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探險隊第三站:宣教的探險

 

書籍簡介

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

《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

作者:王瑞珍、劉幸枝
書系:宣教事工
頁數:240頁
定價:260元
特價:223加入購物車

我們是為了愛/曹琦(《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責任編輯)

是什麼樣的初衷,讓一位神學院老師出版了一套第三隻眼看其他宗教的系列書籍?是什麼樣的心情,讓這位老師選擇在九一一屆滿十週年之際,出版此系列的第六本書《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本書責任編輯,對這位心繫宣教的老師滿懷好奇,數度進出他的辦公室,多次訪談後寫下作者寫作過程中的心懷與期待。
透過事件改變生命

十幾年前我還在念大學時,團契就邀請過王瑞珍老師來講基要真理。我對那幾次聚會印象特別深刻,因為王老師深入淺出、能近取譬,把費解的三一神論、基督論、救恩論講得清楚明白,許多弟兄姊妹不禁發出「喔!原來是這樣啊!」的讚歎,幫助我們建立了重要的信仰根基。

今年六月,我因為編輯《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有幸接觸這位久仰的老師。踏進華神延伸部王老師的辦公室,映入眼底的盡是頂天立地的書櫃,書櫃上的書從系統神學、宣教佈道、宗教對話,到中國古籍、世界局勢、文化變遷等,像是一座小寶庫,收藏著各樣知識的精華。而這座寶庫的主人並不自恃於豐富的學識,反而謙沖自牧、心胸開闊,常言道:「知識使人謙遜,無知使人驕傲」,王老師的生命與見證,完整詮釋了這句話。

王瑞珍老師在二〇〇〇年一月出版了「第三隻眼」系列五本小書, 得到相當大的迴響,至今仍在熱賣。當時王老師寫了一篇序〈我們是為了愛〉,談到他寫這一系列書,不是為了爭辯,而是為了愛,因為信仰是關乎生死禍福的事,他很憂心若有人走錯了,該怎麼辦?累積了十年的觀察與省思,王老師發自同樣的愛,在九一一屆滿十週年時,克服萬難,再度完成《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希望好好爬梳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的問題,冷靜地呈現客觀事實與教義,讓不同宗教與教派彼此理解,進而化解誤會。

王老師感嘆,台灣的媒體往往只呈現西方立場,將伊斯蘭教片面化、妖魔化,貼上了標籤卻沒有真正的理解。想到保羅在雅典,看到「滿城都是偶像」,他沒有責備雅典人,而是心裡著急,並使用當地的文化和文學向他們傳道。(徒十七16~31)王老師想,若我們不了解伊斯蘭教,又對穆斯林心中的感受模糊不清,怎能說要向他們宣教呢?

自一九九九年起,王老師每年都到中國西北,深入穆斯林社群訪問。他不但嫻熟於伊斯蘭教的歷史、教義與文化,亦深深了解穆斯林面對基督教勢力的處境與感受。王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這幾百年來,穆斯林覺得自己被基督教威脅,尤其是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復國後這些年。基督徒如果說要『宣教』,就得謙卑地體會他們的處境,這才是真正的愛。」所以,《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雖然提供完整的知識,但不能說是純知識性的讀本;雖然是神學院老師的著作,卻沒有以基督教來批判別的宗教,反而有深刻的基督徒自我省察。

談到這裡,王老師強調,穆斯林之所以對基督教反感,其中大部分是誤解,但基督徒確實也犯了不少錯,這都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撰寫《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時,王老師時刻提醒自己要客觀公正,避免論斷,希望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讀得下去,甚至連穆斯林都能認同;同時,藉由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教義的比較,王老師仍然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認識基督,啟迪更多心靈。

《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雖然不算巨著,卻是五臟俱全,可以當成認識伊斯蘭教的小小百科;王老師乃是要寫給所有想要了解伊斯蘭教,或關心宣教的人。想到這裡,原來王老師十幾年來一點都沒變,他仍然在把複雜的內容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但願讀者讀了以後,跟我們當年一樣,油然說出:「喔!原來是這樣啊!」讓我們愛穆斯林,從認識他們開始吧!

 

書籍簡介

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

《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

作者:王瑞珍、劉幸枝
書系:宣教事工
頁數:240頁
定價:260元
特價:223加入購物車

第三種眼光/王瑞珍(《摘自《第三隻眼看伊斯蘭教》作者序)

非穆斯林用什麼眼光看待穆斯林呢?

第一種眼光是歧視(或以偏概全),就是把穆斯林都看成恐怖、冷酷、落後、輕視女性⋯⋯等等。

第二種眼光是偏袒,就是一味地同情穆斯林,甚至嘲笑或仇視所有批評穆斯林者。

第二種眼光可能是對第一種眼光的反動。

由於我們在報刊上和電視上看到有關穆斯林的報導大多是負面的,多數人難免對他們有很不好的印象,而且是很深刻的印象。正如作家張曉風所說的:「好印象像酢醬草的根,一拔就掉了!壞印象卻像榕樹的根,很難拔除。」(《給你,瑩瑩》)

這些壞印象當然不是伊斯蘭教的全貌,因此許多有識之士努力為他們平反,但是如果矯枉過正,就會造成偏袒。那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第三種眼光,那就是「合乎中道」。

什麼叫「合乎中道」呢?「中者中(音眾)也」,中的意思並不是站在中間,沒有立場,不做選擇,而是射中目標─也就是看得很準確的意思。

問題是:怎樣才能看得很準確呢?那就必須方方面面地顧到更完整的事實與真相。關於這一點,筆者十分同意張翠容小姐所說的:「在這個地區,不論你如何客觀報導,總會有一方認為你不夠客觀,特別在兩派鮮明對峙的處境。我也曾經受到客觀的迷惑:到底怎樣才算客觀?有記者以為各打五十板就叫做客觀,但我終於明白,應該要打八十板的,就打八十板,四十板的就四十板。」(《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自序〉)

為了更周全地了解事實與真相,除了閱讀與蒐集資料,從1998 年開始,筆者每年花一些時間接觸穆斯林。筆者去過馬來西亞、印尼、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埃及、土耳其和中國西北。比較特別的是去了十五次中國西北,近距離觀察伊斯蘭教。筆者可能是第一位去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實地訪視過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吉爾吉斯)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塔爾(韃靼)族等十個穆斯林民族的台灣人。除了訪視,筆者也在他們中間做一點慈惠工作。

九一一事件過後不久,筆者在北疆詢問哈薩克族穆斯林對此事的看法,他們很制式的回答是:「我們愛好和平,我們不贊成恐怖攻擊!」但是跟他們熟一點之後,有位阿訇(教長)跟筆者說真心話:
「我同情奧薩瑪‧賓拉登,美國太霸道了!」
「喔!」
筆者聽了嚇一跳!當時就決定寫這本書,懷胎十年,如今終於出版。

從公元622年伊斯蘭曆元年迄今已經一千四百年了,歷史的扉頁已經翻過了許多篇章,而這樣一本只有兩百多頁的書,從歷史、教義、禮儀、近代談到未來,要全盤仔細探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本書講究「言簡意賅,有梗有概,不蔓不枝」,每一個主題都只論其梗概,快速深入核心,而不延伸到枝節。如果你想了解並關懷穆斯林,我們期許這本書能成為你的一本很好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