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神學八點檔」新片區, 在這裡,你將享有「百事達」會員般,最新最快速的新片資訊; 你也可以如同進到奇摩電影網站那樣,觀賞精彩刺激的新片介紹; 我們也為您安排了精彩的旁白說明(編輯), 以及多位著名影評人(推薦人)一針見血的觀點, 當然,更不可錯過的是,聽聽電影導演(作者)現身說法, 他們對這部片的感覺、想法, 是什麼事件醞釀他們拍出這樣的片子, 光是這部分,保證就讓您值回票價。

您還在等什麼呢? 不用出門、不需辦會員、更不用有寬頻, 只要幾分鐘,您馬上可以掌握最新神學研經類新片動態, 神學八點檔新片區,永遠歡迎您的蒞臨!!
為什麼要讀神學? 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 保羅神學的十堂課 回專案首頁 回網路書房首頁
啟示錄 擁抱神學 神學詮釋學 鴿子型教會 靈性心理學 聖經中有心理學嗎 聖神論
 
 
為什麼要讀神學?
 
神學古今五千年
/張大虹
基督徒的屬靈閱讀,一般都偏向生活文藝類的書籍,可能是因為讀起來輕鬆,或者這類的書有其實用性。而一提起神學研經類的書,就會想到那是神學生的責任,或者是牧師講道用的。神學研經的書類,固然比生活文藝的書類「硬」了些,但它們對基督徒信仰來說,毋寧說是更實用的書籍。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神學是基督教信仰的堡壘」,當使徒保羅說,我們的動作氣息存留全在乎神時,也意味著神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既然如此,身為基督徒,如何能不關心神學的議題呢?

布衣神學家

西元四世紀,在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住著一位赫赫有名的基督徒,他被稱作「女撒的貴格利」,是該撒利亞地區的加帕加多教父。這位教父著作了《論三位一體》,辨明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關係。而他的論述,引起廣大的注意,結果他自己在生活中碰到許多「布衣神學家」。如他到市場購物,要商人找零錢,老闆就會像哲學家般跟他講基督受生與非受生的觀念;他去問麵包的售價,有人就會告訴他:「聖父比較大,聖子比較小。」他到澡堂,問:「可以洗澡了嗎?」得到這樣的回答:「聖子是無中生有,被創造出來的。」如果在今日,神學討論能普遍於生活之中,我們的信仰是不會迷失的!
有位神學院老師說,神學是因信仰之異端興起應運而生。西元一世紀開始的基督教,在種族、地域、文化、宗教、政治各樣因素摻雜之下,基督教信仰有許多不同的思想觀念湧入,為了建立正確的信仰,就有了神學護教。比如,諾斯底主義是一種存在於各宗教的概念,主張人是物質敗壞的一環,少數人可透過自身靈修得到真正的、屬神的知識,並與神相通,甚至成為神。基於此,諾斯底派說基督在世界上從未有真正的身體。這種否認耶穌曾道成肉身的教義,引起諸如游斯丁、愛任紐等教父的極力駁斥。有一位諾斯底派領袖馬吉安,他由君士坦丁堡遷居至羅馬,因著做生意發跡,大量捐獻,到處行善,並且極力宣揚基督教中諾斯底派的信仰。羅馬教會中有許多信徒轉而跟從他,即使他被教會逐出,弟兄姊妹仍蒙昧的追隨。護教大將士每拿主教坡旅甲本來在君士坦丁時已認識馬吉安,有一次坡旅甲造訪羅馬,路上碰到馬吉安,他裝著不認識走過去。馬吉安立即攔住他:「坡旅甲主教大人,難道您不認識我了嗎?」坡旅甲不假顏色答到:「當然我沒忘記你是誰,你就是撒但的長子!」如此對立,可見一斑。我們如果不從神學上認識諾斯底主義,又怎麼能判定今日如「星際大戰」、「水晶音樂」的「新世紀運動」內涵,是源自初世紀的諾斯底派呢?

