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與接待

/邱顯正(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主任)

上帝對世界的祝福,往往是透過人口的移動來完成,當中有離開,也有聚集:而人們也同時學習接待與被接待,學習看見在身旁有需要的人。那麼,在台灣今日的處境中,我們應當學習接待誰呢?面對眾多的移工與移民,教會又可以如何接待呢?

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漂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做你的後盾。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裡!』(賽五十八6~9)

聖經有許多經文提到接待,勸勉以色列人要善待住在他們們當中的外邦人,因為他們的先祖也曾寄居在埃及。善待寄居的外人不但彰顯上帝憐憫人的恩慈屬性,也是落實真宗教、真敬虔、真禁食的倫理試金石。揆諸聖經和教會歷史,上帝更是藉著流動人口來完成亞伯拉罕之約,成全祝福萬族萬民的大使命。今年剛過世的歷史宣教學家華爾斯(Andrew Walls)就說「人口移動在基督教歷史上,是比宗教改革更有代表性的事件」。只要有人口的流動,就會產生接待的龐大商機與宣機;而接待外人的,幾乎都蒙神賜福,文化多元、藝術創新、經濟蓬勃;反之,自我中心、逼迫少數族裔、排斥外人的,屢屢受到上帝的審判,文化封閉、人心壓抑,內鬥而創造力低下,經濟凋敝。

上帝喜歡多元中的合一

自從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羞羞慚慚被逐出伊甸園以後,人類就開始過著遷移的生活。殺了弟弟的該隱對耶和華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 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創四13~14)更像是迴盪在千古歷史長廊、撕心裂肺的哀號。巴別塔事件,人類雖曾做出集體的努力,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十一4)然而,神顯然有不同的看法和理想,因為祂早已告訴人類始祖「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祂對巴別塔人類的理想大大不以為然,按照祂的本意,如果人類沒有犯罪墮落,隨著人類往外擴張遷移,全地都將成為伊甸園,是神與人能夠相交的神聖空間。

即便人墮落,神的計畫仍然沒有更改,祂呼召亞伯拉罕,開啟祝福萬民的救世大計,因為祂喜歡「多元中的合一」(unity in diversity)。藉著分散,多元文化必然產生;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大功,神的名字與祂的作為必然隨著門徒的腳蹤傳給萬國萬邦,最終再將他們聚攏起來,歸在主的名下,「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一10)若把時間快轉到啟示錄,先看上帝導演的宏大戲劇的結局,使徒約翰寫道:「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於羔羊!』」(啟七9~10)約翰又寫道:「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啟二十一4)而從創世記到啟示錄,聖經記載的豈不就是上帝的宣教歷史嗎?

散居,是上帝使用的宣教機制

二十世紀另一位著名的宣教學者溫德(Ralph Winter)更清楚指出,每個時代的宣教使命,都是由散聚人口(Diaspora) 完成。而上帝所使用的機制,至少有下列四種:

1. 自願前往
順服上帝的呼召與差遣,例如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要他去的地方。四福音中所有大使命的經文,都蘊含著希望門徒自願前往福音未得之民、未得之地去的鼓勵和命令;於是彼得到散居的猶太人那裡,保羅、巴拿巴則奉安提阿教會,以宣教士身分差遣往外邦人那裡去。以及因為留學、工作等原因,去到更先進或更多商貿機會的國家的大使命基督徒。

2. 被迫前往
自己原本沒有宣教意圖,卻被神使用,完成神祝福萬民的目的;例如:約瑟被賣為奴,卻保守了以色列全家,也拯救埃及度過七年的大饑荒;被擄到亞蘭,服事敵國大元帥乃縵的以色列小女子,叫外邦人歸榮耀與耶和華;被擄到巴比倫,卻使外邦君王認識獨一真神的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甚至使徒行傳第八章所記,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門徒四散,卻隨走隨傳,把福音傳到他們逃難所及的各處。

3. 自願前來
若以接待國為中心來看,所羅門鼎盛時期,他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智慧的話。」(王上十23~24)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示巴女王及其隨從,經文記載「跟隨她到耶路撒冷的人甚多,又有駱駝馱著香料、寶石和許多金子。她來見了所羅門王,就把心裡所有的對所羅門都說出來。 所羅門王將她所問的都答上了,沒有一句不明白不能答的。」我們幾乎可以想像所羅門年年舉辦國際智慧講座的盛況,國門、會場、重要國道,可能都飄揚著「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10)的旗幟,叫神的名大得榮耀。

