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重新反思青少年工作的神學土壤

/莊舒華(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南京東路禮拜堂青少年傳道)

乍收到出版社同工寄來本書的文稿時,心裡就暗暗地想著,果然不出自己的預期,這將會是本「難推」的青少年工作書籍。

難推,不是因為書不好。難推,是因為書的內容跟程度,跟現今教會界習慣的立馬上手有很大差距。當「市場只想要教材」已成了趨勢,放在系統核心的神學/理論,如何能夠被普遍接受與內化?如果希冀本書不是只停留在神學院裡(就算是神學生,也不見得都想讀),而是要鼓勵青少年工作者都願意讀,那麼該怎麼去推薦這本書呢?

作者路恩哲和丁康黛一開頭所處理的,正是長期以來因著教會與青少年工作者常持有的想法與立場,所造成的青少年事工困境與難題。曾有個在台灣出生,後在美國求學的1.5代這麼跟我說,教會不能以為所謂的1.5代事工,就是把第一代的東西變得簡單一點,就是1.5代了。我們不屬於移民的第一代,也不屬於美國出生的第二代,我們有來自1.5代身分背後的差異與挑戰。這不是只有在美國發生的事件,也包括台灣教會的普遍想法,以為把東西弄簡單了、活動變多了,就能把青少年哄得服服貼貼,然後等他們長大成人就自然可以變成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基督徒。

如果我們對於本書一開始討論的篇章有點難以下嚥地不適應,或許可以先跳過前面,轉去閱讀從第八章〈魔法耶穌?青少年事工中的醫治和十字架〉開始的內容。不論是探究關乎耶穌的神性與同行、罪與罪行的差異,以及關乎賀爾蒙的性議題……,路恩哲和丁康黛在這些內容的論述裡面帶領我們看見,這一切難題的解決,從來不是答案當如何,而是我們怎麼引導學生去思想──不存在於青少年自身生存焦慮裡的問題,是沒法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神學的。

自此,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過往一直被例行性聚會追著跑,只想用教材來迅速填滿每週聚會內容;我們努力要用各樣的青少年工作方法和技巧來留住青少年,幫助他們成長,卻好像抵不過外面世界的幾句撩撥。這些無力感都出自於:我們只建造了外在宗教化的行為與活動,卻忘記了內在整體信仰核心的價值觀建造,而這關乎思想、關乎神學。

我們積極透過門徒帶領來「見樹」,又渴望透過聚會設計來「造林」,卻忽略了在這片樹林扎根之處的土壤,到底是什麼樣的神學?我們所給予的,不論是脈絡性、歷史性或關係性,真的是來自於聖經所教導的?是來自於歷代眾聖徒的信仰對話嗎?是否與教會整體有著彼此牽動的連結,抑或相互切割?又或者更深挖掘,我們盡心努力擺上一切,卻發現它可能是座「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只是世俗哲學所偽裝的「假神學」?

所以,我們不得不回到本書前半部來咀嚼這些過往忽略與稍具難度的篇章,好好地重頭來面對我們手中所做的一切:

如果我們渴望從只是活動節目的文化塑造者,變成信仰過程的靈性指導者,那麼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再去探究如何從「教導神學性的內容」,轉向到「引導神學性的思考」。從思考開始,有意義的思考,多元化的嘗試,神學/理論與實踐之間,需要有更多人在其上往來對話,好讓整體工作能夠在一條主軸裡進行,工作才能有簡化、內容才會有深化,最終才能朝向我們所期望的目標來倍增。

這本書的確不好消化,有如我們在青少年事工的耕耘裡,也常面對乾渴貧瘠的土地;然而那流淚出去撒種的,必然歡呼收割。本書提醒我們,青少年工作者應當重新轉向,從終末的、神學性的角度來思考這世代的青少年工作,離開技術性的表面追求,回到思想性的神學建構;當一切工作都建造連結於神的時候,我們會更有把握將自己與青少年一同帶向更具未來性的群體實踐開展。

2017年校園年度講座

學生事工的大未來——
青少年事工再升級!

講員:路恩哲
台北場:11/9~11 台北懷恩堂
高雄場:11/12~13 高雄七賢路禮拜堂
更多詳情
新書簡介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作者:路恩哲、丁康黛
譯者:鄭淳怡
書系:Open書系
頁數:384頁
定價:44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