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November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ecember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大師巡禮--畢德生 簡報檔下載 回天天活出神的話首頁 回網路書房首頁
 
 
 
 
11月15日 讀經、默想、頌讀、沉思

屬靈閱讀的四個層面是:讀經、默想、頌讀、沉思,它們之間有一定的邏輯次序。但在實行時,卻極少按著次序進行。因此,儘管閱讀是直線式的活動,但屬靈閱讀卻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一個元素都可以預先進行。這些元素並非一級一級晉升的階梯;而是可以重複不斷地進行,無一定規則可循。強行規定進行的次序是一種錯誤。事後我們需要做的是留意──觀察這幾個元素彼此間的作用,某個元素如何引發出另一個元素,然後退至幕後,讓另一個元素上場──相互交織就像是跳一支民俗舞蹈一般,而非整齊劃一的步伐行進。

我將祢的律令配上旋律
在天路旅程上歌頌吟唱。
我整夜默念.的名字,神啊,
視祢的啟示為寶,喔!神。
──詩篇一一九篇54~55 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16日 正確的解釋

我們很容易就將聖經用來作為「羅沙哈測驗」(Rorschach test ,某種性格測試),勝於作為宗教讀本,讀表面字意多過於讀出其中含義。我們很容易就將「屬靈」這個詞用來指我們自己,只在偶然狀況下才把神包括在內。

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其中一位弟兄姊妹通常就會要我們懸崖勒馬:「閱讀啊!不僅讀此處所寫的,也要讀出其他所有的含義。」一般來說,對這種細心和嚴謹的讀經方式,我們稱之為「釋經」。事實上,我們需要聆聽的是神的話。因此,我們必須要聽得正確。「釋經」意味著以一種謹慎的態度來得到正確的字義。

耶穌說:「忽視神律法中最小的一條,你就任自己也被忽視了。反之,你認真遵守,並且以此指教別人,你就在神的國度中被尊為大。」
──馬太福音五章19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17日 戀人品嚐話語

釋經絕非迂腐的行為;釋經是一種愛的行動;是愛到一個地步,想將對方說話的內容了解得一清二楚;是尊敬話語到一個程度,想用各種方法明白其真意;釋經是熱烈地愛神,以致想停下來聆聽祂到底在說些什麼。神提供給我們的經文,就是祂想對我們所說的話。愛神意味著不但愛神說話的內容,也愛祂向我們說話的方式。隨之而來的是,像戀人一般,全神貫注在經文上──珍視其每一個逗點和分號、品味介詞的獨特用法、欣賞名詞的奇特選用。戀人不會匆匆一瞥,得到一個「信息」或「意義」,就立刻跑開,然後與朋友在背後說三道四。戀人品嚐對方說過的話和寫下的字,對每一個遣詞用字都咀嚼再三。

按照進城的慣例,保羅進入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他都藉著聖經向他們講道。他開啟經文的奧祕,使他們明白過去一生所讀的內容所指為何……
──使徒行傳十七章2~3 節前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18日 大異其趣

老實說,神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所啟示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既陌生又不在預期之內,甚至可說有點令人失望。若換作我們來主持大局,我們絕不會造出這樣的世界;若由我們來擔任委員,我們一定不會安排出這樣的救恩;若是我們有投票權,就絕不會制定出如此的獎懲制度。我很喜歡大德蘭修女(Teresa of Avila)膽大包天的妙諷。她為了重整加爾默羅修道院(the Carmelite monasteries),而坐著牛車,一路顛簸地在西班牙四處巡迴籌款。有一天,她被摔出牛車,跌在一條泥濘的小溪旁,她揮著拳頭向神說:「神啊,假若這就是祢待朋友的方式,難怪祢沒什麼朋友了。」

是的,神在祂的話語中所啟示給我們的真實世界,與我們曾夢想過的世界簡直就是大異其趣─有如天壤之別!但是可以慶幸的是,若我們持之以恆,藉著持續的禱告,就會發現實存的世界,比我們自己所期望擁有的更加寬廣、更可愛,也更美好。然而,這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才能習慣。禱告就是一個令我們逐漸習慣這個真實世界(也可以說是習慣神)的過程。習慣從狹小變為廣大、從事事操控變為敬畏奧祕,從注重肉體變為重視心靈。而神不僅藉著祂的話語向我們啟示,使我們能認識這個世界;祂更希望我們加入其中、參與其中。

因此,讀者請注意。不要只是了解而已;不要只是欣賞而已;不要只覺得這是一件美事;要禱告(oratio)─將你所讀到的禱告出來、要積極地參與在神向我們啟示的話中。神正在邀請你。是的,祂在命令你把你自己的話帶入祂的話中。祂不希望我們擁有了新世界後,卻躺臥不動。我們最好不要躺臥不動,因為神的話定意要使我們站立起來,行走、奔跑、歌唱。

祢向我說什麼,我都緊緊抓住;
神啊,不要讓我沉淪!
只要祢肯指示我當行的路。
我就要在祢的路上奔跑。
──詩篇一一九篇31~32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19日 平凡人也能締造不凡的故事