奧古斯丁信主記

講基督教的神學,就會牽涉到舊約及新約的層面,而舊約部份,在宗教信仰來說,應歸類為猶太教。當基督教源於猶太教時,猶太教的聖經神學其實就是在基督教聖經神學的脈絡中。如此看來,要說基督教的神學史,至今也應有五千多年了。在這麼長的神學史中,林林總總神學論點不知幾何,但在基督教看來,真正的重大神學辯論在西元四世紀就已奠定基礎。西元三八三年,一位事業情場皆得意的年輕人來到羅馬,他以自己修辭學的專業,透過他過去十年所信的摩尼教有力人士向羅馬宮廷推薦,擔任米蘭地區「公共政策辯護人」。他上任後,聽到米蘭當地有位雄辯家,是基督教的主教。為了探得這位主教的演說能力,年輕人每週日都溜進教堂去聽主教講道,想偷學兩套招數。但漸漸地,證道詞的內容吸引了他,他越來越懷疑摩尼教──一個要求信徒委身、守潔、安貧,只是把耶穌視為偉大教師的,類似基督教的宗教。在年輕人經歷了「拿起(聖經)來讀」事件,而獲得靈命更新後,他力拒摩尼教,予以嚴厲的批判,讓一般基督教信徒了解基督教的真及摩尼教的偽。由是,他發展出神恩獨做的預定論、惟獨恩典的救贖論,引領神學風騷至如今,他就是北非神學家奧古斯丁。

神學第一步

查考聖經,是導入神學的第一步。基督教神學論述,當然是以基督教的聖經為基礎,而後可旁徵博引。我們若認真研經默想,常會有堅定自己信仰及神學的亮光出現,馬丁路德就是個例子。路德小時候的宗教環境不太好,母親是基督徒沒錯,但她是這樣告訴兒子:「親愛的馬丁,如果一個人的靈魂忘了向教會繳納什一稅,他將永無寧日。即使參加彌撒,或禱告都沒用。」「兒子,你要畏懼上帝阿!在黑暗罪惡中遊蕩的人,將受雷擊和天禍。願聖安妮保佑我們。」馬丁路德成長背景讓他成為一個嚴守教規,懼怕上帝發怒及懲罰的基督徒。路德大學畢業後,想要學習法律課程。註冊之前,他去探望父母。快到家時,突然暴風雨來臨,一道巨大閃電打在他身旁,他跌倒在地,似乎看到嚴肅的上帝、毫不寬容的耶穌、他們似乎要將路德打入地獄。他趕緊從地上爬起禱告,「聖安妮救我,我願意作修士。」於是馬丁路德成為奧古斯丁會的修士!
在修道院中,路德過著自我克制、虔誠規律的生活,以爭取救贖。他自己後來描述,「如果有哪個修士,因為修道士的生活而進入天堂,那也許是我!如果我當時持續更長一段的時間,我也許已經因為守夜、禱告、閱讀和其他工作,而將自己置於死地。」路德因著才智出眾,被派去讀書,拿到神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教書。他全力教書,也全力維持修道院式生活,以致身心交瘁,近乎死亡。一次在準備聖經羅馬書的課程,看到羅馬書一章17節「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義人必因信而生。」路德對經文的研究,使他開始相信基督徒不必費力地藉著善功或自我克制,就能過完善的生活。過去路德對於「神的義」,看到的是冷漠無情的上帝、是罪人的懲罰者,但是如今他看到恩典信實的主。於是,他向教皇嗆聲贖罪券的錯誤,在威登堡大學教堂釘上九十五條論綱,開創基督教的改革歷程。

