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6月:基督徒X台灣特有種

本期內容

【編者案頭】大快人心的閱讀饗宴  黃旭榮


【深淵相應】讀者、作者、編者對話錄  


封面故事


基督徒X台灣特有種  

基督教也曾是「外來」的,幾百年多來由荷蘭、西班牙、英國、加拿大的宣教士傳入台灣,在這不同的土壤中,可否落地生根、成長茁壯成為肉多味美、風味獨特的信仰,還是會水土不服而發育不良?
基督信仰到底如何能夠忠於本質,卻又深入在地的文化處境,成為台灣的特有品種?


接地氣的基督信仰——在文化處境中做神學  潘秋郎


特有種基督徒座談會  陳琬蓉、毛樂祈


潘霍華與千禧世代焦慮症  路恩哲 著 ╱王湘琪 譯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一部短片〈千禧世代工作出了什麼問題?〉前陣子在社群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千禧世代(大約 1984 後出生的人)常被認為是難以管理、自我感覺良好、自我中心、不專注、懶惰的一群。教會面對一群成長背景都很不同的新世代年輕人,在觀念上和許多做法上也時有摩擦。
該怎麼牧養新世代的年輕人?是該擺出權威的姿態,還是放下身段配合他們?Andrew Root 指出,著名神學家潘霍華其實是一個委身的青少年服事者,他的觀點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發?


時事/觀點


【Views我見我思】對立的翅膀,能飛不能飛?——談「我」和「我們」這一對翅膀  吳鯤生

大約是一九八○年代中期之後,台灣社會的抗議事件爆發,幸而處理得當,未演成嚴重暴動。有觀察家將當時的社會運動冠以「自力救濟」統稱,總計約有十大類。其中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日的農民運動最為鮮明。將近三十年來,不論執政黨的屬性或藍或綠,陳情抗議事件未曾停歇。威權時代,個體的「我」極小,團體的「我們」極大,從上個世紀最後十年開始,情勢整個翻轉。
過去是「我」往「我們」匯流,今日是「我們」往「我」解體。 過去的政治體、社會犯了許多的錯誤,可是今天的政治體、社會是走在正確方向嗎?


【群學龐思】你聽過人類世嗎?  陳宗文


【工作‧想像】「鬼島」中的「聖職」  李政修


故事/人物


【河馬食堂】難忘的數學老師:司布真的故事(三)  張文亮


【惡水築書橋】末代書店  黃瑞怡


【故事的力量】雙人記  吳仲誠


聖經/靈修


【靈程地圖】愛中的默觀——談牟敦的默觀生命  伍潘怡蓉


【聖經青春物語】哥哥,不要殺我!  王礽福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創世記裡的約瑟,官拜埃及宰相,位極人臣,拯救埃及與鄰國於大飢荒之中。更重要的是他盡棄前嫌,拯救了眾兄弟,使這個蒙耶和華揀選的新興民族不致滅絕。這樣一位給神重用的人,年輕時卻因兄弟不和而幾乎喪命。由於十位兄長記錄不良,曾殘殺示劍城所有男丁(創三十四章),而約瑟日後則成就大業,故有人認定當年兄弟不和,約瑟乃全然無辜。
但這樣好人好到底、壞人壞到底的解說,會不會太簡化了?


空間/影像


【光影邊緣】通往他方的門  柯松韻


【閱讀神聖空間】在變與不變之間  王裕華、蔡清徽


【鏡頭之後】排球少年的擁抱神學  應仁祥


【照片‧故事】苦路  李書蘊


閱讀


【非讀book】「系統升級」的恩賜工作觀  黃亮維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從小,我對死亡充滿恐懼,也對人類的未來保持悲觀;信主之後,愈發充滿平安。但是教會所描繪的末世大災、聖徒被提、靈魂得救的畫面,與我本身對世界的悲觀一拍即合。  
每個主日我以使徒信經信仰告白,嘴上說「我信身體復活」,心裡卻想「我信靈魂升天」;唸主禱文時,嘴上說「願你的國降臨」,心裡想的卻是「願我的靈魂升天」--我歷經身體與靈魂的矛盾,無從解套。


【讀書趣】新書上架  李詩慧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