讀這本增訂、重譯的中文版,除了譯筆活潑令人驚喜外,兩位作者的話,還是令我打從心底認同!


快五點了,我有股強烈的衝動,繼續留在辦公室,再回幾封電郵,希望可以在收信匣多點斬獲,但同時我也有股想要回家,跟家人在一起的衝動。類似的情況,就是婚後我們看重對配偶的忠誠,同時卻忍不住遐想與人有外遇。或是我們堅信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但是在自助餐的甜點區又掙扎著是否要海吃一頓。


在提過提摩太的榜樣、他必須順服的聖經權柄,以及從神來的呼召、恩賜與託付後,保羅繼續講到提摩太務要專心與持之以恆。「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這些事上專心。」(提前四15)如此委身的目的在於「讓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眾人不僅要看見提摩太全心投入自己的職責,也要看見他在屬靈上不斷成長。不論在生命或事工上,基督教領袖應該立下的榜樣是充滿活力且不斷進步的。人們應該不僅能注意到他們的生命,更能看見他們將成為的樣子,以作為他們在基督裡長大成熟的佐證。


繼2004年及2014年後,2022年校園第三度邀請楊腓力與台灣讀者分享,這次採用連線的方式進行講座,與讀者一起重新思考恩典與苦難的意義。講座共分為2場,分別在11/5及11/12的週六早上舉辦。本期講座報導,特別整理楊腓力在講座中的關鍵訊息。


12月初,我趁著台灣解封,跟家人出國到日本旅遊。有一天,氣溫只有9度,大巴在路上開著開著,一個過彎,突然「砰!」的一聲,我還來不及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回神一看,才發現左側的窗子整片碎裂;而且碎玻璃還飛濺到座位上的夥伴,冷風從破裂的窗戶呼嘯灌入,整車人都嚇得心臟怦怦直跳。事故發生當時,第一個閃入我腦中的念頭是「該不會是昨天神社逛太多了?」但接著又想「難道上帝有這麼輕易離開信祂的人嗎?」,當然上帝不會因為我逛了神社就降災於我,這個意外反而開啓我思考,在這場事故中,上帝在哪裡?如果沒有神的保守,會不會如今損傷的就不只是一扇窗戶,可能整台車都撞毀?


有一位英國的家主,預備了足夠的雞蛋和培根,並交代管家要當作全家一連四天的早餐。到了週一早上,管家把雞蛋和培根捨棄不用,反而用魚來代替,家主生氣了,因為發出的指令遭到忽視。週二早上,管家供應雞蛋,但是沒有培根,家主又生氣,因為所交代的有一部分被刪減。週三早上,管家供應雞蛋,培根和香腸,家主仍然生氣,因為他所交代的,被擅自增添了。最後一天,週四早上,管家供應雞蛋和培根,完全遵照家主的交代,一樣不多、一樣不少,也沒有增加其他項目,終於讓家主滿意了!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可能是自使徒時代以來最偉大的宣教士。他完全配得「現代宣教運動之父」的尊稱。


《找恩典的人》這本書是我在校園出版社的第十五本作品,其中有不少也在中國大陸發行了簡體版。


許多年前,我在一堂有關心理輔導的課堂上,看了一段印象深刻的影片。影片的內容,是一位美國心理系博士邀請在場學員,觀察教室中的「綠色」物品,他隨後卻詢問,有沒有人看到「紅色」的物品呢?現場鴉雀無聲。博士說,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傷害」上,就無暇注意到「愛」。「當我們沒有感受到愛時,並不表示愛不存在。」看到這裡,我才驚覺到:原來,一旦我們沒有打開愛的接收器,別人再怎麼愛我們也沒有用。也許,就像多年來我一直執著於親人缺席所帶來的失落感,使我忽略了身邊其實有許多的愛?


基督徒在新約就讀到耶穌的故事,那麼我們為何要對舊約當中的古代以色列故事感興趣?舊約和新約都假定,要研究神學、認識上帝的身分、認識祂在世界當下的作為、認識祂如何與我們建立關係,關鍵途徑是述說祂一直以來的作為。為了達致上述的研究與認識,新約假定舊約的故事至關重要。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中,他遇見了耶穌,他發現「在我的傲慢和嘲諷自大中,也許我才是最需要幫助的人。」


第二聖殿歷史,對大部分人來說或許遙不可及,就先聊聊「歷史」吧。


從人的角度看,那都是無用、浪費,但上帝就是創造了這美麗、奇幻的「無用」宇宙。我常想,會不會上帝在展示祂的美,不為了任何用處,也不是為贏得讚美、注意,純然是一份禮物,從祂的本性中湧溢出來。


今年六月中,我和教會裡幾位朋友,一起去看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展覽。這個展覽最備受矚目的亮點,莫過於1:1等比例復刻知名代表作「光之教堂」;久仰它的盛名,我當然一進場就趕緊進到這間「教堂」裡,挑了前排的椅子坐下,想要靜靜欣賞。教堂裡頭很暗,唯一的光源來自於正前方用一整面牆打造的巨大鏤空十字架。就在我仰望著十字架的那一刻,我心中瞬時湧起一股敬畏之心。也許是因為藉著十字架透進來的光線,讓我突然覺得,上帝也是這樣,在黑暗中以祂的光芒引領我們;十字架的偌大,顯出我們的渺小,但如此渺小的我們,卻能如此靠近偉大的上帝。那天在展覽裡看了什麼,我其實已經幾乎都不記得了,但這個震撼的體驗帶來的深刻感受,直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作為一個曾有牧會經驗的人,講道是我又愛又懼的事情。愛的是可以研讀經文並交互考據,不僅自己在過程中能有豐富的收穫,還可以和弟兄姊妹分享;懼的是這並非靠自己聰明或有靈感就能做的事,必須花很多時間縝密查考與沉澱反思,若想偷懶就一定會搞砸。我必須承認我曾經偷懶過,下場是讓自己面紅耳赤、羞愧不已。


人稱現代暴君的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今年二月底在歐洲點燃戰火。遭受攻擊的烏克蘭軍民,彷彿在用鮮血向世人控訴:「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然而,若仔細一想,人雖有原罪,但普亭出生時,也是金髮碧眼、一樣無辜可愛的嬰兒。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他的赤子之心變成狼子野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