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生簡介
一位敬虔的長老教會基督徒,同時也是神學院的教授;但對不認識他的人而言,尤金‧畢德生(EugenePeterson) 看起來更像一位天主教的修士。他削瘦的身材,類似方濟各會修士的禿頂,再長一點兒就像東正教神父的滿臉鬍鬚,加上一對睿智的眼神,真是像極了修道院的苦行僧。當他說話時,聲音沙啞低沉卻溫和堅定,仿佛從鍊淨的靈魂中發出的智慧言語。而實在的,他在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 教授靈修神學;他與李查‧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並列北美兩大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畢德生曾在美國馬里蘭州貝爾(Bel Air)的 Christ Our King Presbyterian Church 牧會三十年。1978年起,他一邊牧會,也一邊開始寫作。
畢德生的牧會及寫作都有他的學術背景,他閱讀涉獵層面廣泛,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工作,但因著沉潛的信仰及誠實人格,常驅使他追求屬靈的奧秘,使他又不致於成為學院派的牧師。身為牧師,他認為有三項牧養行動很重要,就是他所謂的「事奉三角法」---- 第一角:禱告,按照聖經親近自然的禱告;第二角:讀經,轉眼為耳的讀經;第三角:屬靈指導,成為引領別人走出靈魂黑夜的屬靈導師。
而屬靈指導是靈命成長的必要因素,屬靈神學(靈修神學)就是屬靈指導的基礎。畢德生注重默想的操練,認為在靜修中才能面對神,並聽到神說話。《聽主微聲》《詩情禱語》就是這層面的書籍。
雖然靈修神學常集中於探討沙漠教父以降,歷代信徒靈命追求的理論與方法,但畢德生更喜歡以舊約中先知的言語,應用到今日的信徒靈命成長上。他擅長運用聖經的語言,活化了希伯來文,將舊約大小先知的隱言寓意,曉諭現代人。他對這些先知語言有自己獨到的解法,在他著作的《 The Message 》 系列中,畢德生讓我們看到古老的話和活在當下人們之間的關係。他寫這一系列書,原先是希望給未信耶穌或初信者閱讀的;沒想到在「資深」基督徒中也大受歡迎,到目前這些書銷售已超過六百萬冊。
畢德生被稱為「牧師中的牧師」,因他寫過一些對教牧人員極有幫助的書,如《The Contemplative Pastor》(直譯「默觀的牧師」以琳出版社譯本《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他的寫作即是牧養眾人;而他牧養教會時,也好似在寫一本書。他認為牧養和寫作是同一件事:都是藉著祈禱、傾聽,來發現上帝在人群中的作為。他覺得,今日基督徒大部分是「宗教消費者」,把上帝當個「有求必應」者。他認為:若舊約先知對今日世代有何言語,就應該是「如果要回應神的真理,就要向現今社會文化思想提出挑戰」。
近幾年,畢德生從牧職退休,專心從事「聖經靈修學系列」寫作計畫,預計完成包括《聖經好好吃》在內的五本書。
 
聖經好好吃
作者: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

對基督徒來講,聖經非常重要:主日崇拜的時候,我們會「讀」聖經;小組聚會的時候,我們會「談」聖經;向人傳福音的時候,我們會「用」聖經……但是,「吃」聖經??靈修大師畢德生便用「聖經好好吃」的比喻來告訴我們,在讀聖經之餘,如何把聖經「吃」進我們的身體裡,讓神的話成為我們的血液和肌肉,使我們可以更有力地將聖經的智慧行出來。
《聖經好好吃》一書介紹了各式各樣「吃」聖經的方法:
1. 詩人大衛和先知以賽亞的「獅子吃肉讀經法」
2. 啟示錄裡頭使徒約翰的「把書吃下去」讀經法
3. 三位一體的「聖經美食鑑賞法」
4. 吃完聖經後的「胃痛」處理法
5. 專講「咀嚼與吞嚥」的禱讀法
6. 向優秀的聖經翻譯者學習「吃聖經」
天天活出神的話 —— 畢德生談「碗盤和尿布堆中的靈修學」