在聖經中,大衛的故事和其他故事比較起來,情節更豐富、人物更眾多,場面也更浩大,不僅如此,它也指示我們如何全然為神而活,以及如何向神回應。但是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卻被人忽略了,那就是大衛不過是個普通人。用較為不敬,略帶有貶抑的詞彙來說,大衛「只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他的父親甚至沒想過要帶他見撒母耳。而對他的哥哥們來說,他只是無足輕重的小子。更糟的是,當我們研究他的家譜時,發現他擁有被以色列人所憎恨和輕視的摩押人的血統。

揀選大衛這個牧羊小子成為受膏者、成為人類史上神大能作為的象徵與代表,顯然是要表明神揀選的對象涵蓋所有平凡大眾,包括男女老幼、升斗小民、籍籍無名、無權無勢的小人物在內。換句話說,就是絕大部分在這個古老的地球上生存的人類。神所揀選在祂的計畫中擔當大任的人物,不是經由選舉產生,也不是基於聰明才幹或潛能…。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明白,這位聖經著墨甚多的信心人物出身平凡。大衛並未被任命為祭司,並未被呼召,如我們所說「擔任牧職」。他「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但是在故事中,沒有一處顯示他有任何不符合其身分地位的缺失。反而,他展現的是如嫩芽般迸發的生命力,勇敢奔放,在愛心、禱告和處事上,技巧純熟、創意十足。

沿著加利利海邊行走時,耶穌見到西門與他的弟弟安德烈正在撒網。他們的職業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成為新型的漁夫。我要指示你如何捕獲眾人,而非河鱸和鱸魚。」他們聽了,未曾發問,就丟下網,跟隨了祂。
─馬可福音一章16~18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0日 聖靈的膏抹

我們的任務就是得著聖靈的膏抹,而參與在神的工作中。當耶穌站在拿撒勒的會堂裡,宣佈祂將要從事的工作及方式時,祂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路四18)。

在經文中,膏抹意味神賜予一個任務給我們。換言之,即受雇之意。由此,我們獲知有個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受委任去做,並且也有能力去做。藉著膏抹,我們的工作與神的工作聯繫在一起。神是一個工作者、一位創作者。祂不僅存在,祂也行事;而我們從祂所行的事中,得以認識祂是誰。

耶穌說:「……我即將要回到父的身邊,我會將過去所從事的工作託付給你。」
──約翰福音十四章12節後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1日 王者之工

在神的膏抹下,大衛接受了任命。在受膏之前,他只是個牧羊人。這份工作為聖經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和隱喻。但目前大衛的工作很明顯看出是神所委任、所指派的。所有大衛從事的工作,以現在來看,都是王者之工。

我想用「王者之工」這個詞彙來代表一切真實的工作。我使用這個詞的目的是要喚起人注意這類工作的尊貴性,亦即我們的工作是歸屬於神的工作的。所有真實的工作,都包含在「王者之工」內。我在此處使用這個詞是想將真實的工作與虛假的工作區別出來。虛偽的工作是專事破壞或欺騙的「勾當」,將精力用於達致某種目的,並不配稱為「工作」。

工作是源自主宰一切的神,也是至高神行使主權的表現:王者之工。掌權者以工作來匡亂扶正、維護尊嚴、秉公行義、濟弱扶貧、施恩赦罪、醫治疾病,藉著親力親為,將榮耀與尊嚴帶給其子民與土地。神的主權絕不抽象─所行出的權柄大有功效,也在工作中顯明出來。所有我們的工作都是至高權柄的延伸,也參與在至高者的作為中。

「……我們要做什麼才算是作神的工呢?」
耶穌說:「信靠神所差遣的那獨一的一位。這種委身方式就是作神的工了。」
──約翰福音六章28~29 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2日 職業背後的訊息

為什麼當我們結識某人時,總是一開始就想知道對方的職業是什麼?「你從事什麼行業?」幾乎是雙方初識時的必問問題。原因是:職業、事業、工作通常同時具有兩種作用:首先,工作可以透露出關於我們的一些重要訊息─表達出我們的價值觀、顯示出我們的道德意識、傳達出我們對身為一個依照神的形像所創造的人類所持有的信念。另外,工作也可以掩飾我們真正的身分。它可以作為一種宣傳的手段,讓別人誤以為我們是何種人,但事實上我們的內心卻不打算真正成為這種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兩種有關職業的訊息是混合在一起的:透露(表達)價值觀和掩飾(誤導)身分。當結識某人時,我們想知道他的工作究竟是一個將其隱藏起來的身分,還是一個表達出其真實品格的表記。

勤奮者於工作中找到自由;
懶惰者卻受制於工作。
──箴言十二章24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3日 所有工作的核心

大衛作為王者的第一份工作是彈琴作樂,使掃羅煩擾的心思和情緒得以平復。從混亂狀態中重建秩序是王者之工的基礎。音樂可說是這類重要工作的最基本經驗;音樂帶來韻律、和諧和真實,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從事王者之工的人,不論工作難易,都會吹著口哨,平心以待。

