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0年3-4月書饗:生命成長,需要群體!
P. 9

司傑恩                              群體不一定全對,

                              James Bryan Smith                但仍會引導你成長
 教會群體的生活,
       從小生長於基督徒家庭的司傑恩,生活中並沒有什麼宗教行為;一直到 18 歲,他內心感到空虛,
 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出路、生命的呼召嗎?
       決定和朋友一起開始信仰的追尋。他從一場「尋道者聚會」以及大學時期來往的朋友們開始,發現
 若你對這問句有些懷疑,
       許多人都誤信了刪刪減減的福音,這種福音觀以行善或認罪的概念為主,而沒有讓人感受到福音的
 不妨來看這些大作家們的故事吧!
       美麗動人。於是開啟他一生對福音、靈性的鑽研。他更因為在課堂上認識了老師傅士德,加入了幫
 我們將發現,原來他們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助基督徒靈性豐盛的事工之中,也因此認識了靈修大師魏樂德,日後成為生命中的重要密友。
 也像我們一樣曾有自卑、憂慮、
       在他們兩人的促成下,司傑恩藉由許多教學上與教會中的群體經驗,撰寫了膾炙人口的《上帝的美
 想要跳脫現狀的期待。
                             麗》、《天國好生活》、《讓群體發光》之門徒造就系列三部曲,領人從認
 他們都是從群體中,
                             識上帝、踐行登山寶訓以及群體中也能進行靈性操練;接著再推出《深
 找到摯友、認識自己,發掘生命的意義;          邃又美麗的福音》、《深邃又壯闊的旅程》(五月即將出版),從基督徒的
 因為群體,他們的文字才得以成為眾人的祝福。       福音觀與人生觀深化自己的靈命塑造。群體幫助司傑恩,一路朝真理的
            傅士德        魏樂德   更深之處前行。


 路恩哲  原來群體裡種種的生活疑難,
 背後都有神學  楊腓力                    在嚴肅的教會群體之中,
 Andrew Root
       Philip Yancey            生發出對恩典的探問

       楊腓力的童年,在充滿禁條的美國南方保守教會中成長,伴隨著濃厚
       的種族主義,閱讀成為他對真實世界接觸的重要窗口。取得碩士之
       後,他擔任《校園生活》(Campus Life)月刊編輯長達八年之久,又
       長期擔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特約編輯,並經常為
       其他著名刊物撰文,他的編採足跡遍及俄羅斯、緬甸、印度、南美洲
       等地,接觸世界各地的教會群體,為他的信仰思考與探問累積深厚基
       底,至終導引他走上專職寫作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蒐集寫作資料,他訪問了在印度醫療宣教二十多年的班德醫生,從此成為忘年
       的莫逆之交,不僅合作出版幾本暢銷好書,和班德醫生的友誼也成為楊腓力的重要支持,尤其影
                 響了他對於苦難的思考;面對苦難的質問也成為楊腓力的寫作招牌之一,陸續付梓出
                 版,像是《有話問蒼天》、《無語問上帝》等等。在《耶穌真貌》中,楊腓力引領讀者
                 去除偏見,重新認識二千年前主耶穌的真實面貌;在《恩典多奇異》裡,他挑戰信徒
                 一起去改造世界,打破包括教會在內的律法主義牢籠!在《何必上教會》中,他分享
          班德醫生   自己的教會生活體現,道出他對固守傳統教會的不滿,以及對教會使命的反思。



                                                    7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