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
──想像與技術疊加起來的世界

Photo by Vinicius "amnx" Amano on Unsplash
/林日璇

二○二一年秋冬開始,最夯的話題應該就是元宇宙,起因是臉書改名「Meta」,並順勢透過每年秋季的Connect大會,繼續勾勒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進入元宇宙的各種可能性與應用。這波風潮之前,散落各處的是相關的應用技術,譬如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還有區塊鏈、加密貨幣與非同質化代幣(NFT)等金融體系技術,以及3D虛擬世界遊戲平台諸如《機器磚塊》(Roblox)與《要塞英雄》(Fortnite)。但很顯然的是,疫情爆發至今兩年的時間,技術、虛擬世界、商業化模式,突然之間兜在一起了。區塊鏈與NFT技術,發現未來也許不需再侷限於一個單獨的虛擬世界,或是虛擬區塊鏈遊戲,來維持其生態。科技巨頭想著,下一個虛擬世界平台的形式,若是以3D、沉浸式VR的方式互動,就可以將現在的虛擬商業活動通通串起來,建構一個宇宙。也因此,元宇宙話題誕生。臉書改名Meta,各大廠開始定位自己是元宇宙的相關供應鏈,一起來打造這個生態鏈。

三個主要應用:社交、協作、健身

一次和朋友聚會,朋友問,到底什麼是元宇宙,我正準備開始講古,朋友就打斷我說:「請用白話文。」我只好丟掉所有案例,回說,想像一下「3D版本立體空間的臉書」,然後使用虛擬實境和虛擬化身(avatar),與他人社交互動。元宇宙的互動方式之一就會是這樣。其實要解釋元宇宙,可能要寫個一萬字,慢慢梳理各種技術與想像疊加起來的世界,才能說得清楚。但簡單來說,它是一個虛擬世界,希望大到像是個宇宙,可以作為一個平台,串起所有其他獨立的虛擬世界。不過,先撇除其他面向,今天這篇主要是來談談,元宇宙目前有什麼樣的應用。

假設我們採取的是臉書版本,也就是以虛擬實境技術為主的元宇宙《地平線世界》(Horizon Worlds),那麼大家可以用《Rec Room》或是《VRChat》這些現有的虛擬實境世界為例去想像。使用者透過虛擬化身,戴上VR眼鏡或頭戴顯示器,就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如同身處真實世界,與他人互動或是展開探索。目前Meta所打造的元宇宙應用,首先就是延續臉書的重點:社交。在Web 2.0中,臉書平台是以平面2D介面為主,呈現文字、圖片與影片,而元宇宙的社交平台則會是一個3D虛擬世界的空間,每個人的個人檔案頁面(profile)變成自己的「家」,可以加以裝飾、客製化等等。而與他人的社交方式是透過化身,在虛擬世界中面對面來往互動,可以握手、擁抱、一起參加飛簷走壁競賽,或是在宇宙中飛翔遨遊。不妨想像這樣的社交方式,就像是電影《一級玩家》描繪的世界,目前真實世界的技術(包含觸覺),幾乎都可以打造出電影中的「綠洲」了。元宇宙中的社交,可以打破地理限制,因此是無限的社交連結。

第二,Meta目前努力在打造的元宇宙應用,是一個工作協作討論空間《Workplace》。這個程式讓人可以打破地理限制,與他人在沉浸感強烈的虛擬空間中,一起開會討論。它同時也允許以電腦視訊等方式加入,因此是虛實融合的。若以虛擬實境方式進入,可以感受到與夥伴們在同一個空間開會,還可以在虛擬空間中以寫字、畫圖、製作3D模型等方式溝通,對於設計方面的協作非常理想。

第三,Meta正在與虛擬運動《Supernatural》合作開發虛擬健身,相關例子可以參考《FitXR》以及《Supernatural》的影片。虛擬實境中健身,是目前相關應用裡,已經有成功商業模式的案例。運動場景包括戶外、山谷、時尚健身房等,還可以與他人在同一個虛擬空間中運動。健身時,虛擬教練會以人形化身帶著你做運動,還會一直吶喊快一點、快一點。透過拳擊有氧等遊戲化元素,加上多人競賽,並主打隨時隨地、穿著睡衣就可以運動的方式,相當受到歡迎。

更多虛擬實境:博物館、賞屋、教會(?)

除了這三方面,目前虛擬實境的應用還包含了虛擬博物館,展出虛擬實境製作的數位藝術互動作品。體驗者可以直接進入,置身於作品中,還可以像是夢遊仙境中的愛麗絲,將身體變大變小,在作品中飛翔等等。而旅遊以及虛擬實境賞屋更是蓬勃發展的應用,透過類似「VR google地圖」,可以直接漫遊在異國路上,看看你想投資的房屋附近的環境和有什麼店家。琳瑯滿目的應用正在被創造出來,與現實世界搭配,共同譜出超越以往限制的互動與想像。

現在小學生這一輩,已非常熟悉在虛擬世界與朋友社交互動(例如透過Roblox),成人世界更是如此,因此元宇宙概念其實已經改變了我們的互動方式。比較需要關注的是,使用者對於自身個資,以及虛擬世界中的交友,是否具有隱私方面的素養與知識。畢竟現在非常流行透過麥克風,直接開語音,在虛擬世界中互動。當中的言語霸凌、惡搞(trolling),和誘騙,是家長需要特別關注的。至於成癮問題,若是虛擬實境的元宇宙,倒是不用太擔心,目前使用的VR裝置都無法戴太久,很難真的使人上癮。但若是對虛擬實境的依賴感過強,就需要注意。

目前因為技術都還在規格戰中,所以元宇宙也只是淪為股市炒作,以及科技巨頭謀畫階段,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還是很有距離。台灣特別小,幾乎任何事情,沒有元宇宙也都能使命必達,加上疫情穩定,不需要元宇宙也可以過得很幸福。但元宇宙進化得相當快,規格技術的發展也是,建議大家可以多多嘗試,對於臨場感與具身性(embodiment)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話說回來,我在虛擬實境中當數位原住民好一陣子了,但相當孤單,因為找不到人一起探索虛擬世界。我常常幻想,能不能有個虛擬教會,讓我可以天天進去禱告,創造數位儀式感?戴上頭戴顯示器,我可以立刻進入教會禱告,還可以打破時間限制,與大家一起非同步敬拜,或是週日同步虛擬參加禮拜。進行虛擬實境中的禮拜,在講到挪亞方舟時,可以直接看到方舟的模型,提到古時的聖殿或是地理位置時,馬上就有立體模型,讓人一目了然,這些都讓我心嚮往。只要沒有神學上的爭議,若能透過虛擬實境,提供一個抽離現實世界環境、沉浸感強的專屬地方來安靜、禱告,真的是繁忙世代的好去處。

林日璇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媒體心理學、虛擬實境VR、數位遊戲、幸福感及社群媒體等。目前擔任傳播頂尖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副主編,曾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以及吳大猷紀念獎。
當期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