揚琴、豎琴隨侍,
弦樂悠然不絕地傳出。
神啊,祢令我歡欣鼓舞。
因我見到祢的工作,而大聲歡呼。
──詩篇九十二篇3~4篇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4日 真實不虛假

大衛拒絕穿戴掃羅王的戰衣來對付巨人歌利亞。

大衛在以拉谷的經歷,就像是外行人闖入一個專家雲集的行業。在我們周遭的人無不提供意見─有的為我們穿上盔甲,有的為我們配戴裝備,生怕我們不足以擔當重任(即使他們的辦法不見得有效)。總之,我們得到很多忠告和指示,有時還被送去接受培訓,被指定要看的書籍常常是堆積如山。這些人出於真心地關懷我們,我們也被他們的熱忱所感動,對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充滿敬意。我們遵循他們的吩咐,言聽計從。然而,到頭來,我們竟發現自己動彈不得。

大衛那天的表現十分不容易。他深愛掃羅、仰慕掃羅,也服事他。掃羅王人才出眾、能力超常,並且也十分疼愛大衛,願意盡力幫助他。但儘管如此,大衛還是除下頭盔、鬆開腰上繫的劍,也脫下盔甲。要像這樣擺脫所有專家的建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不用說也知道,若是穿戴掃羅的戰衣去對付歌利亞,肯定會是一場災難。大衛需要使用的,是對他真實有用的東西。

整幅畫面中最令我驚訝的是,大衛有足夠的謙虛與勇敢來拒絕虛應故事(穿戴掃羅的戰衣),反之,他有足夠的謙虛與勇敢來單單使用在牧羊時期熟練的玩意兒(甩石的機弦和幾塊石頭)。就這樣,他殺死了歌利亞。

隨時待命。你所攻擊的對象遠非你能力可以對付。用盡所有的援助,配備神所給你的每一樣武器,如此,當戰事結束,只剩咆哮餘聲時,你仍然可以屹立不搖。
──以弗所書六章13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5日 跪在小溪邊

大衛除下掃羅的戰衣,從七嘴八舌的嘈雜聲中脫身。他一身輕便地步行到以拉谷,在一條小溪旁跪下。

大衛跪在小溪旁的這幕景象,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鏡。我們是要跪下來,富有創意地親自體驗這一生呢?還是想因循苟且地過一個次等的人生?我們要活出一個神所創造、聖靈所膏抹、耶穌所救贖的生命呢?還是曠廢時日,聽信陳腐的專家之言?我們的性格是由於畏懼歌利亞,還是由於畏懼神而形成呢?我們活著是為了討掃羅的喜悅,還是討神的喜悅呢?

耶穌禱告完後,與門徒一同離去。他們穿越汲淪溪,然後進入附近的一個花園。
──約翰福音十八章1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6日 與真實世界接觸

那天,與真實世界全面接觸的惟一一個人就是大衛。那天,在以拉谷惟一一位充分展示人性的就是大衛。真實世界包含大部分我們眼睛所見不到的東西。真實的人性絕少得到報章媒體的青睞。只有被禱告所滲透的想像力可以說明,是什麼使得在以拉谷的那日成為歷史上的聖日──是全神貫注於神的真實世界,是大衛人性的強力展示。

「我的國度,」耶穌說:「並不是由你四周所見到的東西所構成。」
──約翰福音十八章36節前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7日 哀歌展現出崇高的生命

詩篇中的百分之七十是哀歌。這些哀歌不是源於大衛的禱告生活,就是從當中衍生而來。大衛一生遭遇過失喪、挫折和死亡。他既沒有逃避、否定,也沒有輕描淡寫,不當一回事。他認真面對每一件事,也為每一件事禱告。大衛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崇高生涯,實是哀歌的產物。

相對來說,我們的文化往往只為著譁眾取寵。我們的大眾媒體鉅細靡遺地報導無盡的災難:犯罪和戰爭、饑荒和洪水、政治失策和社會醜聞。人們認為要在當今的文化中一舉成名,就要做出一些壞事──愈壞就愈引人注目。只要有何事出錯,評論員的小道消息、記者的採訪、編輯的斷言、法利賽人的道德批判、心理學家的分析,就紛紛出籠。接著發起政治改革,設立基金會以進行學術研究。然而,沒有一個句子帶有哀歌的成分。

沒有絲毫哀歌的成分,是因為真理不被重視、愛不被看重,人類的生命不被視為是神所賜下、基督所救贖、聖靈所祝福的生命,而只是被當作是「新聞」來處理;當中沒有任何尊嚴可言,只有道不盡的流言蜚語。

「當耶路撒冷城進入眼簾時,(耶穌)為它哀哭說:「巴不得你曉得這日子,與一切有關你平安的事!但如今太遲了……這都是因為你不認識神,也不歡迎祂親自來訪。」
──路加福音十九章41~42節、44節後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8日 上演人生大戲

