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探險隊第四站:信仰與生活的探險

 

書籍簡介

家有珍寶

《家有珍寶》

作者:吳振芝
書系:故事館
頁數:240頁
定價:200元
特價:180加入購物車

壓力與交托/吳振芝(《家有珍寶》作者)

吳振芝老師,前成功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是許多文學家的歷史啟蒙老師。知名文學教授齊邦媛在《巨流河》一書中形容,吳老師的歷史課就像到各地去探險。這位進教室前總是先禱告的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帶著學生探險,也經常進入聖經中探險,並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顯出智慧。
透過事件改變生命

一個人遇到自己無法辦成的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壓下來,一是交出去。試來比較:

壓下來與交出去;靠自力與靠他力;越壓越多且生枝節與隨時成就;精疲力盡與輕鬆愉快。

這兩條路成敗利鈍,顯而易見,問題是在乎這路如何去走?首先要思想的是:自力是誰?他力是誰?自力是人自己的力量,包含一切人的力量在內。他力是人以上的,超乎人的力量。我們稱之為神;既是神,只有一位。

如何靠這「他力」?先要「肯」靠,則力量自來。如何是「肯」靠?一、承認自己的有限,需要靠神。二、知道自己與神並不是分開的,自己是屬於神的,自己是在神裏面,只要肯靠就靠著了。

所謂「交出去」,不是交給人,而是交給神,尤其是先要將自己交給神,然後神用我自己(或他人)去完成什麼什麼事,神會給我們智慧、能力與時機。此事似是人作,實在是因靠神而成,所以此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此人心存感謝,所以此人更能懂得交出去,而不是壓下來。

猶太人信神是十分虔誠的,但沒有走交出去的路,反而是壓下來的路,十分可惜。比如摩西十誡中有一誡是「當守安息日」,本來很簡單明瞭,猶太人卻要加上許許多多條規,一條一條壓下來,壓到最後,連看見病人在安息日得到醫治也要生氣,請問他心裏那裏有安息呢?我們中國人也有類似的情形,宋朝理學家所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本是指一切人的節操而言,後來變成專講女子對丈夫的節操,又變成對未婚夫的節操,更變成用死的方法來殉節,再變成用餓死的方法,如此可以屍體沒有傷殘,最宜於配那石頭做的貞節牌坊。猶大人信真神,很好;中國人重節操,也很好。何以結果不好呢?只因為沒有將自己先交出來,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從自我走出來,將自己獻給神。聰明的猶太人、聰明的中國人,都用人的方法壓,壓得那溫馨的安息成為冷酷,壓得那可敬的節操變成殺人,壓得人心成為冰冷又剛硬。何等可悲?

再說到每一個人,也常常是走壓下去的路,而不走交出來的路。想想看我們的壓力之大,幾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愈大,人生的壓力也愈大。壓壓壓,從幼稚園就有壓力,直壓到頭白眼花、彎腰駝背,到死仍有遺憾。上帝造人,父母生我們,絕不希望我們過這樣不斷在壓力之下的人生,我們何不走另一條路:「交出來」。先將自己交出來,交給神?經上說:「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背著自己的包袱,再加上配偶的、兒子的、孫子的……許多包袱,我快走不動了。忽然上帝叫人開了一輛汽車來,我欣然卸下包袱,放在車上,然後自己上車,輕輕鬆鬆享受這四輪飛舞的快樂。我在車上絕不會自己拿起包袱再自己背上。到了目的地,我到了,包袱也到了,一切都十分美好,但路不是我走的,包袱不是我背的。這就是交出來的緣故。

請想:眾先知與使徒,乃至今天的有見證的傳道人與弟兄姊妹,在世上的時候,他們的包袱比一般人更多—至少在非基督教國家中,信主有許多困難,但是這些人要信主耶穌,絕不後悔。有些被揀選的傳道人有許多優異之處,若是去做世上的工作,真是第一等人才,但他們心無旁騖,專心以傳道為事。也有的傳道人本是無知小民,或是口吃或是體弱,但也可以為主所重用。不同的人,只要交出來,就是主的人,主願意他怎樣,他就會怎樣。他沒有自力,全靠主力,不但輕鬆愉快過他一生,且要充滿嚮往,進入天城。

 

新書簡介

家有珍寶

《家有珍寶》

作者:吳振芝
書系:故事館
頁數:240頁
定價:200元
79折特價:158加入購物車

《家有珍寶》出版緣起──代序 /王 凡

吳振芝教授,我想,民國三○年代末到七○年代中,在成功大學(包括前期的台南工學院)不管是哪個院系,上過她的課、聽過她的演講,或者僅僅是聽說過她這位老師的學生,應該都不會否認,她的名字,代表那個時代成大的一種精神,一個典範,甚至一則傳奇。

