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徵文活動] 看了《馬鈴薯湯教會》教會之後,我們的心得…
馬鈴薯湯教會,一間貫徹讀經生活化的教會——
教會的小招牌不與馬鈴薯湯商家的大招牌競爭,
因為「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會友們用「稱讚優點」取代「責備缺點」,
因為「鼎為煉銀,爐為煉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
教會所收的節期奉獻全數當作救濟金,
因為有關節慶的經文,都提到「和孤兒寡婦一起」。

當教會的種種原則都以聖經為基礎,
你會發現,每個決定都是愛的行動!

感動韓國百萬人心的奇蹟,即將觸動你心!
主題文章 編輯說書 幕後花絮 舊約篇 聖經領導學 希望數字3:16 回網路書房首頁
《馬鈴薯湯教會》的影響力可大可小,
可以小到只把它當成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也可以大到讓你願意在你的教會和自己身上,實現愛的奇蹟!
《馬鈴薯湯教會》
作者:梁炳武
定價:280元
79折特價:221加入購物車
優惠期限:2008年6月30日截止
 
 
編輯說書
 
《馬鈴薯湯教會》~為什麼叫「馬鈴薯湯教會」
/李翊萍
「馬鈴薯湯」是韓國非常受歡迎的平民美食,幾乎每個社區都會有一家特別好吃的馬鈴薯湯店家,在首爾雪嶽山腳下就有一家有名的馬鈴薯湯店,位在一棟五層樓公寓的一樓,大大的馬鈴薯湯招牌就高高懸掛在屋頂,搞不好還可算是附近的地標喔!
不幸的是,「光鹽教會」就租用那棟公寓的三樓和五樓,小小的教會招牌被巨大的馬鈴薯湯招牌擋住,不僅人家路過很難注意到那裡有間教會,就算會友邀約新朋友來聚會,也要解釋半天。頗受困擾的會友們不只一次向牧師建議換個更大的招牌,但牧師卻從不認為有換招牌的必要。為什麼呢?
「是要把換招牌的錢存起來當建堂基金嗎?」這不是趙牧師的理由。
「如果遠遠地就能讓人看見『光鹽教會』,或是一個大大的十字架,不也是一種傳福音的方式嗎?」這種冠冕堂皇的說辭也通不過趙牧師的腦袋。
「讓人看見教會的招牌而來到教會固然很好,但是如果為了招牌而和鄰居相爭,這就與基督徒實踐愛的原則相違背。」僅僅為了這個緣故,竟讓一個教會的主任牧師甘於繼續懸掛一個褪色不顯眼的小招牌。
「不可欺壓你的鄰舍,…」利十九13
「…不可與鄰舍為敵,…」利十九16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十五2
聖經裡教導我們要愛鄰舍,對我們來說,鄰舍就是別人,「別人」只是一個虛擬的對象。我們好像很少真的把「鄰舍」解釋成「住在我們隔壁的鄰居」,所以我們會想要和鄰居的招牌競爭;我們會不顧鄰居的店面生意、只求自己方便,而將機車停在店家門口,還因為機車被挪動導致被拖吊而怪罪鄰居(我在說我自己)。
光鹽教會的會友們不僅接納了趙牧師不換招牌的理由,甚至不吝於為鄰居打廣告,只要邀請朋友來教會,總是樂於以巨大的「馬鈴薯湯」招牌為教會的指標,而「馬鈴薯湯教會」的別名也不脛而走。
光鹽教會愛鄰舍的行動不僅止於此,他們甚至以照顧附近商家的生意為己任。這是什麼意思呢?通常我們一般家庭或公司或教會要大量採買東西時,總是會儘量去大賣場購買,比較省錢;但是光鹽教會要採買東西時,一定先考慮附近的商家。他們的理由是:「我們平常為了聚會進進出出,不論是人來人往,或是佔用附近許多停車位,一定都造成社區的不便,讓鄰居百般包容我們,我們當然要在做得到的方面儘量彌補與回饋呀!」其實,基督徒們大可自我安慰:「我們把最好的福音帶給他們,那就是上好的回饋了,是他們自己不領情呀!」光鹽教會的弟兄姊妹完全不以此自我催眠,而是學習讓自己付上小小的代價(買到的東西可能比較貴),以鄰居真正能感受到的方式來回饋他們、愛他們。
就是這樣一點點小小的心意,讓我漸漸被《馬鈴薯湯教會》的奇蹟吸引,好奇主任牧師趙顯三牧師的牧會哲學,如何讓一個小小的公寓教會散發基督的愛,讓人感受到心靈的溫暖,遠勝過萬人大教會的熱絡。
幕後花絮
 
