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校園60週年.書饗特刊特別企劃

讓下一代能繼續在紛紜百家的世代裡,言說生命和信仰

/孫寶玲(前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校園同工多年的努力,使海內外讀者通過文字,深深體會智性對信仰之重要,靈性對生命之不可缺。從嚴謹的聖經注釋或神學建構,到生命觀照或生活議題,孜孜不懈詮釋世界及其中的眾生面相和血肉生活,藉信仰的法則和言說塑造信仰群體的憧憬和實踐。

與「校園」相遇,始於大學,時維1977-1981,地處台南。那是捧讀《校園雜誌》的日子,從遠處汲取這位朋友提供的養份,滋潤思維、拉張視野,讓智性與靈性成為互補互塑的好友。

基督教新約倫理學21世紀聖經講道學開始與「校園」接觸,是為美國學者海斯(Richard B. Hays)的中譯《基督教新約倫理學 : 活出群體、十架與新造的倫理意境》(台北 : 校園,2014)寫薦語。正式與「校園」同工近距離相遇,則等到2015年的春天才發生。我出差在台北辦事,住進美南差會在懷寧街的宣教士宿舍,校園出版社的總編輯旭榮帶同三位年青有為的同工—耿碩、仁祥、碩恩,聊了約莫一個小時,從學術趨勢、華人信仰群體的需要、華人文字工作的憧憬和方向,談到我的寫作計劃。這一談,就展開了我與「校園」進一步的情誼。那些日子,我重新整理宣講職事的思考,也希望能付諸文字,引起更多的迴響和討論。一年後,蒙校園同工不棄, 2016年出版《21世紀聖經講道學》,並於四月在台北的《斯托得紀念講座》中發佈。

校園同工多年的努力,使海內外讀者通過文字,深深體會智性對信仰之重要,靈性對生命之不可缺。從嚴謹的聖經注釋或神學建構,到生命觀照或生活議題,孜孜不懈詮釋世界及其中的眾生面相和血肉生活,藉信仰的法則和言說(Grammar of Faith)塑造信仰群體的憧憬和實踐。無論是尋找、鼓勵海內外華人作者寫作,還是藉翻譯引進西方作者的貢獻,校園同工總是以華人信仰群體的靈智成長為念。為此,作為讀者的我,感激校園多年的開墾耕耘,至讓華人信仰群體的智慧和身量藉文字而成長。然而,如果希伯來書的讀者不應只是能吃奶的嬰孩,也要成為能吃乾糧、有辨識能力的人(五章12-14節),華人信仰群體也得學會認真閱讀、細思縝辨,讓我們以至下一代能繼續在紛紜百家的世代裡言說生命和信仰。

新約與神的子民耶穌與神的得勝神兒子的復活於我,至能勾畫「校園」的憧憬,莫如近年出版賴特(N.T. Wright)的《新約與神的子民》《耶穌與神的得勝》《神兒子的復活》。賴特是近代罕有的作者,集其一身的是堅定的信仰傳統、學者的深厚功力、牧者的情懷擔待,敏銳時局世情的洞見、精鍊有效但卻輕鬆幽默的言說能力。賴特疏理新約作品及其關鍵的核心議題,的確對基督徒在紛紜世局中如何自處和見證信仰,極具參照和思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