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校園60週年.書饗特刊特別企劃

在校園中會遇校園

/謝木水(新加坡神學院院長)

回顧過去,若沒有「校園」引路,我不會認識這中西兩位牧者學人的作品,也不會得到他們的文字啟迪,而在聖經與神學的學習上,不知會走多少冤枉路。讀書成為我的屬靈操練,這給我日後修讀神學奠下紮實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1987年,我在新加坡大專校園中會遇「校園」。當時,班上有一個參加校園基督徒團契的弟兄,與我約好每週三在校園佈道。每次活動之後,我們總是溜進校園附近一家聖公會教會內,屬於團契的一間閱覽室。在那裡,我接觸到《校園》雜誌,此後就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認識聖經的八堂課C型觀點「校園」 給我的信仰打開無數視窗,從而窺探古今中外的基督教人文世界,引導我進深閱讀更有深度的神學作品。對初信主的我而言,斯托得的聖經導讀作品最引人入勝,尤其是《認識聖經》(現增訂版為《認識聖經的八堂課》),成為我讀經和解經的藍本。從中我看見聖經是上帝對讀者在個人處境中的說話,期待著讀者從文本聆聽歷史中的作者以及超越歷史的上帝的信息。自此以後,讀經是我聆聽上帝話語的日常作息,解讀聖經文本是思維教育的必經過程,以致聖經世界模塑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及宇宙觀。以後,進深閱讀斯托得其他種類的作品,如《當代基督教與社會》(現增訂四版為《C型觀點》),這些《當代》系列,使我逐漸地領悟到讀經者對當下社會文化的責任。

「校園」讓我接觸到楊牧谷博士的著作,尤其是《讀書這玩意兒》,給我體會到「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基督徒的讀書求知,不是為學問而學問,更不是為就職而求學,而是出自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全書的信息挑戰讀者必須專注學問、熱確求知、嚴謹治學、終身學習。讀書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按部就班,實實在在地學習讀書的技巧,從速讀、慢讀、細讀到精讀,反覆練習,日久有功,才成為一流等級的讀者。在書末道出「保羅精神」, 可說與斯托得多次給基督徒提醒的「別埋沒你的頭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回顧過去,若沒有「校園」引路,我不會認識這中西兩位牧者學人的作品,也不會得到他們的文字啟迪,而在聖經與神學的學習上,不知會走多少冤枉路。讀書成為我的屬靈操練,這給我日後修讀神學奠下紮實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當代講道藝術在新加坡神學院修讀道學碩士期間,我承接了學校創院以來的教學目標,就是培育按正意宣講聖經的傳道者。那時,讓我最為受益的是斯托得的《當代講道藝術》。從中他提及講道者如同築橋者,搭建橫跨聖經世界與當代世界的橋樑。講道者必須讓聽道者先理解古代聖經文本的意義,以後引導他們回應及應用聖經真理在現實的處境中。 不斷學習與操練講道了二十餘年,我才萃然體悟斯托得提過的一句話:「二十年才塑造一個好的傳道人。」與讀書同理,講道是一輩子的事。

 

感恩的是,基督教會投入最豐富的資源和最優秀的人才在聖經研究的領域,讓我們能涉獵到最優秀的聖經研究作品,深化了我講道的學習與能力。也在個人研讀聖經,我發現從西方教會承傳解經方法的華人教會,存在著一個重大的缺失,就是忽視生為猶太人的耶穌,以及他的猶太裔門徒的希伯來世界觀,是解讀猶太人寫成的聖經正典不可或缺的資源。

華人福音派教會的成立才兩百年,或許難以體會到「非猶太化」角度讀經的後果。但是歷時兩千年的西方教會則深受其害,以致近代猶太/基督教對話得出一個結論:脫離了猶太根源,基督教遲早淪為異教。就這一點,半個世紀來,在聖經學引發許多討論的「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給我們一個回歸猶太宗教文化根源的角度,以此重新解讀舊約與新約的彌賽亞觀、耶穌的言行教導、保羅及其他新約作者的猶太性(Jewishness)。

正如任何聖經的詮釋方法,「保羅新觀」在論據與方法論難免有紕漏和欠缺之處。對福音派學術圈而言,此詮釋法還是相當陌生,也因近期教內衛道者對之有諸多批判,不少教會與信徒有著無可名狀的焦慮,情有可原。不過,若我們從思想發展史理解,百多年前曾被保守派及基要派嚴加批判與排斥的「高等批判學」,經過去蕪存菁的修正與改進,如今大已視為聖經學研究的正規方法。

新約與神的子民耶穌與神的得勝神兒子的復活神話語的力量

與此同理,在過去三十年之內,「保羅新觀」的詮釋方法經歷了至少三輪的修訂與革新。近期英國學者賴特三部重要的聖經神學巨著可謂是集大成之作,校園出版社也在前兩年翻譯出版,即《新約與神的子民》《耶穌與神的得勝》《神兒子的復活》。對華人教會與學界而言,我相信閱讀這系列是反思福音信仰的歷程,給我們以希伯來文化重讀聖經,並重新認識耶穌基督,還有祂成就的救恩,以及門徒宣講的福音。我認為這是未來十年最值得閱讀的大作。為了預嚐這詮釋法,可以讀一讀賴特的《神話語的力量—談聖經與神的權柄》,肯定叫你驚喜連連!

寫到這裡,恭祝校園機構慶祝60週年,讓文字承載生命之道,見證福音真理,使青少年人做主門徒,在俗世洪流中發光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