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校園60週年.書饗特刊特別企劃

懷著感恩的心去領受

/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校園書房除了鼓勵本土神學人的出版,也重視吸收外語神學的獨特心得。恰巧這也是筆者過去日子努力的方向:透過翻譯來讓教會群體拉闊信仰的眼界,也從事專門研究與寫作好貢獻本土的信仰群體。

近年跟校園書房的交往總離不開書籍和出版,但是這種交往主要並不因為我多少仍然是個出版人:基道文字事工的董事會主席、基道出版社的義務總編輯。但是我也不是以作者或∕與譯者的身份出現,跟校園書房的編輯部打交道。那麼,環繞著出版、我和校園書房編輯部還有些什麼關係呢?

我自己在回顧這幾年跟校園書房編輯們的電郵聯絡,感到十分有趣:這種關係竟然可以持續好幾年的日子。翻查自己的電郵紀錄,從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我替校園書房出版的書籍——原著的、翻譯的¬——撰寫導讀或是推薦序,總共十一本之多。好像我成了這方面的專家。

這些著作分別是斯托得《心意更新的教會》(2012)、沃弗《記憶的力量》(2012)和《在聖靈裡工作》(2012)、林鴻信《教會生態學》(2012)、魏樂德《品格的革命》(2012)、潘霍華《牧養是場冒險》(2013)和《熾熱的話語》(2015)、羅雲.威廉斯《知識的傷痕》(2015)、謝木水《21世紀神學事件簿》(2012)、周學信《行動的原點》(2015),以及馬蓋里《混亂與恩典》(2016)。

看著這張書單,發現有好幾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首先,這些著作在類別上反映了我個人的研究方向和閱讀興趣,有教會論的、聖靈論的,有神學方法、屬靈操練,可見校園書房的出版,至少在類別上很合我的口味。其次,這裡十一本作品之中,三本是華人原創,八本是外文翻譯,可見校園書房除了鼓勵本土神學人的出版,也重視吸收外語神學的獨特心得。恰巧這也是筆者過去日子努力的方向:透過翻譯來讓教會群體拉闊信仰的眼界,也從事專門研究與寫作好貢獻本土的信仰群體。

最後,在這十一本著作之中,其中五本在二○一二年出版,四本在二○一五年出版。筆者十分奇怪自己怎麼如此密集地撰寫導讀或推薦序,其中現成轉載的也不過兩篇之多。看來筆者得感激校園書房出版社的編輯同工,他們熱誠的邀請,不嫌麻煩地替我的手寫稿件(一如眼前這篇)安排輸入文字,叫我壯起膽子、不避倉促,撰寫一篇又一篇或長或短的導讀或推薦序。這就不得不提名以示感謝,除了應仁祥,還有李翊萍、東紋尼、朱悅晴、梁碩恩、余欣穎、郭馥菁等眾多編輯同工。

事實上,沒有他們的邀請,除了個別的幾本,筆者未必會再三閱讀和思考上述列出的書籍。雖然撰寫的只是導讀或推薦序,但是從來不敢造次,總是視作一次研究的機會,也因此讓我可以擴闊、深化、整理自己的神學板塊。神學從來不是一成永成的,雖然總是從某一特殊的立足點出發,但總在一種麥葛福所謂的螺旋前進狀態,既有延續亦有斷裂,是為辯證式的去蕪存菁歷程。

記憶的力量牧養是場冒險知識的傷痕

在校園書房的這十一本著作中,有年長一些的,也有新起一代的,如果從鼓勵角度來挑選,當是林鴻信、謝木水和周學信三位的作品。無獨有偶,他們的作品分別涉及教會論、神學方法和屬靈操練。可是從經典的角度來看,筆者就有崇洋的嫌疑了,因為沃弗《記憶的力量》、潘霍華《牧養是場冒險》和羅雲.威廉斯《知識的傷痕》,是我一讀再讀的,而它們也分別屬於神學、教會論和屬靈操練的領域。在未來可見的日子,兩岸四地有哪一處沒有需要重整記憶的傷痕、有哪一個教會群體可以忽略牧養關顧、有哪一個信徒並不需要認識耶穌基督這陌生人所受的傷害而可以成長?

無論如何,這十一本著作,雖然只是校園書房出版物之中的冰山一角,但是這冰山一角卻足以叫我們的信仰群體懷著感恩的心去領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