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秋瑾,覺得寫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秋瑾,簡直是奇女子,在滿清那種對女子有諸多限制的氛圍下,居然可以留學日本,居然關心國事,居然參與國父的革命,這人真是奇女子。每次讀到寫她的事,都不禁胸際澎湃,眼眶也紅了起來。

來到二十一世紀,我想,我似乎遇見一個突破許多局限的奇女子,名叫唐慕華。她帶了高昂的心志,想要在許多改變不了的事情上,幫助人家看見「革命」的必要,而這個革命,不是讓人灑自身的熱血,而是放棄自身的想法、觀念、態度,讓人做深度反省。

如果要談唐慕華,有幾件事情非要說一說不可。首先,她是一個有教育文憑的舊約倫理學學者,有教育文憑、又有文學系背景的人,首先在教育法上,就會比其他人更為用心觀察受眾,瞭解受眾的處境和想法,然後來設計課程,或者課題。

第二,她是一個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前,就已經立定志向,要做一個「到處宣講」的講員。因此,她成立一個基金會(Christian Equipped for Ministry)來監管她,給她屬靈的勸戒。她的收入都進入這個基金會,而這個基金會也把收到的款項,分配到不同的慈善團體,或者宣教組織去。在她第二次結婚之後,她更是立志把每本書的版權稅,都捐給這個基金會,讓丈夫來養她。

第三,她是一個有多重殘障的人,有時候不能走路,必須坐輪椅,有時候看不見,有時候必須穿上一個矯正腳型的鞋套,然後加上耳朵失去聽覺,眼睛失去視力。可是她就是在這些局限中來預備講章,寫書,做演講,教課,這個就是她的正常人生。

唐慕華開始寫書,第一本想要寫的書,跟「安息日」有關係。她把課題研究之後,跟出版社的編輯談話,編輯說有興趣,請她回去構思十四個大綱出來。她興致勃勃,真的去寫出十四個方案來,然後帶著這些方案去見編輯。沒有想到編輯收下來之後,把她的方案直接扔進垃圾桶,她還來不及抗議、辯護,編輯就問她:「你現在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你要說的話嗎?」這個問題比十四個方案還考驗人,她來不及為十四個方案的投籃心痛,就開始結結巴巴的提出四個英文字。這四個英文字,成為《俗世中安息日的操練》一書的重點,Ceasing, Resting, Embracing, Feasting,總括安息日帶來的意義:停止工作,停止生產和成就,停止焦慮、擔心和扮演神,停止我們的佔有欲,停止受文化影響而變得單調乏味和無意義;讓個人以致整個社會,在靈性、身體、情感、智力等幾個層面也得到休息。

因著到各教會去講道,負責夏令營,她寫了三種類型的書:

類型1:取自聖經研經的成果

★ 《展翅困乏中──31天以賽亞書四十章默想之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
To Walk and Not Faint: A Month of Meditations from Isaiah 40
★ 《我在孤單等待──31課詩篇默想.此刻安慰與盼望》(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
My Soul Waits: Solace for the Lonely from the Psalms
★ Truly the Community: Romans 12 and How to Be the Church (Eerdmans, 1992)

類型2:來自觀察各地教會的崇拜之趨勢,因而做了她憂心的報告與解讀

★ 《非凡的敬拜--重尋敬拜與佈道的關係與意義》(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A Theology of Worship for these Urgent Times
獲1996年Academy of Parish Clergy選為十大年度好書
★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Eerdmans, 1999)
獲2000年Academy of Parish Clergy選為十大年度好書

類型3:來自與各地的少年人之互動或者沒有互動而產生的憂心分享

★ 《真情真性──性偶像文化的批判》(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
Sexual Character: Beyond Technique to Intimacy
★ 《讓孩子到我這裡來》(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
Is It a Lost Cause?: Having the Heart of God for the Church's Children

有些人把唐慕華定義在道德的思考層面上,也有人定位她在崇拜的範疇上。可是要理解唐慕華怎麼思考,其實非要從她師傅伊魯(Jacques Ellul)的作品去研讀不可,否則讀者會以為她怎麼腳踏那麼多領域,其實她最關心的,就是她師傅所提出的課題,從那裡她不斷的觀察,然後提出先知性的警告。
★ Sources and Trajectories: Eight Early Articles by Jacques Ellul that Set the Stage (Eerdmans, 1997)

如果你很想好好認識唐慕華最核心的內容,又覺得她師傅的思想太過濃縮和艱澀,那麼就讓她自己寫的文字來讓你看得深入一些。
★ The Sense of the Call: A Sabbath Way of Life for Those Who Serve God, the Church, and the World (Eerdmans, 2006)
獲2007年Academy of Parish Clergy選為十大年度好書

唐慕華自己經歷的人生,有她坎坷的一面,寫在《我在孤單等待》一書裡面,但是後期對於自己病體的體會,寫在《在軟弱中享安好》(天道出版), 她覺得自己固然對於沒完沒了的出血,送緊急部門,超久的等候,覺得不勝其煩,可是如果離世就連要做的事都做不成了,所以她決定繼續生存,讓自己做個生命鬥士,只要能夠繼續發言、激勵別人、繼續把研究成果和眾教會分享,她病體之苦,暫時沒有辦法解決,但是這就是她服事的場景,也為此感謝上帝。

最後,如果你以為唐慕華覺得人生很苦,其實她完全不是這樣的人,她喜愛大自然,喜愛音樂,喜愛生活。雖然眼睛視力有限,她卻是歡歡喜喜生活的人。在她寫的書裡面,寫到joy一律要求編輯一定要容許她寫JOY,或者起碼J必須是大寫。因為喜樂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境地,我們在基督裡已經享有的境地,是已經有了,雖然你的身體或者心情未必直接配合,但是這個喜樂卻是不容置疑的。

是的,在舊約的先知可能憂患,但是眼前這位奇女子,卻是帶了喜樂的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