神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現代基督徒的特色就是忙碌於工作,忙碌於休閒,獨缺致力於沉潛安靜思考,這也是「世界之城」的現象。我們看到初代基督教的沙漠教父、中古世紀的修道院、近代的敬虔運動,無不以研讀聖經,發現經文有關認識神、經歷神的啟示,而產生出不同面貌的神學。當代一些自由神學概念下的「解放神學」、「婦女神學」等,也都有其在聖經經文中「安身立命」之處。因而,我們如何研讀聖經,就會影響我們如何認識上帝,進而產生我們自己的神學信仰。耶穌在約翰福音五章三十九節那處說:「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查考聖經,就是為了瞭解有關神的所是及所行;查經所得經過整理,就可建構成神學。比如從約翰福音第五章中,我們就可探討基督位格、啟示權威、救贖恩典等神學議題,而這些議題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觀、信仰觀、人生觀。我們能說神學之於信徒不重要嗎?
通常我們的讀經,是靈修式讀經,就是用心領神晤的感性去了解經文。另外我們需要的是查考式讀經,就是研究經文字句文法,讀出原意,再做處境詮釋的讀經法。這兩種讀經法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都可讀出其中的精義亮光,一是都需要花時間閱讀及沉澱。每種讀經法,有各自所需的工具輔助書:靈修式讀經的輔讀書籍如「荒漠甘泉」等各式以每日讀經進度為目標的書籍,此外如《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ACCS)也是另類靈修讀經助讀本。查考式讀經所需的工具書種類繁多,依讀者的需要而定;聖經原文字辭典也許是需要,但如《丁道爾新舊約聖經註釋》同樣可滿足初步查經式讀經之用。
斯托得牧師在其《當代講道藝術》中說到:「沒有堅實的神學基礎就無法教導。……如果我們的神學正確,我們就具有一切必要的基本見識,曉得應該做什麼,並且有一切必要的動機,促使我們忠實地做應做的事。」正確的研經,正確的神學,使我們在生活中做正確的事。
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
/余達心
「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祂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利米書20:9)第一次讀這段經文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這多年來它不斷在我心中迴盪,而在不覺間,先知耶利米的呼喊成為我的呼喊。作為神學工作者,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身分:我是蒙召作傳道的,而作為傳道者,我必須有道可傳。所謂「有道可傳」中的「有」不是出於我,或由我「擁有」的「有」。反過來,是我所傳的道「擁有」我,緊緊地抓住我;上帝的道不由得我以一己之力去掌握(grasp)或以理知去構想創思(conceive),彷如哲學家竭智盡力地去掌握智慧。不!是上帝掌握我,是祂的道吸引我,說服我,勝過了我。什麼時候當一個神學家所講論的是人文精神的靈感、覺悟或研思,他所傳的不過是人為自己建構的意識型態──用牟宗三先生的說法──他的「意底牢結」(ideology)。神學始於倒空,讓道灌注。神學的言說始於聆聽,在靜虛中學習道的言說。
我們講論,不是因為我們有「理論」要講,而是因為我們受差遣「奉祂的名講論」。作為奉差遣的,教會沒有選擇,我們若不傳祂的道,便必然地心裡覺得有燒著的火,閉塞在骨中,我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
當我埋首寫作這系列的神學書卷時,我沒有忘記,最重要的「寫作」乃是將道寫在人的生命中。因此,我寫作的整個取向是與信徒闡釋生命的學問,而非建立一套精密的神學思辯系統。作為一個神學工作者,我是教會的僕人,所為的是教會的宣講。我的核心工作是「批判」──批判教會的宣講是否忠於上帝的道,按上帝的啟示去宣講,而宣講乃始於聆聽上帝的道。因此,神學工的首要工作正是檢驗教會有沒有好好聆聽上帝的話。教會的宣講必須直達人生命困惑、墮陷之處,才算忠於上帝的道。因此,聆聽上帝的道必然包括聆聽世道和人心的呼喊。神學批判教會宣講的同時也必然在批判人文精神的隱患與危機。於是這卷書在交代神學所為何事的時候,將聆聽上帝的啟示,跟隨上帝智慧的邏輯,與剖析人的存在處境,融合在一起。
在寫作中,學問的深度、銳利的剖示和思辯的清晰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我沒有忘記自己是牧者,是教會的教導者,因此寫作的對象不是與我劍來刀往的學者,而是神學生、平信徒,於是行文便務求深入淺出,平易近人。我希望這巻書給人的印象確是如此。
這卷書之能完成,背後有著很多的支持和催逼。多年來我都很想開筆寫這系列的書,只感到力仍未逮,如今卻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我深盼這卷書能祝福廣大的華人教會。(本文摘自該書序言)

編輯說書
熱血的神學
梁耿碩(本書責任編輯)

