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嚐鮮

 

新書簡介

宣教中的上帝

《宣教中的上帝》

作者:萊特
譯者:李望遠
書系:神學叢書
頁數:720頁
定價:700元
特價:630加入購物車
本書曾獲2007年《今日基督教雜誌》宣教∕國際事務類年度好書獎
優惠期限
2011年6月30日截止

發現一位宣教中的上帝──從世界觀的轉變談起/梁耿碩(《宣教中的上帝》責任編輯)

萊特謙和的外表、睿智的眼神,身為學者和牧者萊特博士,是位重量級的福音派舊約神學家,也是2010年洛桑福音大會「開普敦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斯托得牧師的重要同工。然而,他還有另一個身分,卻比較少人知道,那就是革命家。在《宣教中的上帝:顛覆世界的宣教釋經學》一書裡,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正隱然成形──他要革新我們對於「宣教」(mission)的認識,從而認識一位宣教中的上帝。

上帝的宣教

萊特提出的可以說是大寫的「宣教、使命」(Mission),好跟小寫的「宣教事工」(missions)作出區別。所謂「宣教事工」(missions),指的就是現在教會所做的一切宣教工作,比如傳福音、佈道,社區關懷、教會拓殖,或是異文化宣教。但是萊特所說的使命、宣教(Mission),卻是從上帝本身出發的:宣教,從一開始乃是上帝自身的使命,上帝是一位宣教中的上帝。那麼,這帶來什麼差異呢?首先,是出發點的不同。我們不是從自身傳統已有的宣教實踐來看宣教,而是從「上帝如何宣教」來看我們應該如何宣教,是要透過全本聖經,來看上帝宣教的廣度與深度(甚至是將整本聖經看成是上帝宣教的成果)。其次,是行動主體的順序。我們往往把宣教理解成是「上帝賦予教會的大使命」,是一份屬於教會、被託付給教會的大使命;換句話說,是教會所做之事,而非上帝要做的事,這麼一來就忽略了上帝在宣教中的主動性:上帝不只是透過我們宣教,祂乃是在行動中持續宣教的上帝。

進一步看,從missions到Mission,也可以說是從原先以救恩論為主的宣教理解,轉而從神論的角度來出發。過去我們談宣教,容易從「救人脫離罪惡綑綁、脫離死亡的權勢」來理解,但是卻相對地少從「上帝配得榮耀、上帝配得敬拜」這個角度出發。然而,萊特要我們轉移焦點,回到那真正的宣教動力與起點──上帝自己;因為祂是獨一無二的永生上帝,惟有祂配得敬拜,這世上一切有形無形的偶像或神祇,都無法與祂相比。而宣教的目標,就是要讓上帝得著祂當得的敬拜和尊崇。

這當中所蘊含的,不僅僅是宣教策略或宣教行動優先順序的轉變或更新,更是神學上的基本變革:是從人類中心,轉移到上帝中心(這不是說人消失了,而是找到人真正應有的位置)。宣教的最終目標,並不是人類得救贖,而是上帝得著敬拜(在這過程中,人類必然會、也必然要得著救贖,不僅如此,乃是受造萬物都要得著救贖)。

世界觀的革命: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

然而,要真正意識到其中差異並不只是字詞順序的調換,而是觀念的徹底革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體會到這樣的典範轉移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我們必須要重新認識從舊約到新約所啟示的這位獨一上帝,以及整本聖經所反映出的世界觀。換言之,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必須有一個徹底的變革。

萊特博士透過立基於他對於舊約神學的理解架構,提出了聖經世界觀的三個焦點:上主(我們的上帝)、以色列(立約的子民)、土地(我們所生存的土地、生存環境、世界)。然後,再從這樣的世界觀當中,幫助我們了解上帝中心的宣教觀有怎樣的特色。

這個世界觀的剖析,其實是萊特博士在他另一本重要著作《基督教舊約倫理學》當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他也透過預表論、典範論、終末論的交互運用,來幫助我們用聖經的世界觀作出清楚的自我定位。透過典範論,我們得以看見以色列在當時代所具有的獨特角色與特殊性,是要在墮落與受詛咒的大地中成為典範;而透過預表論,我們看見以色列與教會之間的關聯與延續,至於終末論的角度,則是讓我們看見在上帝的計畫中,那未來必成的事,同時也由此得著前進的動力與盼望。