4. 被迫前來
迦南地鬧饑荒,雅各和七十多個家人到埃及投奔早幾十年被賣為奴、如今成為埃及宰相的約瑟,得以休養生息、繁衍眾多,達到出埃及時期約兩百萬之眾。從接待國來看,歷世歷代,因為戰爭、饑荒、天災人禍被迫前來的都屬於這種。根據新冠肺炎全球疫情蔓延之前的統計,全球有三億人是登記有案的移民;而全球總人口當中,因著種種原因有七分之一的人不住在自己的出生地。[1] 敘利亞的戰爭、阿富汗的變天、極端氣候造成的難民,更增加了不計其數的移動人口,已經到了聯合國都要專門成立難民署(UNHR)來處理的地步。

要善待寄居者

面對如此龐大的「宣機」(類比於商機),教會應當如何回應呢?其實聖經對於憐憫貧窮、善待寄居者早有吩咐,除了開頭所提以賽亞書的經文,僅舉一些經訓中的犖犖大者,例如: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二十三22)

「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他是萬神之神,萬王之王,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申十17~19)

「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詩一四六8~9)

「不可欺壓寡婦、孤兒、寄居的,和貧窮人。誰都不可心裡謀害弟兄。」(亞七10)。

上面的經文歸納起來,我們可以說,上帝評價祂的教會,不是以人數多寡、堂會建築是否富麗堂皇為標準,而是看教會如何對待孤兒、寡婦、貧窮、寄居者這四類人而定。

台灣的現況又如何呢?

跨國婚姻與外國來台的留學生逐年增加,經濟、科技、防疫、奧運方面的優異表現,更吸引國際目光,隨便瀏覽YouTube上在台外國人所製作的影片,就可以略窺一二。香港國安法通過後,台灣也接收了不少香港來的移民。除此之外,單單以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而言,根據二○二一年三月底內政部的統計,[2] 已達到歷史新高,如下表所示:

族裔 人口 百分比
印尼人 257,751人 36.1 %
越南人 246,120人 34.47%
菲律賓人 150,413人 150,413人
泰國人 59,641人 8.35%
總 計 713,933人 100%

週末的街頭、車站,充斥著陌生的東南亞臉孔,他們是一群撐起台灣底層社會的外籍移民工人,即俗稱的「外勞」。自開放移民工人至今已快三十年,人數已在二○一四年首度超越原住民總人口,[3] 其中穆斯林約有二十八萬;在全球化流動的脈絡下,漂泊異鄉打拚的他們,常會面對文化衝擊、經濟困乏、信仰迷惑、道德失守、法律糾紛等等問題,神把這群龐大的福音未得之民,帶到台灣,而我們的城巿在宗教信仰上,相對比較自由。台灣眾教會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該如何發揮鹽與光的見證能力,在寄居我們當中的少數族裔人士身上,注入信、望、愛呢?我們何時能夠真正用同理的眼光來接納這群勇敢懷抱台灣夢的移民工人朋友呢? 第一步,就從了解移民工人開始吧!

舉目望田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 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 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 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約四34~38)

福音的門從來沒有關上,莊稼已經成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主耶穌的眼光,現今就是教會迎接「宣教與接待」的最佳時機。

以下,是教會可以做的事:

1. 禱告關心:印尼關懷協會、工業福音團契、前線差會、聯合差傳促進會都有出版許多代禱資料。教會長輩家中,可能就有許多外籍看護。舉起聖潔的手,為他們禱告吧!

2. 開設平台,成立興趣班:如中文、電腦、烹飪、手工藝等課程,吸引他們來學習;建立團契,讓他們有和同鄉交流的園地,分享主愛。更積極的, 可提供法律服務,解決他們與雇主之間的糾紛與現實的困境。

3. 合作夥伴:堂會與差會合作、培育使命雇主、動員信徒參與,甚至與他們家鄉的教會合作探訪、關懷他們的家人,傳福音給他們。甚至進一步邀請他們國家的傳道人來台服事自己的同胞,更有果效。

4. 門徒訓練:培訓他們成為潛力的宣教師。洛桑運動的洛桑工作小組,就針對散聚宣教提出以下策略 [4]
   • To diaspora :向散居之民傳福音
   • Through diaspora :透過僑民,向家鄉的人傳福音
   • Beyond diaspora :家鄉的人可以再對外展開福音工作
   • With the diaspora :聯合散居人口,一起做宣教

5. 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疫情時代下,海外宣教士回國,更開啟「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可與傳統海外宣教比較如下表。

No Yes
不需申請護照、簽證 全教會皆可動員
無關閉之門 福音的大門是敞開的
不用坐飛機到遠方 送到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
無政治、法律限制 機會不斷增加
1.大使命與大誡命的結合
2. 本地與全球的結合(glocal)
3. 學習語言會拉近距離,可動員華僑

附註

1. http://peoplemov.in/
2. https://is.gd/UIJDSR
3. https://www.taiwanstat.com/statistics/foreign-worker/
4. 溫以諾,〈安提阿教會模式對海外華人堂會散聚宣教的啟迪〉,《華傳》雜誌50期,2018年3-4月號,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