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12月號:無障礙的教會:傷健共融的想像

本期內容

【編者案頭】15%的意義  梁耿碩


【照片・故事】封面裡大隱隱於市:貝居安會院  安心


封面故事


無障礙的教會:傷健共融的想像  

「無障礙」不只是空間問題,更是涉及重新想像「傷」與「健」、「失能」與「健全」的關係。


我們都貴重,但我們同樣都殘缺──換一副眼鏡看傷.健關係  吳鯤生

許多時候,我們不自覺用二元對立的眼光,區分一般人和傷殘失能人士,然而傷殘人士和一般人並非壁壘分明的兩個族群,每個人生命中同樣有其貴重和殘缺之處。本文期待提供另一副眼鏡來看傷.健關係,同時也直面共處的艱困與挑戰,為傷健共融提供一幅可能的畫面。


我的外公是失智症患者:從失智症再思何謂失能  陳世賢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作者從親人的失智症處境出發,反思人們如何看待「失能」,透過病理觀點、社會建構觀點與信仰反思觀點的交互對話, 為傷健共融的思考鋪陳了重要的神學視角。


彼此接納:傷健共融最難的靈性操練  鍾素明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沒有上帝的愛,特兒家庭不可能活在盼望中,特兒家庭需要教會,反過來說,教會又何嘗不需要特兒?接納是種靈性操練,對傷健雙方都是同樣的重要,而關懷特兒家庭,更是作主門徒最真實的挑戰。


馬來西亞特殊兒福音事工的美麗與哀愁  陳秀瑜

台灣特兒親子福音營,二〇一六年開始派遣年輕輔導前進東南亞短宣,足跡遍及越南、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香港、創啟地區。其中以前往大馬吉隆坡巴生特教中心(UCT)短宣的歷史最悠久,投入的人力與人次最多,此外檳城大山腳「希望寶貝課室」特教中心則是始於二○一八年。這就是頗為人知的「台灣特兒營大馬特教短宣隊」。


我是牧者,也是身障者與服務者  謝清桂

作者為小兒麻痺患者,帶著身體上可見與不可見的障礙努力生活著。他既是牧者,也是身心障礙服事者。他分享數十年生命歷程中的感受與體悟,並向機構、教會提出建言與期待。


方舟群體教我們的事  嚴建基

關於何謂無障礙的教會,服事身心障礙者的方舟群體數十年來做出極美的見證,影響深遠;二○二○年創辦人范尼雲的性醜聞事件令人傷痛,但是這個事工的精神與貢獻並不因此而停止。本刊追蹤後續的發展,也期待從這個影響深遠的事工,來思想身心障礙者和健全者可以如何共同生活。


無障礙空間的教會  毛樂祈

教會能成為接納和款待殘疾、失能人士的群體嗎?這是我們不斷追問與探究的,而《聖經、教會與失能者》(The Bible, Disability, and the Church: A New Vision of the People of God, 2011)這本書帶我們重讀聖經,從舊約、耶穌與保羅的教導,乃至終末的復活身體,重新想像教會與失能者的關係,避免我們邊緣化、甚至污名化身心障礙者。


從巴比倫出來  胡業民

二○二○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至今,為所有人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也促使人們反思全球經濟體制所蘊含的問題。作者揭露其中的巴比倫經濟體系帶給人類的傷害,提出禧年經濟作為解方,提供我們對抗的可能。


時事╱觀點


【我見我思】看見身體:教堂空間的再思與想像  郭宇欣


【讀力廣場】 台灣教會界,吹起猶太教的歪風?  守曦


【讀力廣場】避免單一的視角  蔣伊鈞


【北美筆記】墜落之後──雜談台灣教會問題  王凡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影像╱文化


【鏡頭之後】不完美也沒關係  蔡偉婷


【群學龐思】科學煉金術?──對防疫科學的反思  陳宗文


聖經╱靈修


【故事的力量】神所要的人──聖經中障礙者的故事  吳仲誠


【凝視微光】現代基督教的人文精神(一):原罪  伍偉亨


【石頭記】聖經的時代錯置?  胡維華


【拉比傳奇】你在追的兔子是什麼?  周學信 著 ╱吳昱萱 譯 著 ╱吳昱萱 譯


閱讀╱故事


【寶貝之愛】時間和耐心,能把桑葉變成雲霞般的彩錦  明明


【情訂終身】以文字終身陪伴  楊庭瑄


【讀書趣】新書上架  汪瑩瑩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