在某些人的手中,學問會活過來,煥發出應有的光芒。知識不再遙遠、陌生、陳舊,而是散發出一種吸引力、可親近性,以及讓你著迷其中的魅力。能做到這個程度的人,通常會被稱為是大師。
在漫畫這個素常被成年人所輕視的領域中,就隱藏著許多大師。岸本齊史是其中一位。一九九九年,岸本齊史開始連載他的漫畫《火影忍者》;漫畫的主角漩渦鳴人,他成長的故鄉木葉忍者村,以及陸續登場的眾多忍者,將一個充滿情誼、羈絆、忍術和理想的忍者世界呈現在世人眼前;從那時開始,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一同被捲入這個幻想的世界。簡單地說,這部漫畫是描述漩渦鳴人這個身上封印著「九尾妖狐」的男孩,如何在滿佈困難的主客觀環境之下,一步一步成長為偉大忍者的故事。
談忍者的書那麼多,為什麼《火影忍者》獨受那麼多人的鍾愛?或許岸本齊史的突破,就在於他扭轉了百年來忍者的傳統形像。誠如華人新生代文學家陳大為在〈第六代火影〉一文所指出的:「完全迥異於傳統忍者故事的幽暗色調,大量暖色系的空間敘述、強烈的家園歸屬感和幸福感,使木葉忍者村得以突破《甲賀忍法帖》等正統忍者卡漫的純粹暴力色彩,改由愛情、親情、友情和師生情誼形成巨大的關係網絡,一個互相扶持彼此信賴的忍者世界。」(陳大為,《火鳳燎原的午後》,九歌)如果說過去的忍者是躲藏在陰暗的歷史角落,從事著見不得人的暗殺行動,如今,這群忍者成了維繫國與國之間和平的關鍵人物,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務中發揮著智慧、勇氣以及無畏的精神。這部漫畫為什麼會這麼好看、引起這麼多共鳴,原因就在於岸本齊史把忍者畫活了,或許可以這麼說:在《火影忍者》之後,忍者的精神將深印在世人的腦海中。
走筆至此,身為火影迷的我不禁想到另一個故事。事實上,它比《火影忍者》更精采,更是一個真實和偉大的故事──那就是上帝的救恩故事。而所謂的神學,其實就是不斷地述說這個故事。可惜,多少年來有不少神學家把神學說得太「僵硬」了、說得太「系統」了,導致在今天的華人教會中,許多信徒已經把神學定型,悄悄把神學「供奉」在神學院、歸類於學術研究的範圍而無涉於具體生活處境。那麼,有沒有人能把神學寫活呢?有沒有人能把神學本來所應承載的智慧、深情、壯闊、深邃寫出來呢?
幸運的是,《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讓我們看見了這樣的可能性。可以這麼說,這是一本和《火影忍者》同樣熱血的神學書寫。
正如岸本齊史將神話、歷史、文學典故融會成一體,描繪出引人入勝的忍者世界;余達心,這位享譽華人神學界的神學家,在他最新的作品《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裡,則期待以數十年來浸潤於上帝救恩當中的感悟,展現出一種「筆鋒常帶著感情」的熱血神學:他要說出上帝救贖計畫的偉大與真實,他要說出內含在救贖計畫之中的深情;而所謂的基督教教義,就是對於這個救贖計畫的描述。他是如此被上帝的大愛與真理所緊抓,使得他如同耶利米一般,含忍不住,不能自禁──這是熱血的神學。
我很喜歡看《火影忍者》裡,漩渦鳴人在每一場戰鬥中的成長;他不斷朝著成為火影的道路直奔,因為火影所代表的,是木葉忍者村的領袖,是僕人領袖,是願意為了忍者村的存續而犧牲自己的偉大忍者典型。這個目標,成了漩渦鳴人一生最大的渴望。而《聆聽》所點燃的,則是一種將人類的墮陷與上帝的至情放在心上的基督徒典範,作者說:「真理與處境辯證之張力是否得以調和,端視神學工作者的生命內涵,包括他對上帝的敬虔,對真理忠誠的執著,他對人的悲憫,他對文化的透悉與承擔,他對歷史的使命感,他對生命的熱愛,他對教會的委身。」
是的,面對最為人所詬病、為人所質疑的理性化神學體系,作者用這本書、用他自己的人生,示範了另一種敬虔典範,提醒我們:神學是一種鑄人之術,是讓人的生命能夠與大道相遇的學問;這是人的生命真正需要的鑄造之術,好讓自己的生命被真理來淬煉。如今我終於懂了,真正的大師,不只是讓人看見學問的美好,更是在他自己身上活出學問。
當《火影忍者》的漩渦已然將數百萬人捲入其中的時刻,我深深地期待,《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同樣讓你看見神學的熱血,然後,你也會被這場漩渦捲入,不能自己。
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
作者:余達心