在聖經的世界觀中看宣教

將這樣的三角形與《宣教中的上帝》所提出的宣教三角(宣教的上帝、宣教的子民、宣教的領域)放在一起來看,我們可以說,上帝所開啟的宣教視野,所代表的正是從最外圍的創造三角邁向終末三角的過程,同時也是從典範論與預表論的三角,來看上帝子民在當中的角色。首先,人類的墮落與大地的受咒詛,正表露出上帝的宣教所要處理的問題是何等地深廣,不單單是個別的人類蒙救贖而已;而墮落的人類與受咒詛的大地,也是透過上帝的宣教而得以擴展至終末的三角:上帝全然得著祂當得的敬拜、人類全然蒙救贖,以及新天新地的新創造。

換言之,惟有從整本聖經的宏大敘事與世界觀中,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罪惡影響範圍的巨大與廣袤,認識到上帝使命的偉大與艱鉅,也認識到上帝子民所扮演的不可或缺角色。在這三角形的變化當中,那不改變也不動搖的頂點,正是宇宙的核心,那位獨一無二、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祂對祂所創造的世界不離不棄,定意要使萬有在基督裡與祂和好。從以色列、教會到蒙救贖的人類,從土地、團契到新創造,這歷史進展的動能都是從祂而來。而萊特所提出的顛覆世界的宣教釋經學,正是以上帝的使命為焦點,從上帝所啟示的舊約到新約,逐一探索三角形三個頂點的深意。由此,我們再也不是僅僅從個別的個體、教會、宗派、傳統來理解宣教,而是從這個涵括萬有的三角形中,重新發現宣教的意義。

當代的宣教處境

那麼,萊特所發動的這場革命,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其實,在最近的幾百年當中,普世的教會在宣教的議題上有過許多的爭論,遠的不看,光是近幾十年裡,許多教會就為著「傳福音、佈道」與「社會關懷、社會實踐」孰先孰後而鬧得不可開交;政治改革、國家獨立、權能佈道、國家轉化等面向,更是競相進入我們的宣教視野。舉例來說,在《更新變化的宣教》中,重要的宣教學者博許(David J. Bosch)就提出了一個浮現中的普世宣教典範,其中包含了以下幾項宣教要素:宣教是教會與人的相交、是上帝的宣教、是傳達上帝的救恩、是尋求正義、是佈道、是處境化、是解放、是進入文化、是共同見證、是神所有子民的服事、是向別種信仰的人做見證、是神學、是在盼望中行動。這些,在在體現出當代對於宣教意涵的探究與拓展是如此多元與豐富,卻也形成許多的對立與衝突。

要整合這麼多不同宗派、不同神學立場的宣教關懷,並不容易,而萊特在《宣教中的上帝》當中所做的,正是回到整本聖經的世界觀,去勾勒出上帝宣教的軌跡與模式,嘗試去回應當代教會對於宣教的多元理解,將其整合在「上帝的使命」、「上帝的宣教」當中。他更從「出埃及」以及「禧年」這兩個關鍵的模式,提出「上帝的救贖與復興乃是包含政治、社會、經濟與靈性」,同時又強調當我們投身所有的宣教面向時,都要以十字架為核心;由此看見,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的救贖與宣教是連貫一致,又是不斷發展的。

教會是宣教的子民

另一方面,這也牽涉到教會的自我身份定位。在突顯「上帝是宣教中的上帝」的同時,「宣教子民」這一獨特的立約群體也相應被強調出來:當我們成為基督徒的時候,就是參與在這個屬上帝的新群體當中,我們也要看見這個新群體的核心定義,是宣教的子民;這讓我們再也不能以「沒有感動」、「沒有呼召」,來作為拒絕宣教的理由。而萊特提出的整全宣教,以及「整個教會把整全福音帶給整個世界」,其中的深廣涵義,也讓我們再也不能用自身目前的宣教實踐,來侷限上帝的宣教了;不論是環保或是對抗愛滋病的傳染,其本身都是上帝宣教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應當做的。

當我們重新認識上帝是宣教中的上帝,教會是宣教之民,以及認識到普世萬國、受造萬物是宣教的場域,這份世界觀的轉變,將會激發出難以想像的宣教動力。萊特,不愧是上帝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