吃烤雞也能活出神的話   

畢德生以為靈性是身為基督徒的一種特殊的樣子,而你要想辦法去達到那種樣子。那是菁英主義。很多人因著錯誤的理由受到所謂屬靈的吸引,而另一些人則因而退卻:「我不屬靈,因為我想要去看足球賽或參加派對,我想發展我的工作。」   
他最喜歡大德蘭修女的故事。有回她坐在廚房,兩手抓住一隻烤雞,狼吞虎嚥、吃得興高采烈。另一位修女進來,對她的舉止和吃相感到相當訝異。大德蘭說:「我吃雞時,認真吃雞;我禱告時,認真禱告。」   
若你閱讀聖徒的故事,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尋常人物。是有狂喜出神的時刻,但是大概十年才發生一次,甚至那對他們也是一場意外。他們沒有刻意做什麼。我們必須釐清人們對於基督徒生活的錯覺。基督徒生活的確美好,卻不是按著許多人想要的方式。   
畢德生認為跟神建立「個人化的關係」、屬靈的親密這些詞彙在我們的社會裡慘遭曲解。倘若親密的意思是要敞開自己,真誠可靠,而不需要面紗或層層防衛,不需要否認自己原本的模樣,那真的很美好。但在我們的文化中,親密通常帶有性方面的暗示,代表某種完成的經驗。因為希望生命更多采多姿,所以我想要親密;很少人會想到犧牲、給予、卸下防衛的概念。使用時下文化的語言來解譯福音,是非常危險的事。我們的字詞定義必須要經過啟示和聖經的淬鍊與試驗。我們有相當好的字彙、語法,也最好開始對此謹慎以待,因為我們東拼西湊地想出一些話來吸引非信徒的方式,並不是很好。  
靈性這個字,甚至在基督徒的圈子裡也變質了,跟新紀元的玩意是老把戲有關,它已經存在相當久。它是通往「靈性」──我想我們可能還是要用這個字──的廉價捷徑。它迴避許多平凡、日常生活、身體上、物質上的部分。新紀元是諾斯底主義的一種,看起來非常吸引人,因為它不需要跟洗碗盤、換尿布、去上班等等日常活動有關連。它也不用和工作、人群、罪、麻煩、不便纏在一起。
讓畢德生最感到壓力的人,就是那些跑來問說「牧師,我如何可以成為屬靈的人?」忘掉「屬靈」這兩個字吧。好好愛你的丈夫,聽起來如何?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但是他們想聽的不是這個。學著愛你的孩子,按著他們原本的樣子接納他們,聽起來怎麼樣?   
其實福音是一種新生命,它包括了跟隨耶穌,包括十字架,包括死亡、被悅納的活祭。馬可福音對此的描寫非常生動。這卷福音書的前半部,是耶穌向大家展現要如何生活。祂醫治每個人,而就在一半的時候,祂換了焦點。祂開始讓大家看到,要如何死:「現在你們得著了生命,我要教你們如何捨去。」這就是完整的靈命生活——學習如何向自己死。當你學著如何死,就會丟掉那些錯覺,而開始能夠有真正地親密和愛。
我們所追求的是生命,是學習如何生活,而非加入消費世界,想到這些會不會吸引人,把所有的事物都如同產品一樣包裝起來。如果我們以好處來包裝福音,就是準備讓人陷入失望的陷阱。我們告訴他們的是謊話。   
這不是聖經所寫的方式,不是耶穌來到我們中間的方式,不是保羅傳道的方式。我們到底是從哪裡搞來這些東西的?我們有教科書,我們有聖經,而大多數時候,經文所說的都是「你走錯方向了、要掉頭,文化是毒害人的」。  
巴力宗教所說的,是那些讓你感覺很好的東西。敬拜巴力,就是全部沈浸在「我能從當中得到什麼」。當然這是不可思議的成功。巴力祭司所召聚的群眾,與跟隨耶和華的人數大概是二十比一。當中有性、有刺激、有音樂、有狂喜、有跳舞。「朋友們,這裡有女孩。我們有雕像、女孩和慶典。」這真是美好的東西。而希伯來人有什麼可以回應呢?那就是神的話。
很多人錯誤地使用神的話,認為我們可以合理的用一些神的話來吸引聽眾。我們所擁有最偉大的話:「救恩」,得救贖。我們從一種沒有復活的生活方式中被拯救出來,也從自我當中被拯救出來。定義靈性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即對自己感到厭倦、受夠了,於是開始走向更好的,也就是跟隨耶穌。   
但是當我們開始用好處來描述信仰的那一刻,反而是惡化了自我的問題。「有了基督,你會更好、更強壯、更討人喜愛、你會享受狂喜」。但那只是更多的自己。反而我們要讓人們對自己感到厭倦,才能開始注目看耶穌。   
我們都遇過某種屬靈的人。她是個美好的人,愛主,時時禱告、讀經。但是她所想的,盡都是她自己。她不是個自私的人,可是她總是位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中心:我怎樣能作更好的見證?我怎樣能把這事做得更好?我怎樣能更妥善地處理此人的問題?都是我、我、我,躲在難以看出的偽裝之下,因為她屬靈的話語讓我們無從察覺。
上週日在教會,有對夫婦坐在我們前面,帶著兩個搗蛋的小孩。在我們後方兩排的長椅,有另一對夫婦,帶著兩個發出噪音的小頑皮。會眾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所以這些人已經習慣於一成不變的生活,他們的小孩早已離家自立多時。結果,崇拜的情形不是非常理想。但是會後我看到六、七個年長的人過來,摟摟這位母親的肩膀、摸摸小孩的頭,以同理之心待這位母親。他們大可為敬拜受到干擾而豎眉瞪眼的。   
為什麼人們寧願去這樣的教會,而不去那些提供托嬰服務、有空調、可以安心休息的教會?嗯,因為他們是路德會信徒。他們不介意陷入慘況。挪威的路德會信徒!   
而同樣這間教會,最近才接待過一位年輕婦女,她帶著一個嬰兒及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小孩數週前受洗,但她身旁沒有男人。她從未結婚,而且兩個小孩不是同一個父親所生。她出現在教會、要讓孩子受洗。她是個基督徒,想要遵循基督徒的方式。所以教會中一對夫婦擔任教父、教母。現在教會中有三、四對夫婦,每週日會和她相聚。   
這教會中的「喜樂」何在?這些是冷峻的挪威人!卻是大有喜樂。當中過著豐盛的生活,只是不同於非基督徒所想的豐盛方式。我想,像這樣的教會中,有許多的事發生,他們真的是全然反文化。他們充滿喜樂、忠心、順服和關懷。但你肯定不會從教會增長的文獻中讀到這些,是吧?   
我想那些纏擾牧師的罪(可能特別是福音派牧師),就是沒有耐心。我們有目標、有宣教使命。我們要拯救世界。我們要向世上所有人傳福音,要做那一切的善事,讓教會滿足。這真美好,所有的目標都是對的。但這是很慢、很慢的工作,這是一種靈魂的工作、是引領人進入在神面前順服、愛、喜樂生命的工作。   
我們開始不耐煩,就會想抄捷徑、不擇手段。我們談論好處、操縱人們,甚至脅迫人。用那種不可思議,很不人性化(impersonal)的語言──操縱、脅迫的語言。

