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20年3-4月書饗:生命成長,需要群體!
P. 10

生命成長,需要群體              Cover stor y & issue
























                                        巴默爾                          在群體生活的踐行中,
                                                                     發現生命與社群的關聯
                                        Parker J. Palmer
                                        一九七○年,巴默爾偶然瀏覽到牟敦的自傳《七重山》,深受啟發,開
                                        始個人內在生命的探索。因在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都感到身心俱疲,
                                        覺得孤立割裂,加上愈來愈嚮往一種群體感,於是在一九七四年向任
                教的大學告假一年,帶著全家遷居費城附近一個貴格會的生活與學習中心。結果一待就是十年。對
                巴默爾來說,那是非常關鍵的一段群體歲月,其間他經歷了抑鬱症,也釐清了自身召命。
                經過這段時期的領受和沉澱,巴默爾開始將自己心靈的復甦「投射」於本身專業,著
                重從個人「內在生命旅程」的角度,審視、思考個人與群體的外在社會生活,構成他
                日後探索、寫作、教導的基礎,其中包括「整全生命的重要性」、「社群的核心意義」
                等等。他的著作《行動靈修學》、《未來在等待的教育》,都以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
                討論靈修、教育等意義;看似顛覆,卻是提倡大家回到生命更本質化的立場去思考。                                         牟敦




                艾倫德                      與群體鐵磨鐵,
                                         磨出愛與醫治的勇氣
                Dan Allender
                艾倫德從小在混亂的環境中成長,青少年時期的他,壞事幹盡。直
                到一天,他遇到年齡相仿的朗文,朗文邀請他到家中,艾倫德才發
                現世界上還有關心他、愛護他的人。他看到朗文的家人都很敬虔,
                感受到神的榮耀與他們同在。如此過了一兩年,他發現自己的前途
                不是入獄就是死亡,就對朗文說:「我想到教會。」那天晚上,他
                在教會聽到牧師講巴蘭與驢子的故事,決定相信耶穌。高中畢業
                後,艾倫德不知接下來要做什麼,朗文邀請他一起去讀神學院,從
                此展開他一生在心理諮商領域的天路之旅。
                長大之後的艾倫德,也一直在教會界服事著。雖然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饋,但仍然因著群體招致
                           不少傷害。身在信仰群體中所經歷的背叛、無力與矛盾,使得他寫作《醫治之路》,
                           強調信心與盼望的關鍵。他更進一步深入思考愛的真諦與策略,與成為著名聖經學者
                           的老友朗文合寫《愛的創造論》!不同於一般溫情說愛,真正得以讓自己醫治與改變
                           的,是勇敢地為愛爭戰。艾倫德在群體中,走上一條服事大眾得醫治、活出愛的道
                       朗文  路。



                                                    8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