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6月號:隔離時代,如何教會?

本期內容

【編者案頭】讓教會成為教會  梁耿碩


【讀力廣場】誰的敘事,哪種宏大?  陳哲謙


【PRAY】封面裡沒有擁抱的葬禮  黃又嘉


封面故事


隔離時代,如何教會?  

當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擴散,「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成為所有人的共同關切,我們不再能夠面對面地聚集、頌讚、聆聽聖言、領受聖餐、傳揚福音,教會如何還是教會?更進一步來說,在疫情擴散之時,身處於世界之中的教會又該有怎樣的行動與回應呢?透過歷史的回顧、第一線牧者、神學工作者、哲學工作者、科學家與醫生的分享,本期特稿期待與讀者一同探索「隔離時代,如何教會?」,讓這次的挑戰,成為教會重尋使命的時刻,重新思考「如何為了世界而存在」(the church for the world)。


【防疫歷史】那些年,我們面對的瘟疫──基督徒抗疫事蹟選讀  毛樂祈

在教會兩千年的歷史中,有不少信徒遇上大瘟疫的例子。讓我們來看他們是如何面對,好讓此刻的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面對目前的處境。


【科學與防疫】不可不知的防疫學大師邁德  張文亮

檢疫與公衛在對抗疫情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國家層級的防疫指揮中心,更是運籌帷幄、統管全局的焦點。這些攸關全社會的關鍵行動與思維,其實都來自一位基督徒科學家,首開先河採取有效的行動,來遏止疫情傳播──十七、十八世紀的醫學家邁德。


【神學視窗】COVID-19疫情下的信仰反思  莊信德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COVID-19徹底顛覆了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凡事皆可把握的確定性,不受拘束的自由移動,這些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一夕之間都被擊碎了。我們要如何才能重新找到意義與安身立命的位置呢?莊信德牧師從確定性、移動性、教會復興、教會中心、基督中心的聖禮、盼望中心的群體這六個面向,思考基督信仰如何回應疫情帶來的震盪,和讀者一同回到基督中心、上帝中心的眼光。


【民主講堂】民主、防疫與教會  葉浩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從二○二○年初總統大選之後,台灣社會進入「重塑共同體」的關鍵時刻,緊接著二月開始延燒的COVID-19肺炎疫情,更對經濟與政治帶來強烈衝擊。面對影響深遠的疫情,葉浩老師試圖探討民主與防疫的關係;他從「民主危機的信任問題」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談起,提供一種政治哲學與公共神學的切入角度。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從「教會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來思考教會在此時此刻的公共角色。


【靈性反思】疫中同心──隔離時代如何關顧靈性發展  潘怡蓉

透過潘怡蓉老師這段日子在香港的所見所聞,幫助我們反思隔離時代的諸多防疫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離、在家工作、線上教學與線上崇拜,如何影響全人的靈性發展,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因應疫情帶來的靈性危機。


【防疫前線】瘟疫蔓延時,耶和華坐著為王  林俊祐

在COVID-19疫情中,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擔負起防疫前線的重責大任,他們的心情與感受又是如何呢?信仰帶給他們怎樣不同的眼界,來面對沉重的心理與實質壓力?讓我們來聽聽感染科主治醫師怎樣體會「耶和華坐著為王」。


【牧養反思】榮神愛人:疫情中的堂會神學反思  陳世賢

疫情之下,地方堂會實際面臨的衝擊最大,舉凡實體聚會與聖餐的暫停、網路崇拜的進行,以及如何實際關顧社會,都是迎面而來的挑戰。正是從在地堂會的處境出發,陳世賢從實踐神學的角度重思崇拜的真義與群體的重要性,發現在疫情中「榮神愛人」的可能做法。


時事╱觀點


【Open講時事】善與惡的和解──我如何看待范尼雲事件?  柯琳・杜爾 著 ╱吳昱萱 譯


【Open講時事】當范尼雲也倒下,天主教群體如何重建?  廖乃慧


【#出國臉友#世界#觀】驕傲帶來盲目  梁碩恩


【#出國臉友#世界#觀】寄生是種奢侈  邱艾薇


【#出國臉友#世界#觀】以色列的疫情  飛鳥


【#出國臉友#世界#觀】春分之後——波蘭居家防疫紀實  吳孟芯


【#出國臉友#世界#觀】封城日記  左亞


空間╱影像


【照片・故事】港邊的咖啡店  吳佩蓉


【鏡頭之後】《寄生上流》——笑著笑著就哭了  林韡承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光影邊緣】藏身之所  陳若漪


聖經╱靈修


【曠野跫音】淚光中綻放的微笑  李約


【石頭記】驚悚的一夜  胡維華


【聖經青春物語】約西亞的動員之戰  王礽福


【拉比傳奇】渴慕星星的小蘋果樹  周學信 著 ╱吳昱萱 譯


閱讀╱故事


【搖滾以載道】當五旬節運動遇上爵士樂  王凡


【上帝的寶貝班】不言的身教  明明


【書會說故事】唐佑之對談陳鼓應——記半世紀前的筆戰  吳鯤生


【讀書趣】新書上架  陳琬蓉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