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啟示錄》
作者:曾思瀚譯者:吳瑩宜、曾景恒
書系:聖經圖書館
頁數:480頁
定價:700元
單本79折特價:553元

2025年6月30日截止
儘管我的學術研究事業已步入後期,啟示錄卻依然令我嘆為觀止。我已教授這卷書好幾年,也決定重寫和補充先前由明道社出版而如今已斷版的著作。事實上,華人市場需要啟示錄的新研究,同樣由明道社出版的孫寶玲著作早已讓我們獲益良多,任何研讀啟示錄的人都知道,甚少人能夠宣稱完全精通這卷引人入勝又令人困惑不已的書卷,我只能按一己所知、略盡綿力貢獻社群。
全職事奉之前,我修讀建築系;而我在史丹佛大學預備修讀碩士期間,研讀了許多豐富的課程,絕大多數與古典文學和考古學有關。修讀博士學位期間,我研究修辭學和保羅書信;完成博士課程後,我專注研究敘事,也出版了好些探討敘事的著作。近年隨著更多研究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形成之後,我深信自己過去錯誤理解了啟示錄的文本互涉;這卷書有些記載跟舊約、甚至其他典外文獻,「如出一轍」。
本書將反映我個人的學術旅程,我很高興明道社終止了第一版的出版,因為再版讓我可以更細膩研究啟示錄,而非純粹更新腳註。我會在闡述部分加入可能的文本互涉,盼望本書能成為以某些方法研讀啟示錄的指引,同時又保留簡單明瞭、有助於平信徒的特色,類似經典的威廉.巴克萊(William Barclay)註釋系列,省卻有如歐尼(Aune)的研究那樣的專門研究細節(雖然那也是肯定需要的)。
更新這次研究的原因很多。華人學界的啟示錄研究熱潮在過去十年早已冷卻,聖經研究學位課程本就很少人修讀,更別說是啟示錄!而其中一個更新本書的原因,就是很多讀過筆者早年專題研究《啟示錄的刻劃研究——英雄、女性與國度的故事》的讀者,似乎無法把啟示錄的圖像世界(pictorial world)與文本連結。[1] 出版該專題研究時,結合藝術、建築與文本的視覺釋經(visual exegesis,即 ekphrasis)在古典文學研究是熱門話題。[2]
我要承認,我所做的並非新事,也沒有任何原創性,只是華人學界從未涉足過這種解讀方式,甚至才剛開始理解西方的聖經研究而已。有些人誤以為我撰寫了一部有關啟示錄時間的敘事(有時也是圖像或考古的)歷史,有些人甚至投訴本書是本末倒置,因為他們覺得歷史怎能比聖經文本重要,兩者理應徹底分開!我相信這種對本書的誤解,是出自於對希羅意象視覺修辭及第一世紀歷史的缺乏理解。因此,除了為每段補上啟示錄作者所取用希羅意象的討論之外,本書還將不厭其煩把前著的內容與這裡的文本連結,縱使這點對我顯而易見,可實質上對很多讀者則不然。
上述問題也指向聖經研究學者之中落伍的解讀方式,沒有注意到邁耶(Harry O. Maier)等人的研究。我的中文啟示錄著作出版時,邁耶在西方正好開始相同的研究,[3] 胡伯(Lynn Huber)也注意到這卷書的視覺材料,[4] 羅賓.惠特克(Robyn J. Whitaker)稍後亦以這種獨特方法撰寫、出版整部論文。[5] 大眾對視覺釋經的方法缺乏理解,需要糾正!本書再次嘗試採用視覺和人物刻畫釋經,盼望讀者能夠明白羅馬世界的意象是如何直接連結啟示錄的信息與文本。上述這種脫節、不連貫的情形,說明了一件事:大部分閱讀啟示錄的福音派讀者,沒有能力解讀啟示錄這種囊括視覺、文化和考古處境的文本。
即使啟示錄是個異象,大部分福音派讀者也沒有工具或能力從羅馬人的視野看異象;他們反而仍然被自身教會的神學背景影響,視啟示錄為「奧祕」,猶如懸浮半空中的外太空水晶球,處於半被提的狀態,從來就沒有觸碰過原初讀者所站之地。現代福音派先知特會這門大生意也是由此而生,令我們的神學知識蒙羞。
我要忠於作者寫給原初聽眾的原初文本,阻止這門生意。惠特克確切指出,在古代修辭(從荷馬〔Homer〕、希羅多德〔Herodotus〕、修昔底德〔Thucydides〕到狄摩西尼〔Demosthenes〕)中,修辭老師會根據視覺來評論敘事描述。[6] 她的研究肯定了我之前類似的研究,倘若漠視她的研究,只會令我們在解讀(一卷充滿視覺意象)的啟示錄上徒勞無功。因此,我會在每章闡述的部分加插一段視覺釋經。摩爾(Stephen D. Moore)準確指出,身處在任何殖民情況下的被殖民者,時常會模仿侵略者的形象,藉此描繪另一個他們成為勝利者而非受害者的現實。[7] 我相信只要讓這些元素井然有序,那麼就能讓我對啟示錄的詮釋,是在平衡社會、歷史、文化和修辭的情形下來解讀。
備註:
1. 《啟示錄的刻劃研究—英雄、女性與國度的故事》(香港:基道,2009)。
2. Simon Goldhill, “What is Ekphrasis For?” Classical Pilology 102 (2007): 19; Steven Rutledge, Ancient Rome as a Muse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21-286.
3. Maier, “Roman imperial iconography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arly Christian identity,” Consensus 33 (2008): 59-71. 我深受希羅研究的啟發,Maier 則透過基督教歷史取材,他那影響深遠的研究 Apocalypse Recalled (Minneapolis: Fortress,2002) 展開了朝向更多視覺釋經的旅程。另見 Robyn Whitaker, Ekphrasis, Vision and Persuasion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5)。
4. Huber, Thinking and Seeing with Women in Revelation (London: T & T Clark, 2013),11-18. 邏輯類似筆者的《啟示錄的刻劃研究—英雄、女性與國度的故事》,Huber 也認為這個異象用暗喻傳遞信息(例如,Thinking and Seeing, 30-31)。
5. Whitaker, Ekphrasis, Vision and Persuasion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4). 這是相關主題策畫得最好的著作,對啟示錄的學術研究舉足輕重。
6. Whitaker, Ekphrasis, 39-53.
7. Moore, Untold Tales from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tlanta: SBL, 2014),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