不懂得哀悼,就不懂得聯繫。若是我們拒絕學習大衛哀悼的精神,我們的生活就會被切割成支離破碎的插曲和軼事,變得只是一連串愚蠢的開始,與不光彩的結束而已。但是,我們是在演一齣完整的戲,到最後所有的事情都聯繫在一起,所有的謎團都會迎刃而解,令我們不禁歡呼說:「喔,原來如此!」然而,在演人生這一齣戲時,我們不能一心只想超前──省略掉艱辛的部分、抹去痛苦的部分、繞過失望與挫折。哀歌,使人表達出內心的憂傷,卻不沉溺其中,是使我們繼續留在劇中的首要方法。請記住,神正在講述劇情。這是一齣包羅萬象的大型戲劇,祂不願見到我們任意刪改,但祂卻欣賞我們所創作的詩賦。

一大群的百姓跟隨著耶穌,其中有許多婦女一路為祂哀哭。此時,耶穌轉過身來,
向著這群婦女說:「耶路撒冷的女兒啊,不要為我哭泣。為你自己和你的子女哭泣吧。」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27~28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29日 牧師的角度

我承認當有人邀請我講「從牧師的角度看靈性的塑造」這個題目時,我會感到有點不知所措,因為講這個題目時,很難避免不扭曲資料。這就好比是那些物理學的實驗;實驗人員確知實驗室未受到任何污染,但是,正是實驗人員在場這件事,使數據被扭曲了。

我不希望任何人在街上見到我或聽我講道時,把我想像成一個愚昧人。
──哥林多後書十二章6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1月30日 靈命塑造的方式因人而異

我就像是個整天待在車房汽車底下修理的技工一般,滿手污漬,全身油膩。突然間,老闆叫說:「到這裡來,我要你向這群人說話。」就這樣,他把我丟進浴室,清洗乾淨,給我穿上禮服、打好領結,然後要我站在講台上發言。我該講些什麼呢?有人吩咐說,講你在汽車底下做些什麼。但你要我講哪一個牌子的車呢?是本田還是凱迪拉克呢?同樣地,靈命的塑造並非人人套用某一個公式就可以達成,而是具備個別性,每個人所適用的方法不同。假如當我在離家五百公里遠的地方,講述這個題目時,有我的會眾在場,我一定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我覺得任何時刻,他們都會站起來說:「這樣說不對。他不是這麼做的。你說的可能是事實,但實際上,處境會改變一切,你可能完全弄錯了。」

靈命的塑造,對不同背景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方式,很多時候和一個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你不能用一些原則將其放諸於四海。靈性必須在當地、在牧區、在牧師所提供的土地和氣候下成長。若不是在自己的牧區裡,要我精確地講解有關靈命和靈性的塑造,對我而言,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土地特性不同,氣候也不同;如此一來,我所說的內容就有被誤解的可能。

靈命塑造的方式不僅因地制宜,也會受個別情況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假如我是修理引擎的技工,我必須處理的是各個活塞的一連串特殊問題,這絕非像一般氧化的引擎或電子用品那麼簡單。靈命塑造的方法絕非「人人適用」,而是「因人而異」的。

順便一提,請為我預備一個房間。因為藉著你們的禱告,我滿心期望再次拜訪你們。
──腓利門書22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日 最富創意的工作

牧師最富創意的工作是靈性塑造。當你富有創意時,你就不是在抄襲,你不會把在其他地區效果顯著的東西,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使用。當你富有創意時,你大部分的創作都是廢物。我所認識的創作者,是將他們百分之九十的作品丟棄。假如你曾試過寫一首詩的話,你就會曉得,所寫出來的詩有十之八九都未臻完美,你惟有重作、重作、重作,把寫好的詩句丟棄,直到垃圾桶滿了..最後,你終於靈光乍現,寫出一首滿意的詩了;創作者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廢物。

牧師往往不愛聽這番話,因為這個世代是凡事講求效率的世代。但假如我們富有創意時,就經常要在混沌失序之中工作。我們在牧區的土地上耕耘著,按著條件打好根基,信靠聖靈,試著成為聖靈的幫助而非阻礙。

我並不是說自己已經完全了,已經達成目標了。我仍然努力地想要得著基督,而祂早已奇妙難言地得著我了。朋友們,不要誤會我。在這一切事上,我絕不是自視為專家,我只是定睛在那目標上……
──腓立比書三章12~13 節前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2日 一團混亂

創世記的頭幾個句子是牧師工作的典範,尤其在靈性塑造的領域。「空虛混沌」這個精彩的詞彙,指的是一團混亂的狀態──而從這一團混亂中,神的靈開始工作,逐漸地,創造與盟約透過神的靈產生:光、形狀、蔬菜、動物、人類、愛、德行、盼望、基督。我曾告訴一群神學生說,身為牧師,我最喜愛的就是置身混亂中。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喜歡混亂的狀態,而是指我喜歡置身於混亂中的感覺。在其中我因著盼望而支撐下去,明瞭神創作的大能是如何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運作,過程中卻總是充滿驚喜。創造,富創意的工作,絕不會按著我們所以為的那樣而完成,但總是帶來意外的驚喜。「創意」意指新的東西,假如我們一早就知道結果如何,那我們只能算是一個工匠、線上的裝配員或某某幹事而已,稱不上是富有創意的人。