看完了畢德生精闢入裡的解說,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藏書櫃吧!
畢德生的藏書櫃
與傅士德並列北美最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畢德生,著作在美已熱賣8,000,000冊,他的著作可分成三類:他曾建立「基督我王長老教會」,二十九年的牧會經歷,使「牧會指南類」對教牧人員受用無窮,因而被譽為「牧師中的牧師」;為使現代人重新發現經文的立體感,他以個人讀經感受,以現代英文重譯聖經《The Message》極受歡迎肯定;「靈性生活類」則深剖人心,引領人在靜俢中與神相遇。自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靈修神學教授席位退休後,現與家人隱居於山明水秀的蒙他拿州。
認識保羅聖靈觀--聖靈與神在末世的百姓 /戈登•費依著

畢德生評介:
戈登‧費依--我們這時代真正的解經大師之一,他使「聖靈」、「靈」和「屬靈的」這些由於人們主觀、自由化的思想,以及缺乏解經訓練的緣故,而導致本義變得相當鬆散的字眼,重新有了扎實的意涵。他以準確、鮮活、熱情的筆觸,還原聖靈在保羅神學思想裡的地位和意義。
對所有的基督徒而言,這是一種振奮人心的鼓勵和可靠的引導,使我們的生命可以重新經歷神豐富的同在。而對我們這些渴望持續活出那已經啟示在耶穌裡,又藉著聖靈賜下之豐盛生命的人,這是一本很出色、很實用的書。
衣衫襤褸的福音 /曼寧著