《馬鈴薯湯教會》~改稿篇
/李翊萍
一開始改《馬鈴薯湯教會》的稿子時,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作者敘事的角度,從客觀的第三人稱,不知不覺變成第一人稱,甚至誇張到一段話裡就出現兩種觀點:「光鹽教會的弟兄姊妹感到幸福,不是因為『他們』的條件很好,『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接納彼此的不足與軟弱,忍耐對方的缺點,堅持給予讚美和鼓勵;……」。(摘自〈跋〉)
第一次看到時,真有點哭笑不得,這真的是一位出了二十幾本書的經濟學者所寫的嗎?怎麼會連自己的敘事觀點都模糊不清呢?直到處理完大部分的文字問題,再次閱讀,才仔仔細細地進到文章的內容裡,也才發現作者和原書編輯刻意不統一敘事觀點的用意──他們保留了作者從客觀的旁觀者逐漸轉成馬鈴薯湯教會一分子的過程。
從我第一次改稿到再次拿起稿件繼續改完剩下的部分,期間大概間隔半年之久,原本以為是本小書,布丁爸預估我用下班時間改稿,大概只需兩個月。誰知道譯稿很不理想,文字很粗糙;還記得拿到稿子那天晚上,我看完全部稿件後,覺得好痛苦啊~這是什麼書啊~文句幼稚、沒有表情,是這本書本來就這樣,還是翻譯的問題啊?不懂韓文的我無法對照原文,必須依中文直接改稿。
就這樣一天一兩篇痛苦地進行了幾天,後來進入加班期,進度開始停頓,不久後開始春節假期(去年的春節喔),我開始閉關改稿,每天規定自己要改個幾小時才能趕上落後的進度(認識我的人就知道這對我而言多不簡單)。就這樣閉關努力三天之後,晴天霹靂,竟然電腦當機,三天的努力都不見了!我一怒之下,再也不想看到稿子,就這麼擱著,擱到又開始上班、常常加班,擱到沒人記得這份稿子,只有我在吃到馬鈴薯或聽到馬鈴薯時,會偷偷心虛一下。
直到半年後,布丁爸和編織娘記起這被我壓了許久的稿件,我才從電腦深處叫出塵封的稿件,開始每個週末下午三個小時的改稿生涯。神奇的是,時隔半年,表面的文字雖然幼稚如常,但是我卻比較能克服外在的文字劣勢,看見內在的內容優勢。我想,是這半年間,我間續讀了一點點巴默爾、一點點范尼雲,後來又讀了盧雲的《浪子回頭》,我很驚訝地發現,從前被我看成作者一味地歌誦馬鈴薯湯教會的趙牧師,如今卻變成作者很翔實地記述趙牧師的牧會哲學與故事。心態改變以後,改起稿來也就帶著不同的心情了,以前是一邊改一邊咒罵,現在則是按捺住抱怨。文意不清處,努力釐清,揣想作者到底想說什麼、揣想趙牧師是怎麼想的,曾經為了改趙牧師寫給受災戶的一封信,改到眼眶泛淚,很難想像那麼深刻的牧者心腸(而且還是遠在異地的受災戶,不是他的會友喔);而對於最表淺的文字處理,則是告訴自己,要盡量改,改到自己看了不排斥不討厭,不要讓別人也和我當初一樣,因為文句的淺度而小看了一本書的深度。
今天是我改完全部稿件的日子(最後兩篇又被我拖了一陣子^^///),謹以此文紀念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