我們現在還看不清楚事理,好似霧裡看花般,一片模糊。但如今距離雲開霧散、陽光普照的時候不遠了!到時,我們就看得一清二楚了,清晰到就像神看我們一般,認識祂就像祂認識我們一般!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2 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3日 「魚狗」的比喻

大約一個月之前,我們剛剛度假回來,充電夠了,正準備重新出發。突然電話鈴響了,那時大約晚上十點左右。電話的另一端傳來我牧養了二十六年的一位女子的聲音。當我來到這個牧區時,她只有十二歲。如今,她已經三十八歲。我為她作堅信禮、為她主持婚禮,當她離婚時,陪著她度過,陪她經歷幾次的危險期、沮喪、自殺未遂,委任她作教會領袖,我也在她離開教會的一年裡翹首等待,當她翌年重返教會時,開門迎接她,與她一起禱告、傾聽她的心聲。那晚,聽她講電話時,我心想:「我已經牧養她二十六年了,但她一點都沒有好轉。」當我掛上電話後,我太太問道:「是誰打來?」我說:「是雷吉娜。我們不太擅長牧養,是嗎?」但是太太回答說:「還記得魚狗嗎?」

是的,我記得魚狗。我們曾坐在蒙大拿州的湖邊,觀看魚狗。魚狗就是kingfisher,即「捕魚之王」,最佳的捕魚手,是一種曉得如何捕魚的鳥類。這隻魚狗棲息在湖邊的枯幹上,準備捕魚。見牠捕魚十分有趣,牠將頭埋到水中二十七次,但卻都徒勞無功。牠失敗、失敗、又失敗─接著,到第二十八次時,牠終於捕獲了一條,但只是一條三吋長的小魚。太太說:「還記得魚狗嗎?」我回答:「記得─我們不過才經歷了二十六年而已。」

這就是靈性塑造的內涵。假如你急功近利,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因為整個過程既混亂,又長久,且有許多失敗的記錄─埋身入你的地區、你的人民、你的會眾、你自己生活的泥土中,富有創意地堅持下去,等待創造和盟約的成形。

那位在你身上開啟偉大工作的神,會一直持續下去,並在基督耶穌顯現的那日,帶來豐盛圓滿的結局。對於這點,我絲毫沒有任何的懷疑。
──腓立比書一章6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4日 尋求親密

這個世界沒什麼人情味。尋求任何層次──不論是與神或與人──的親密關係,都得不到太多人認同。親密感不利交易。它既無效率,也缺乏「魅力」。若是愛神可以簡化為儀式化的崇拜,而愛人可以簡化成性行為的話,那麼整個過程就簡單得多,世界也因此效率大增。然而,若是將愛簡化為慾念,以及將信心簡化為儀式的這種作法,無法令我們心滿意足,使得我們仍然穿梭在大街小巷,渴望獲得更多的話,我們就是擾攘不安的滋事分子,最好檢點自己,折返我們所屬的家及教會。假如我們拒絕跟著出賣靈魂的脫衣秀起哄,或拒絕加入暴露心靈胴體的「快閃族」──他們藉此來轉移對長期親密盟約的需求,我們就會被視為是無可救藥的清教徒。親密感不容易得著。其中免不了痛苦──渴望、失望與傷害。然而,代價雖然可觀,回報卻更豐碩,因為與愛我們的人和神建立美好的關係,便完成了我們受造成為人的目的。我們跌跌撞撞、迷途流浪、耽擱延遲;但我們終究學到了愛,就像我們在基督耶穌裡所得到的堅定和永遠的愛一般。

等待得愈久,我對你們的掛念就愈深。我是何等期望親自將禮物帶給你們,並看著你們在我眼前茁壯成長啊!然而,不要以為我不想從你們中間有所得著!你有許多要給我的,就像我給你的一樣。
──羅馬書一章11~12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5日 純如白銀的話語

快啊,神,我需要祢的援手!
我找不到一個正直人,
所有可信賴的朋友也都離我而去了。
每個人都謊話連篇;
他們油嘴滑舌,
前後所說的話全不一致。

切掉他們的嘴唇!拔去
吹噓的舌頭吧!
我厭煩再聽到說:「憑著三寸不爛之舌,
我們可以掌管整個世界!」
深入貧困者的茅屋,
深入無棲者呻吟的陋巷,神的話臨到說:
「夠了;我要出手醫治卑微人心靈的痛楚。」
神的話純如白銀,
如在話語的熔爐中,
冶煉過七次的純銀,
在地如在天般地純淨無瑕。
神啊,保守我們遠離謊言,
遠離以詭詐的話矇騙我們的惡人,
遠離因奸計得逞而洋洋得意的惡人。
──詩篇第十二篇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6日 我們需要神學家

