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10月號:108課綱的美麗與哀愁——從基督信仰談教育的未來

本期內容

【編者案頭】養育孩子,需要一整個村落  梁耿碩


封面故事


108課綱的美麗與哀愁——從基督信仰談教育的未來  

台灣的教育改革,歷經了二十餘年的漫長道路,直到二○一九年,準備期長達十年的108課綱終於正式上路,聚焦在「核心素養」,提出了「讓每個孩子適性揚才、共建美好未來」的理想。而上路一年的108課綱,產生了什麼影響,又將帶著所有人走向怎樣的未來?
透過深入現場的訪談,我們期待與讀者一同看見在教育改革中,人們真實的努力與掙扎;而108課綱的種種美麗與哀愁,正提醒我們如何思考從基督信仰談教育的未來,在制度的更迭中,提供對於教育的本質與人的想像之反省。


【素養教學】將知識變成能力的推手——那些走在課綱之前的老師  陳琬蓉

對許多教師來說,改革不是一○八年九月瞬間發生的事,而是反思成長、職業選擇、面對學生生命、回應信仰的思考結果。為了更深刻反映108課綱帶給教育現場的衝擊與轉向,本期雜誌走訪顏玉杏、吳佩蓉、江柏顥、陳弘庭、郭頌華,這五位年資、任教地點截然不同的教師,以他們豐富的生命故事,提供理解素養教學的新視角。


【素養測驗】設計多元評量方式  陳怡安

傳統教育往往專注培養一群「重視標準答案」的考試機器,如今則希望擁有不同恩賜的學生,也能夠被看見、被肯定。而如何利用多元的評量方式,將學生的才能和潛力引發出來,並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善用科技工具尋找資訊以解決問題,便是新課綱實施後,教師未來所真正要面對的專業考驗。


【接軌恐慌】量測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編輯室

去年媒體報導,一○六年新生入學資料顯示,北市十八所額滿國中7784名新生中,有1110人的通訊地址不在台北市,而市內越區就讀的學生也不在少數。推行校本特色課程的108課綱,能改善長久以來越區就讀的問題嗎?許多基督徒家長在關注下一代的成長環境時,除了憂心教育理想和現實差距之外,更多了「什麼才是順服神帶領」的掙扎。


【親職目標】幫助孩子發展神所賜的專屬特別  雷靜如

過往看重成績,反映的是人定勝天的東方文化,認為只要努力認真,就可以決定未來;108課綱則宣示:讀書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路,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上帝給他的那一份—這也是每個家長深度學習的探索之旅。


【Z世代事工】未來教會在等待的教育  莊舒華

面對無動力世代的孩子,教會的教育也迫切需要轉變;未來教會正在等待的,或許是將信仰整合到受教者生命歷程、以受教者為中心的教育。


【終身學習】有基教育初探──從基督信仰重構五育  毛樂祈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教育最終極的樣貌會是什麼呢?如果把聖經的大使命看成對萬國萬民的「教育」使命,教育的本質與五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嘗試透過「有基」觀點,勾勒出基督信仰如何回應教育的改革。


時事╱觀點


【Open講時事】再思通姦除罪化:妨害婚姻人格權罪,或許屬於未來  戚本律


【巴刻紀念特輯】福音派的俠盜羅賓漢與跳跳虎──紀念平民神學家巴刻  布魯斯.欣德馬許 著 ╱裴恩 譯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二○二○年七月十七日,英國著名神學家巴刻去世,享年九十三歲,當代福音派也失去了一位巨人。著作等身的巴刻,其人其事和當代福音派的歷史與重要事件緊密相連,維真學院教授布魯斯.欣德馬許(Bruce Hindmarsh)特別撰文紀念這位致力於「建造溝通橋梁」的平民神學家。


【#出國臉友#世界#觀】工作與休息  蘇惠瑄


【#出國臉友#世界#觀】充滿意外,是尼泊爾的生活日常  劉以羚


【#出國臉友#世界#觀】以研究為祭  彭盛有


【靈程地圖】《港區國安法》下的牧養新路線  潘怡蓉


影像╱文化


【照片故事】獨到的生活  涂慧瑩


【鏡頭之後】敵人,也許只是了解還不夠深的朋友  張家瑋


【光影邊緣】《純真博物館》:被遺忘的旅行  黃又嘉


【搖滾以載道】靈魂樂裡的黑人靈魂  王凡


【群學龐思】無名與實名:名字的社會學  陳宗文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從馬內顛覆性的創作與署名談起,帶出「名字」富有的意義與力量,對於「名字」這個身分符號的種種反思,對照現代社會習慣以數碼為名,期盼人們能重新於名字中找回祝福。


聖經╱靈修


【曠野跫音】我只想作個麥田捕手  李約


【拉比傳奇】開往布魯克林的列車  周學信 著 ╱吳昱萱 譯 著 ╱汪瑩瑩 譯


閱讀╱故事


【尷尬少年遊】故事的守護者  黃瑞怡


【上帝的寶貝班】台灣與檳城的距離  明明


【書會說故事】三位紙本佈道家:李德爾、張郁嵐與里程  吳鯤生


【讀書趣】新書上架  陳琬蓉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