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案頭】接待,是何等寶貴的福音 黃旭榮
封面故事
上帝國的接待:在混亂疏離的世界中,邀請人一同進入天國盛宴
上帝國,是「行公義,好憐憫」的國度,
是上帝心意全然成就的「愛與和平」的國度,
此刻,祂正邀請所有願意的人進入這個國度。
而接待,正體現了這份上帝國的福音。
因為上帝先接待了我們,
因此我們能夠接待彼此。
基督徒的當務之急,是要重新學習失落的接待文化,
在冷漠與疏離的世界中,
邀請人一同進入天國盛宴。
從款待陌生人、寄居者到擁抱異己,
願上帝國的子民,不僅傳揚福音,
更成為福音,日日活出上帝國的愛與公義。
【當接待與上帝國相遇】上帝國的福音,就是接待 趙崇明
線上試讀
看似簡單的「接待」,究竟所指為何?有什麼重要性呢?接待「不是」什麼?什麼是「不接待」?重新思考接待的意義,我們將會發現,接待並非傳福音的手段,而是體現了福音的內涵。上帝國的福音,就是接待。
【當接待遇見舊約】舊約中的好客之道 胡維華
接待的主題雖然重要,但是在過往舊約研究中容易被忽視,直到不久之前,學者才開始注意到舊約聖經中「接待與款待」的主題,那麼,有哪些敘事與接待有關?舊約學者又從哪些角度來討論接待這個主題呢?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當接待遇見新約】路加福音中的好客之道:接待,就是公義 曾思瀚 著 ╱楊芳嬋 譯
針對胡維華老師拋出,新約聖經會如何看待接待的議題,我們邀請到新約學者曾思瀚來回應。從路加福音看似耳熟能詳的好撒馬利亞人比喻出發,再從地理位置、心理敘事、社會關係、妥拉倫理來生動勾勒出當中的接待倫理與格局,帶來更深刻的影響。
【當接待遇見宣教】宣教與接待 邱顯正
線上試讀
上帝對世界的祝福,往往是透過人口的移動來完成,當中有離開,也有聚集:而人們也同時學習接待與被接待,學習看見在身旁有需要的人。那麼,在台灣今日的處境中,我們應當學習接待誰呢?面對眾多的移工與移民,教會又可以如何接待呢?
【當接待成為日常】小樹的家@苗栗銅鑼 羅吉希
一般情況下,都是先相信耶穌、進入教會後,再對信仰群體產生歸屬感;但無論是在福音中心進行社區關懷工作,或是開放自己的家經營民宿時,璽瑾和高慧都希望先提供舒適、安全的美感空間,接待人舒展身心,欣賞自然,享受友誼對談,至終,能夠發現歸屬耶穌的美好。
【當接待遇見神學】沃弗談接待他者 編輯室
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神學家沃弗,現為耶魯大學系統神學教授及信仰與文化中心主任。對於基督信仰的擁抱與接待,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他的《擁抱神學》(Exclusion and Embrace),是《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選出二十世紀百大好書之一。本刊編輯節錄、編譯他二○一四年在澳洲接受普利斯的訪談內容。他認為,基督徒對於不同的人,包括非信徒、穆斯林都應該操練一種「款待的詮釋學」。
【當接待與閱讀相遇】基督教接待傳統精選書單 編輯室
在眾多有關接待主題的書籍中,本刊特別邀請中華福音神學院的周學信老師推薦三本好書,簡單介紹如下,歡迎讀者可以繼續閱讀探索。
時事╱觀點
【我見我思】一場穿越時空的彼此接待 陳怡安
【OPEN講時事】元宇宙──想像與技術疊加起來的世界 林日璇
線上試讀
【讀力廣場】從認識到接納,由權利走向愛 連穎
影像╱文化
【鏡頭之後】一首圓滿的氂牛之歌 林月娥
【群學龐思】陌生的鄰舍與不再局外的異鄉人 陳宗文
聖經╱靈修
【曠野跫音】祢為什麼要來,妨礙我們? 李約
【凝視微光】現代基督教的人文精神(二):個體與自由(上) 伍偉亨
【拉比傳奇】款待他人,直到我們變得脆弱 周學信 著 ╱吳昱萱 譯
閱讀╱故事
【非讀BOOK】靈魂的呼籲──讀韋伊《扎根》 嚴建基
【尷尬少年遊】荒田築夢家──陳志勇 黃瑞怡
【書會說故事】文學家(及其他二家)筆下的「接待」 吳鯤生
【寶貝之愛】禱告,是船的風帆 明明
【情訂終身】與我們有革命情感的《校園》雜誌 陳培德
【讀書趣】新書上架 汪瑩瑩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