禱告的初學者──孩童和剛信主的人─都會覺得禱告很容易。禱告的能力和動機深深根植在我們心裡。畢竟我們是由神所造,也是為祂而造。有什麼理由不禱告呢?禱告可說是我們的母語,是第一種語言。當我們見到自己陷入困境時,本能地呼求神的幫助。而當我們發現自己福杯滿溢時,也禁不住發聲感謝神。「救命啊!」(Help!)和「感謝!」(Thanks!)是我們最基本的禱告詞。這兩個詞只有一個音節(就英文字來說),簡單明瞭。

神向我們說話、呼召我們、憐憫我們、愛我們、降臨在我們中間、進入我們裡面。而我們則回答、回應、接納、收取、讚美。總括一句,我們禱告。一切就是這麼簡單。其他還有什麼嗎?

然而,禱告不會一直這樣簡單化下去。我們花了許多年時間在曠野遊蕩,不斷地試探和質問我們最初禱告時的那種幼稚的單純。我們發現自己被一個嘲諷的時代所包圍,以輕蔑和懷疑的態度毀壞我們最初的純真。逐漸地,我們採用了禱告具有神奇能力的觀念,開始藉著一些手勢和咒語來使生活過得容易些。過不了多久,最初單純的禱告已與一大堆的問題、懷疑和迷信糾纏在一起,理也理不清了。

這樣的情形無人能倖免。每個祈禱過的人,最終都陷入某種困境。我們需要援助,需要神學家。對我們這些曾禱告過,而且想繼續禱告的人來說,神學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最好朋友。

耶穌說:「我期望你做到的是:找一個安靜、獨處的場所,使你不致受引誘在神面前作假。在那裡儘可能地保持一顆單純和誠實的心。如此,焦點就會從你自己身上轉移到神身上,你也因此可以體會到神的恩典。」
──馬太福音六章6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7日 我們在禱告上的軟弱

我們禱告時,實在需要有一位神學家陪伴在側,因為禱告中所遇到的大多數困難,不是我們自己製造,就是好心的朋友製造,要不就是來自撒但。牠總是虛情假意地為我們爭取最佳利益。老實說,我們對自己的興趣遠大過對神的興趣。我們的焦點全放在自己的現況與未來的遭遇上。我們的感情與意圖存在著重大歧異,以致我們常處在困惑之中;我們因良心的控告而坐立不安,甚至質疑自己是否不配禱告;我們受禱告祕笈的吸引,認為可以藉此成為能力高超的屬靈大師

但事實上,禱告是關乎神,而非我們。當然,它也把我們包括在內──甚至關心到每一個細節。然而,神是首要。而神學家的職責就是去訓練我們的思考力、想像力和理解力,能以神作為開始,而非以我們為起始。但我們不能保證次次都如此,因為我們期望得到別人的注意。然而,事實上,注意神是更加重要的。禱告,以單純地注意神作為開始,惟有藉著把注意力轉向神,才能回到原初的那種單純。禱告是我們所能參與的事情當中,最個人化和最人性化的事。不論任何時刻,當我們禱告時,就變得更接近我們自己、更真實、更有神的形像。這是禱告的榮耀,但也是它的困難,因為我們的自我會不斷地想關注自己,勝過於關注神。

耶穌說:「這世界充滿了自稱為禱告勇士,但實際上卻對禱告一無所知的人。他們滿有公式、計畫和建議,玩弄手段,讓你從神那裡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不要落入他們的圈套。你所面對的是父神,祂比你更了解你的需要。」
──馬太福音六章7~8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8日 祈禱書和讚美詩集

我在一個輕視書寫式和朗讀式祈禱文的傳統中長大。祈禱書就如同毫無生命的書一般。讀一篇祈禱文就好比在街上遇見一位老朋友時,立刻翻閱一本書去尋找合適的問候詞,找到後就讀出說:「哈囉,老友,真高興再次見到你。你近來如何?代我問候你的家人。呃,我有事要先走了。再見。」接著闔起書,頭也不回地就橫過另一條馬路,真是滑稽之至。禱告的真正本質,乃是講求即時發自內心的祈禱。

但是,逐漸地,我開始接觸一些祈禱書,發現它給了我一些自己看似不會用到的禱詞。另有些時候,它提供給我的是一些我並不想用的禱詞。接著,我發現若是任由自己禱告時,我常常太過於圍繞著自己禱告,過於侷限在自己目前所遭遇的處境和感覺上。而祈禱書正可以將我禱告中的荊棘和老我一掃而空,使我回到神國度廣闊的國境內,立足於神無垠的天空下。

在發掘的過程中,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找到埋藏於這些書中,充滿生命力的禱告伙伴,並且我發現原來最能影響我的禱詞,是以文字記載(在聖經中)的,而在教會中我們所唱的充滿生氣和靈感的歌,大部分是來自讚美詩集的禱詞。我禱告的世界因此拓展了。

