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復活,體驗喜樂

體驗復活之難以置信的清晨 5

在耶穌以後一百年之內,至少有十五位猶太人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然而,所有的只不過都是如隕星出現,轉眼便如飛而去。但是對耶穌的忠實,卻不因他的死亡而消失。一定有什麼事發生,一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事發生。門徒們肯定是不會為了他們所編的一個謊言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要去尊敬一位死了的耶穌,正如猶太人一樣很看重的殉道先知一樣,是一件更為容易而且自然的事。

一個人只要讀一讀福音書中,描述門徒們躲在上鎖的門後的情景,然後再去使徒行傳中看看相同的這批人,公開地在街道上以及在監獄中宣講基督,就能看見在復活節禮拜天所發生的那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復活是信仰的中心,陶德說得好:「復活並非是在教會裡長出來的一個信念;乃是根據這個信念,教會才得以長出來的,並且這個信念是教會信心的基石。」小說家厄普戴克以詩歌的體裁道出了同樣的真理:

別搞錯:如果他從死裡起來

那是他的身體;

如果那些分解的細胞沒有還原,

分子沒有重新組合,氨基酸沒有再生活力

教會就會消失。

「那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耶穌以復活節的神蹟,除去多疑的多馬所有的懷疑以後說了這句話。除了最早大約五百人左右是看見復活的基督,其他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列在有福的行列中。我捫心自問,為什麼會相信呢?我其實像多馬遠多過像任何一個其他的門徒。我天性多疑,很難接受那些不是鐵證如山的事情。

我必須承認,所有的證據是傾向支持復活,而且這些證據是令人佩服的。英國記者莫理遜(Frank Morison)在他的名著《誰移動了石頭》(Who Moved the Stone?)中有很精彩的辯論。當初莫理遜是要找證據去證明復活這件事是一個神話,可是他找到的證據卻改變了他的看法。當然,我也認識一些很有才華的人,他們即使看到相同的證據,還是無法相信復活。儘管復活這件事是邀請人來相信,並沒有強迫性。其實信仰是包括了被棄絕的可能性,否則信仰就不是信仰。那麼,是什麼給了我復活節的信心呢?

我對此信仰如此相信的唯一理由,是我深深認為復活節的故事是真實的。信仰是從渴望的土壤中長出來的,是人類心靈裡期望能勝過死亡控制的一股力量。無論是像埃及法老王將他的珠寶和馬車藏在金字塔中,或是近代美國人用盡一切的辦法使身體苟延殘喘,直到最後一秒鐘,然後用防腐劑將屍體保存在雙層密封的棺材中,這一切均是如此。我們人類拒絕接受死亡就是終結。我們就是要相信不止如此。

我永遠記得我失去的三個朋友的那一年,不管別的,我要復活節是真的,因為這應許,有一天我會尋回我的朋友,我要永遠地抹去「不可復原」這個字。

我想你會說我是要相信一個童話故事。我並不孤單,哪一個時代,沒有造出一些童話故事?我們還在搖籃裡就聽我們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在講述。有一天我們重複講給我們的孩子聽,他們也會講給他們的孩子聽,一直講下去。就是在這個科學的時代,那些最賣座的電影都是童話故事:星際大戰、阿拉丁、獅子王。在人類歷史的光中,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的童話都是喜劇收場。古老的本性,希望常在。正如人生一樣,童話也有許多的掙扎和痛苦,然而他們總是有辦法最後將眼淚變為歡笑,復活節也是如此。這個理由以及許多其他的理由都帶著真理。本世紀最偉大的童話創造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經常面對人們批評幻想小說是「逃避者」,要人從「真實」世界的壓力中轉移注意力。他的回答很簡單:「每一件事是看從哪裡逃脫出來的,我們看到一個背棄者和一個從監獄中逃出來的人是很不一樣。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監獄裡,他想要逃出來,好回到家裡,為什麼要輕蔑這樣的人呢?」

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周圍的人向他挑戰,要他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證明他自己。但是沒有一個人會想到真正發生的事:他會死而復活。當情況明朗化以後,那些最認識耶穌的人就覺得這太合理了。這種格調就是和神的形式和品德相符合。神總是選擇緩慢而且困難的方式,不計代價地尊重人類的自由。「神沒有廢除邪惡的事實:他將之轉化」,賽爾茲寫道,「他沒有停止釘十字架:他從死裡復活。」英雄承受一切的後果,卻能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