余達心博士乃資深華人神學工作者,現任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曾於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系主任,並於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獲委任為普林斯頓神學研究中心院士。
余達心博士除經常發表學術論文外,也常應邀於香港、國內及海外主領神學學術講座。神學研究之餘,余博士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匯通之探討,以及福音對文化之批判,尤為關注。
余博士熱心參與堂會事工,現為香港金巴崙長老會顧問牧師。余師母梁小甜女士亦為該宗派牧師,現於宗派區會事奉。余博士夫婦有一子希哲、一女希盈。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聆聽:★★★★★火熱:★★★★★好讀:★★★★★
豐富:★★★★★枯燥:☆☆☆☆☆刀劍:☆☆☆☆☆
延伸閱讀  
神學的視野
蕭保羅 著/350元
保羅神學的十堂課
/陳濟民
在神的恩典中,筆者自一九七○年代就有機會做些保羅神學的研究。此後在神學院中事奉,一方面是面對神學院開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興趣太過廣泛,沒有好好集中精神在保羅神學的研究上。可是,由於保羅書信本身在新約中所佔的篇幅不少,卻也始終不能完全避免接觸。所以也曾在中華福音神學院以前的北美分校開過保羅宣教神學的課程。主後二○○五年夏天,更在退休後回到台北華神校本部講授保羅神學。講完這個課程,波士頓的中心學坊費財費力,請人將原來的錄音稿整理成文字,再請華秉珠姊妹校稿,然後我親自修訂,重新錄音,再送回學坊由同工們製作成網路教學課程。
這本書的底稿,就是中心學坊這個網路課程的講稿。由於文字稿不像授課和網路課程需要接受嚴格的時間限制,筆者在維持原有風格的原則下,曾趁這機會稍加修補,避免過多的漏洞。但是,有些讀者可能仍然會覺得整本書未免過於口語化,而且書中各講題所佔的篇幅並不均等,有些較長,有些較短。
那麼,為什麼要以文字方式出版呢?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主內兄姐們的愛心,看到退休後的我,常常第一個問題就是:「最近寫了些什麼出版了嗎?」而自己也覺得退休後的工作確實應該包括寫作。可是,寫作對我而言是一件難事,過去兩、三年來雖然寫了些草稿,卻還不能出版。幾經掙扎,覺得自己既然花了不少時間製作了網路課程,何不以文字版呈現,讓其他的讀者閱讀? 也要謝謝校園出版社,寫信詢問他們的時候,就同意出版。
在神學課程的設計中,保羅神學這個課程是要讓神學院的同學在基礎的新約神學之上進一步地了解新約神學的內容,可以說是新約神學進階性的課程。因此,讀者們看這本書的時候,會發現這本書的架構和主旨其實在筆者所寫的《新約神學精要》一書中已經呈現。在這本書中,筆者基本上是嘗試提供比《精要》一書中保羅神學那部分更詳盡的講解,特別是指出西方神學研究的一些背景,綜合他們研究的一些成果,同時嘗試思考這些研究與我們自己的文化和處境的關連,再加上一些個人思考的心得。目前中文神學書籍不多,可是不少主內的兄姊卻沒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資料,也有些可能感覺到外語的限制而卻步,希望這種心得的分享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更健全的信仰基礎,發揮出使徒保羅所說的福音震撼世界的大能。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好的、更道地的保羅神學的中文著作面世。(本文摘自該書序言)

編輯說書
我的保羅經驗
梁耿碩(本書責任編輯)