畢德生評介:
太多時候,宗教傳遞給我們的是壞消息,或是平淡無味的信息。所以,當它以好消息的形式清新地出現時,我們格外歡喜。本書熱情洋溢、讓我們清楚明白福音是美好,並且是明光燦爛的。
何必上教會 /楊腓力著

畢德生評介:
寫作「生命進深系列」(如《何必上教會》)這幾本書,是我與友人在等待聖靈之風吹起時,試圖持續儆醒、警覺的方式。無論聖靈之風是場激烈風暴、涼爽微風、或溫柔氣息,其目的都是要培育並維持我們對聖靈的敏銳醒覺,因為聖靈帶來生命。這些書並不是針對「靈性」所寫的書;只是單純記下我們等候主再來時,保持儆醒的方法。這些書……主要在於呈現基督徒平常如何持續停留在聖靈的同在中……。
我們共同的信念是,大多數人在這「資訊時代」有太多機會接觸各樣事實;不過一談到生命(由聖靈所建構的靈性生命),見證和激勵人心的動力永遠不嫌多。
畢德生中譯著作一覽
聽主微聲:與耶穌一同禱告 /徐成德 譯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有否靜下心來,安靜地「聽主微聲」?禱告,是人與神之間最美的交談;透過禱告的操練,使人的生命與神緊緊相連。本書精選馬太和約翰福音中耶穌的話語,提供讀者以一天一篇的方式,從歲首到年終,每天與耶穌一同禱告,好使我們成為祂禱告的「學徒」。
摯人智語 /徐成德 譯

本書作者藉著54封書信,以真摯的友情為出發點,寫給那些生命需要扶持的朋友。在他睿智和生活化的筆觸中,讓讀者感受到生命深處的關懷,並得著鼓勵和更新,建立新的屬靈生命。
詩情禱語──與詩篇一起禱告 /張玫珊 譯

細嚼大衛與神的濃情蜜語,我們可以學習向神傾心吐意,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本書以詩篇作為我們禱告的架構,引導我們與神相交。祂必每日賜下智慧,給予力量,使我們得以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 /郭秀娟 譯

本書是詩篇上行之詩的經典導讀,也是二十年來畢德生牧師所有著作的起點,透過對十五篇上行之詩的深入默想和闡釋,同時敏銳於現代基督徒所遭遇的挑戰,畢德生牧師使本書成為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靈性地圖,為門徒生活提供一份全面性且激發渴望的導覽手冊;昔日希伯來天路客所吟詠的上行之詩,在他緩慢地、富想像力地、虔誠禱告地、順服地禱讀中,挖掘出前所未見的豐富主題與意涵:悔改是覺醒中的生命轉向,盼望則是在瀕臨崩潰的深淵中,仍然等候與守望;我們渴求團契,卻往往用各種方式逃避團契;作門徒是危險的工作,但也是最容易的事。
閱讀本書,你將對上行之詩的真實與深邃感到驚奇,並因此得以歡然活出,深刻的基督徒生命。
與馬同跑──尋求真善美的人生 /張秀蘭 譯

本書以舊約先知耶利米書為主軸,讓我們了解今日上帝對我們的呼召,要我們過一種有目的的生活。神也應許給我們足夠的力量,成就完美的人生,享受神對每個生命所賦予的意義,並探究神在各樣事上的作為。
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 /張秀惠 譯

作者在本書利用約拿故事的架構,闡明教牧職份的真諦,探討了教牧呼召中的屬靈層面。並糾正普遍存在、對牧職的一些錯誤觀念。
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 /游紫雲 譯

畢德生為辛勞的眾牧師預備了更新之道,藉著「不忙碌」、「顛覆」、「啟示」這三個有力的形容,來重新定義「牧者」這名詞。
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 /郭梅瑛 譯

作者對於將牧養的神聖使命貶低成宗教管理之強大壓力,提供了解藥。牧者應該是:當神在聖經中,在禱告中,或在周圍環境中說話時,牧師必須能傾聽,並幫助別人也能聽從神。
重拾無私的禱告祭壇 /何偉祺 譯