所有聖者啊!敞開你的心向神歌唱!
當著祂的面感謝祂!
祂發怒只有一瞬間,但祂的
愛卻持續到一生之久。
你夜晚的哭泣
將被無數歡笑的日子所取代。
──詩篇三十篇4~5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9日 北美的靈性狀況

每一個文化有其屬靈的遺產和可信度。不同語言、世紀和歷史背景的文化,在靈性上提供其獨特的洞見,但也表現出其盲點。例如,奧古斯丁時代的柏拉圖主義,提供了在與異教徒溝通信仰時,一種寬廣的智性框架,但與此同時,卻不夠謹慎地削弱了十字架鮮明的特殊性,以及所有連帶的物質主義。

同樣「顧此失彼」的情形,也發生在中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主義、後宗教改革時期的加爾文主義和啟蒙時期的浪漫主義上。每一個時代都需要有識別力,去掌握福音所帶來的能力和真理,也要去避免重犯文化制約下所產生的錯誤。北美的靈性有其特色,需要有受過訓練的嗅覺,去分辨最好與最壞的部分。

有許多人來到約旦河旁,在那裡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浸禮,要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當約翰留意到浸禮變成眾人趨之若鶩的時潮,甚至有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前來受浸時,他呼喊著說:「毒蛇的種類……」。
──馬太福音三章6~7節前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0日 巴特的《羅馬書釋義》

當巴特(Karl Barth)寫《羅馬書釋義》(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1933)時,他在瑞士沙芬衛村(Swiss Village of Safenwil)的一間小教會裡擔任牧師。而當我讀到他寫的這本書時,也正在馬利蘭州的一間小教會裡擔任牧師。當時的我初出茅廬,很想學習如何勝任牧師一職。對我而言,牧師的領域被三重陣線包圍,其一是一群信徒(或半信半疑的會眾),其二是漠不關心(有時又冷嘲熱諷)的世界。其三則是我承諾要忠心地宣講和教導的聖經;這是我最駕輕就熟的部分。若是只讓我負責這方面,我會感覺易如反掌。但是當我明白作為一個牧師,我不能全心投入在「釋經」這個領域,而必須兼顧教會和世界這其他兩重的陣線時,我就覺得力不從心,非要尋求幫助不可了。聖經的陣線需要智力和專注力,我一向以來都甘之如飴。會眾的陣線則常常出乎我的意料。這些會眾是我的朋友與同盟,但是他們卻經常透過自利的濾鏡來擅改我的解經。我發現自己所宣講和教導的聖經,常常被無意識地篡改。就我看來,我牧區的會眾常將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合理化,使之為美國的方式(著重放縱的消費主義)效勞,而多過於為十字架(強調犧牲的愛)效勞。我自以為在主日傳講了偉大的西乃山之道和清新的加利利信息,沒想到在週間收到的回應卻令我大失所望。這些會眾在充滿自信的閒話家常中,不經意地透露出,我所傳的道不過是陳腔濫調和疲弱無力的道德主義。看來,在我的會眾中似乎有一間欣欣向榮的小型家庭工業在迅速滋長。同時,在世界的陣線方面,世界對於「我所宣揚的神國」置之不理,令我不禁懷疑整個宣教事業的有效性。

如果我是如此徹底地被冷落,我還能發揮出任何影響力嗎?在巴特的羅馬書註釋中,他於每一個陣線上都帶給我幫助。他盡情恣意地埋入聖經經文中,潛入活水裡。他是如此出色的註釋家!有時我覺得,他的某個觀點是否正確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如此有耐心地鑽研每一段經文,使之至少脫離了迂腐虛假的可悲命運。

在第一個陣線,即會眾方面,我發現他逐頁地解開符合福音的靈性,與受文化牽制的宗教之間的糾纏,讚賞前者、拒絕後者。任何我發現環繞在我周圍,巧妙地引人墮入「另一個福音」的誘惑,巴特也都注意到了,不僅如此,他更清晰無誤地加以辨明。他救我脫離多少看似善意的宗教空談啊!對於世界方面,巴特博學多聞,但卻絲毫不受脅迫。他對政治、勞工和監獄再熟悉不過,但他相信的卻是禱告、聖經和基督的十字架。每次重讀巴特的羅馬書註釋,都令我在面對世界的陣線時少些膽怯。對我而言,在這世紀中,無人能在這方面與巴特相匹敵。

你從神所領受的復活的生命,不是一個膽怯、奄奄待斃的生命,而是充滿著期盼,像孩子般迎向神說:「爸爸,接下來會如何?」的生命。神的靈觸動我們的靈,並且肯定我們真正的身分。我們曉得祂是誰,而我們也曉得自己是誰:就是爸爸和兒女。
──羅馬書八章15~16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1日 謎團引起人的注意