應該是高中的時候吧,我為自己取了一個英文名字:Paul Lipatti。這個名字,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的期許和渴望。
稍微聽過古典音樂的人可能都會知道,Lipatti代表的是早逝的天才鋼琴家迪努•李帕第,他所彈奏的《耶穌,吾民仰望的喜悅》(BMV713)堪稱天籟。那麼,Paul呢?毫無疑問,當然就是那位攪動天下的使徒保羅了。他的勇敢、智慧,戲劇化的人生,對耶穌的委身、傳講十字架時的激情,對於當時剛信主不久的我來說,的確有如心中的英雄。因此,即使保羅這個名字在今天是多麼常見、多麼普通,我還是選擇了這個名字,至今不悔。
然而,也是從那時開始,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些疑惑。開始閱讀保羅書信與福音書,我感覺到保羅所說的事物,與耶穌的教導似乎不盡相同;耶穌說的神國的福音,在保羅書信裡好像不是很常出現,而耶穌說的「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隨我」、「作門徒」,與保羅思想中心的「因信稱義」之間,也彷彿存在一段距離。我並不知道要如何解釋或是說明這當中的差異,只是單純地相信,保羅可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耶穌的救恩罷了;畢竟,保羅對基督的委身是不容置疑的。但在這種近乎「不求甚解」的心態影響下,保羅在我心中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缺乏整體性;我所認識的保羅,就是由「保羅的佳言美句」所堆砌起來的扁平形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意識到,這樣的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如果我沒有更深入地認識保羅,我恐怕不能真正體會保羅之於基督信仰、之於我生命的重要性;而如果不認識他,恐怕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如何效法保羅了。更嚴重的是,如果我不能說明「因信稱義」與「作門徒」的關係,或者是說明保羅與耶穌之間的關聯性,那麼,這將造成一種內在的矛盾,使信仰生活變得支離破碎和片段化。
很幸運,在這條重新認識保羅的路上,我遇見了許多的智者,成為我的幫助;有魏樂德(Dallas Willard)幫助我看見,保羅處理的問題乃是真實人生的寫照,是關乎人類生命的每一個層次(包含了人的心理與肉身),「是在創造、墮落、救贖的過程中,自我心理的運作情形。除非我們看羅馬書為一篇探討社會與個人心理學的論文,否則,我們永遠無法完全領略箇中真義。」(《靈性操練真諦》,191頁。)而新約學者賴特(N. T. Wright)則在《再思保羅神學爭議》裡頭,清楚地闡述保羅與耶穌的關聯,說明保羅如何是耶穌的跟隨者,而非某些學者所說的基督教之創始者。
如今,又有另一本書加入了這群智者的行列。在《保羅神學的十堂課》裡,前華神院長陳濟民帶我看到了一幅更全面而具體的保羅圖像。不論是教會歷史上對於保羅的研究或是十九世紀迄今對此議題的反省,都讓我看到,「保羅是誰、保羅在想什麼」,一直都是眾多神學家、思想家所思考的問題;他的時代、他與耶穌的關係、他的世界觀,也在陳濟民老師言簡意賅的描繪下,活現在我的眼前。當然,最使人興奮的就是陳老師對「因信稱義」的闡釋了;他指出,如果要了解因信稱義的內涵,就必須掌握保羅思想中的救贖歷史觀,就是末世論的基礎、關於未來的部分,他也透過保羅書信的相關經文,說明了「因信稱義」這個核心概念是如何與救恩論、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緊密結合在一起。
保羅所說的每一句帶著激情和確信的話語,此刻有了更深刻的含義。「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了」不只是在表達當我們信靠基督時,能夠擁有一個新生命,更是表達我們被遷入愛子的國度裡,不需再懼怕恐懼;「在基督裡」也不只是我們慣常以為的那種心理或靈裡所感受到的與基督聯合的感覺,而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一種事實。「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則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身為道地猶太人的保羅,也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但是,對他而言,最重要的身分是基督徒。在大馬色路上的神聖大光裡,保羅學會批判自己,也因此超越了自己;我想,我可能比以前更稍微懂得了保羅。
保羅神學的十堂課
作者:陳濟民

1937年出生於日本神戶,畢業於香港伯特利學院、崇基學院,並獲美國韋斯敏斯特神學院道碩、神碩學位,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於香港、英國、美國加州等地牧會,主要服事領域為神學教育,擔任過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講師及教務主任(1978-82)、加州富勒神學院華人宣教系主任(1982-91)及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1998-2004)。2004年榮退後仍教學不輟。著作等身,計有《新約神學精要》、《未來之鑰:啟示錄注釋》(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認識解經原理》、《新約倫理談叢》(校園)、《哥林多後書》(天道)等書。

出版日期:2008年4月
進階:★★★★★火熱:★★★★★好讀:★★★★★
豐富:★★★★★枯燥:☆☆☆☆☆刀劍:☆☆☆☆☆
延伸閱讀  
認識解經原理
陳濟民 著/140元
再思保羅神學爭議
賴特 著/290元
認識保羅的聖靈觀
戈登.費伊 著/2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