曾在她門下受業的歷史系的學生更不會忘記這位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在家中饗我以瓜子,站在馬路旁可以跟你聊個把鐘頭人生哲學的老師。而幸運如我者,則是最終走入蘊藏在她溫婉人生道路裡的虔誠信仰之中。

我總覺得,振芝師是承襲五四餘緒的民國才女,雖然她生於五四運動前兩年,沒趕上那個時代,然而聽吳老師的課,好像生活的哲理、生命的學問都帶著一點五四的浪漫或激越的情調。我記得大二上振芝師的中國近代史,有一回談到五四,她話題一轉,提到自己在中央大學讀書時代的校長羅家倫,以及羅家倫作詞的『青海青黃河黃』這首歌,只見她面帶嚴肅的為這位老校長當年苦追北京大學校花,終獲芳心的「八卦」闢謠,說羅夫人張維楨根本不是讀北大的。

上她的課真是如沐春風,但課堂上精采的內容當然不是在這些閒話軼聞之中。我個人喜歡西洋史,受振芝師影響頗深,後來發現自己在基督教發展史上小有點興趣與心得,譬如對俄利根、特土良、亞他那修、奧古斯丁、阿奎那這些基督教教父或神學家的認識,就是大一上振芝師的西洋通史打下的基礎。

畢業以後,讀振芝師的信成為另外一種享受,我想,其他常與她通信的同學應該與我有同樣的感覺。信中的殷切關懷或處世勵志的勸勉尚其餘事,精鍊文字中流淌的深厚學識與生命體悟,讓人見其文直如親聞其謦欬。振芝師毫不避諱與我談論自己的基督信仰,殷殷期盼之情,躍然紙上。冥頑如我,終於在五十歲過後皈信耶穌,這與振芝師過世前兩個月寄給我的一張護背的《詩篇》二十三篇小卡片有很大的關係,此是題外話。

老師於民國九十年六月六日歸回天家,我旅居海外,未能參加她的追思禮拜。我曾想,如果將老師生前寫給所有學生的信函做一選輯,不知道將啟亮多少人心中的信仰幽光。但這是一大工程,說易行難。一年多前王文霞、屠德銘、甄曉蘭與我幾個成大歷史系早期的學生,在台北討論如何於老師逝世十週年時辦一紀念活動,文霞拿出一本在老師追思禮拜中發放,印刷品質十分不起眼的《家有珍寶》示我,捧讀之下,我如獲至寶,但也感慨,像振芝師這樣望重士林的書生基督徒,刊印自己的創作何至於卑微到毫不講究的地步?這是我將此書商請校園書房出版社重新排印出版的原因。振芝師生前留話,不讓人在她身後用任何方式紀念她,我想,重複她自己做過的事情,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她逝世十週年,應該是不違背她的心意的。

台灣的基督教書刊的出版雖然年有增長,但漢語基督教文學還處在榛莽荒原之中,縱有佳作,卻如稀微晨星。吳振芝老師的這本《家有珍寶》既有學術的底蘊,又有小品文的精緻,各篇所記創作年代都是民國紀元,可以想見這位傑出的中國近代史學者的心之所繫。她寫生活雜感,也寫靈修心得,生命在她筆下顯得健康喜樂,充滿希望,信仰告白讀來則讓人如於荒漠中啜飲冷冽甘泉。她運用歷史典故、逸文軼事導引出福音信息,有時調侃幽默,有時謹嚴敘事,文筆雖雅緻卻平易,比如〈桃〉這一篇,從陶淵明、彌子暇、張大千、王母娘娘、孫悟空轉到對上帝創造桃子的感恩,讀來令人發思古幽情,這不就是漢語語境下的基督教文學嗎?我這做學生的沒有資格品評恩師的大作,因為書中每一篇創作都展露出恩師的宏偉人格與精神。但是「萬事都互相効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介紹這位經師、人師、民國才女、文采斐然的基督徒學者給讀者,叫人得益處,似乎是一件義不容辭的事,我這學生所能効的力,也僅在於此。

Xxxx

吳老師的小品文越讀越覺受益,真是珍寶。若非讀經透徹、學問深厚、人生閱歷豐富,何能有那樣的文筆?前兩天從網路上看到散文家董橋讀齊邦媛教授《巨流河》提到吳老師,因而感懷回憶,可見吳老師影響了不少學生。身為她的學生,真覺有幸。

我讀《家有珍寶》的感想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振芝師晚年寫這本書,在信仰上可以造就許多人 ,這本書映照她的晚年, 在我看來,夠稱得上彩霞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