當孩子還小時,我滿腔敬虔的理想主義,巴不得自己的家庭聚在一起吃晚飯時,就像在教會聚會般。尤其在主日,當我們崇拜完回到家聚在一起吃晚餐時,我就試著引起話題,想將在聖所中所領受的禱告和讚美帶回到我們飲食的餐桌上。我會問他們對第二首詩歌的感覺如何,或他們是否喜歡講道前的引言。抑或他們是否注意到助理長老在讀麥基洗德這個名字時,發音很特別?然而,這些問題一點都沒有帶出真正的討論。

有一個主日,我正感到洩氣時,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個新方法。我說:「在牧師禱告完後,葛林先生一直低著頭,沒有挺起身來。在他周圍的人以為他還在禱告。直到祝福完後,他還是一動也不動。最後才有人發現,他已經斷氣。是被謀殺的。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動機是什麼呢?」話匣子立刻打開了。討論真實熱烈。真可說是敬虔不足,但生動有餘。我們從當日頌讀的經文中找線索,從所唱的詩歌中找證據,研究在長老會正直的外貌之後所隱藏的罪的可能性;每一個禮拜都有另一個犧牲者

孩子圍繞你的桌子,就如同青橄欖樹的嫩芽一般,充滿朝氣和盼望。
──詩篇一二八篇3節後半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2日 讀偵探小說的樂趣

我們「謀殺謎團」的家庭工業為時不久──回想起來,只維持幾個禮拜,但這卻足以讓我見識到讀偵探小說時,那種逃避現實者的樂趣。不久,我發現許多學者、牧師和神學家也都陶醉在這種樂趣中。馬賽爾(Gabriel Marcel)常堅持說,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看看是要將生命當作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或是有待進入的謎團。然而,為何有這麼多選擇進入謎團中的人,卻時時開溜去閱讀那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的最後一頁,亦即本質上根本不是謎團的偵探小說呢?我想理由之一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扭曲得曖昧不明的是非觀念,卻在謀殺謎團中顯得界線分明。這些故事在我們即將被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濃濁熱浪給窒息時,提供給我們道德和智力上的喘息空間。

耶穌說:「我們不是在保密,而是要坦白說出來。我們沒有隱瞞事情,而是將所有事情都公諸於世。」
──路加福音八章17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3日 閱讀註釋書的樂趣

我讀註釋書的態度就像某些人讀小說一般,從頭到尾,一字不漏。我承認註釋書缺乏情節與角色的演變,但其對字詞與結構的虔敬關注,促使我繼續看下去。情節與角色──救恩的情節、彌賽亞的角色─隱含在註釋書的每一處地方,即使在數十或甚至數百頁中都未被提及,仍堅持不懈地聲明它們的存在。這些歷世歷代以來,經飽學之士竭盡心力反覆討論的古代名詞和動詞,至今仍令我心醉神迷。

〔亞波羅〕與猶太人的公開辯論大有果效,他從聖經引證耶穌的確就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
──使徒行傳十八章28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4日 與友人暢談

身為一位熱衷讀經的人,對我而言,讀註釋書就好比是一群足球迷在附近的酒吧相聚,把剛剛才看完的球賽拿出來討論,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有時甚至因意見不同而爭論到面紅耳赤,連帶也說些球員的小道消息作為花絮。從這些帶著點醉意的討論中,顯示出的足球知識可是叫人印象深刻。這些球迷經年累月觀看球賽;球員的名字都能倒背如流;他們對規則瞭若指掌,些微偏差都能引起爭論。他們全神貫注在賽程裡,無止盡的評論顯示出他們關心的程度。就像他們一般,我浸淫在註釋書中時,得到的不只是一堆知識而已,而是與一群博學多聞的朋友一同探索、觀察、考究聖經的經文。

從創世記延展到啟示錄的宏偉情節,是如此吸引人,而那經歷死亡和復活,拯救我們全人類的彌賽亞的出現又是如此令人側目,其中實在有太多足以留意,太多足以討論之處了。

我細細咀嚼箴言的片段;
我要帶你品嚐真理的甜美,
品味從我們祖先所聽聞的故事,
從我們母親的膝頭所學到的訓誨。
──詩篇七十八篇2~3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

 
12月15日 聖潔之地

以下是對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的《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一書及其他故事的反省。

我認識一位朋友,上述這本書他一買就買了十幾二十本,用來送人。他送的對象是「值得看這本書的人」。他也送了一本給我。這本書很快就成為我們一家大小的讀物,我太太、孩子和我自己都互相大聲地唸給對方聽。我們如此喜歡這本書的理由之一是,它將尊嚴和聖潔賦予我們的這塊土地,即我們地上的家鄉。麥克林筆下的故事場景,距離我在蒙大拿州的成長之處有一百哩,每年夏天我們都會回我的出生地度假。我們一早就曉得那裡是個聖地,但這本書更肯定和加深我們的敬意。這本書的作用就像是一個聖壇,要引人注意此地:此處是聖潔之地─就在這裡敬拜神吧。

……出賣祂的猶大也曉得那處地方,因為耶穌和祂的門徒經常到那裡去。
──約翰福音十八章2節

◆(摘自畢德生《天天活出神的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