作者在本書談到藉著動員禱告的資源,來徹頭徹尾地改變社會,因他認為,基督徒若能透過同心聚集的禱告,留意神的作為,並讓祂引導我們的公開生活,必將使深受自私及自我綑綁的社會大大改觀。因此,他選集十一篇詩篇作為塑造國民生活的禱告,因他相信,這些詩篇既然塑造了古時以色列的政治,也可塑造當今一國的政治。
從這作為群體禱告的詩篇中,作者所提出的深度洞見與反思,有力地幫助讀者脫離自我中心、自我辯護、自以為義、自憐自艾,以及自我愛慕等,以致能在無私中關懷國家社會並為其禱告。
全備關懷的牧養之道 /以琳編譯小組 譯

現今的牧師要在哪裡找到有關教牧工作的幫助和指引?要如何才能使教牧工作全備又有果效?當時下許多教牧著作強調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流行訓練和新穎技巧之 際,畢德生卻在此呼籲回歸到「古老」的資源──聖經,作為所有教牧事奉的基礎。 本書為教牧工作開啟了極為豐富、寶貴又實用的洞見,作者精闢地指出古老智慧與教牧工作的相關性,很有創意地結合猶太教傳統與當今的教牧工作,並滿有說服力地肯定,教牧工作與團體敬拜的行動之間,有著極為重要的關聯性。
俗世聖徒 /匯思 譯

俗世聖徒不僅介紹大衛有血有肉的靈性面孔,本書還提供敘述的架構,從故事的發展中,讓我們明白人世間每樣事物皆與上帝息息相關,不容分割!
活出復活的生命 /吳麗恆 譯

畢德生是詮釋聖經及說故事的大師,在此書中,他更是活出復活之道的大師。他使復活的信仰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在他的作品中,復活不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奇妙的力量塑造生命的力量。
回應上帝 —— 用詩篇禱告 /廖金源 譯

畢德生教授撰寫的《回應上帝》不但幫助讀者認識詩篇,更知道怎樣祈禱,屬靈生命可以不斷成長。這本書是釋經和靈修書的混合體,作者更是鮮有精通聖經和靈修神學的大師。聖經絶大部分的書卷是神對人講話,詩篇卻是人對神說話。用詩篇祈禱是最適合不過的,因我們無論落在甚麼境況裡,都可從詩篇找到適合的話向神傾 心吐意。回應上帝是喜歡祈禱和讀詩篇的人不可錯過的佳作。
顛覆靈性 /吳麗恆 譯

本書既是畢德生牧師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牧養和寫作的心得,也是他生命的見證。在書中,作者放下一切世俗的包袱,單以「人」的身分與你談談靈性這事情。閱讀《顛覆靈性》首先會令你不安,繼而尋索,最後因著神話語的光照,返回靈性的真諦。
用聖經經文開拓人生 /繆靜芬 譯

你好奇聖經如何定義成功嗎?你明白聖經對健康的自我形象有何主張嗎?你想認識聖經對人生提供哪些物質與精神上的祝福嗎?本書首創英漢四版本相互對照,帶您認識聖經經文跨時代、跨文化的力量!
希奇滿我家 /何詠霓 譯

本書用耳目一新的角度來看青少年,讓青春期成為父母可以更深、更豐富的享受親子關係的一段時光,同時使父母和年輕的小大人雙方在靈性上都成長。對於青春期的問題和成長痛苦,本書提出一些確實、有效的處方法。這本激勵人心的書,提供一種父母與青少年之間關係的了解。「我愛怎麼穿就怎麼穿!」、「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不要去教會!」、「你從來都不相信我!」…… 這些說詞,會激起青少年的父母很大反應:焦慮、憤怒、保持距離、絕望。但是畢徳生牧師認為,這樣的接觸會帶給父母和青少年更親近神以及親近彼此的機會。事實上,青春期就是「一個神賜給中年父母親的禮物」。
天天活出神的話 /顧瓊華 譯

身為基督徒,大概都不會否認「聖經就是神的話」。然而,知道聖經乃神的話是一回事,相不相信聖經這神的話「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天天活出神的話》裡,畢德生開宗明義就宣稱,神的話威力十足,能夠「賦予我們的語言靈感尊榮」,更能在一個謊言充斥的世代裡「左右大局」,帶來鼓舞和釋放;他並且花了整本書三百六十五個篇章,實際來教導我們,神的話這個「武器」應該怎麼用,方能發揮它最強大、也最震撼人心的力道。
 
  新書金榜(1) 新書金榜(2) 熱門話題 聖經好好吃 回網路書房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