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活出神的話
——專訪畢德生談「碗盤和尿布堆中的靈修學」

訪問者:馬可.蓋理(Mark Galli )
受訪者:畢德生(Eugene Peterson)
譯者:黃楓皓

 

對北美許多基督徒來說,畢德生的著作始終都在他們的靈命成長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管是《天路客的行囊》(校園)、《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以琳)、或是《與馬同跑》(中國主日學協會),畢德生將當代教會的問題,一覽無遺地顯露出來,也提供了鼓舞和振奮人心的解決方法。
如今這些智慧,在畢德生太太珍妮絲的精心編纂下,彙整成一本365天的靈命日糧,取名為《天天活出神的話》。
本期《書饗》,特別選刊一篇畢德生的專訪,期望藉由這篇訪談,讓讀者們對這位靈修大師的思想與觀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


吃烤雞也能活出神的話
馬可.蓋理(蓋): 關於靈性(Spirituality),受到誤解最深的是哪一方面?
畢德生(畢): 就是以為:它是身為基督徒的一種特殊的樣子,而你要想辦法去達到那種樣子。那是菁英主義。很多人因著錯誤的理由受到所謂屬靈的吸引,而另一些人則因而退卻:「我不屬靈,因為我想要去看足球賽或參加派對,我想發展我的工作。」事實上我試著避開這個字。
我最喜歡大德蘭修女的故事。有回她坐在廚房,兩手抓住一隻烤雞,狼吞虎嚥、吃得興高采烈。另一位修女進來,對她的舉止和吃相感到相當訝異。大德蘭說:「我吃雞時,認真吃雞;我禱告時,認真禱告。」
若你閱讀聖徒的故事,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尋常人物。是有狂喜出神的時刻,但是大概十年才發生一次,甚至那對他們也是一場意外。他們沒有刻意做什麼。我們必須釐清人們對於基督徒生活的錯覺。基督徒生活的確美好,卻不是按著許多人想要的方式。
用神的話來淬鍊
蓋: 但是福音派人士振振有詞地說,我們可以跟神建立「個人化的關係」,那不就暗示著某種屬靈的親密?
畢: 這些詞彙在我們的社會裡慘遭曲解。倘若親密的意思是要敞開自己,真誠可靠,而不需要面紗或層層防衛,不需要否認自己原本的模樣,那真的很美好。但在我們的文化中,親密通常帶有性方面的暗示,代表某種完成的經驗。因為希望生命更多采多姿,所以我想要親密;很少人會想到犧牲、給予、卸下防衛的概念。親密有兩種方式,而我們美國人的字彙裡,親密通常是有關於從他人那裡得到些什麼,這可就徹底搞砸了一切。
使用時下文化的語言來解譯福音,是非常危險的事。我們的字詞定義必須要經過啟示和聖經的淬鍊與試驗。我們有相當好的字彙、語法,也最好開始對此謹慎以待,因為我們東拼西湊地想出一些話來吸引非信徒的方式,並不是很好。

神的話與換尿布有關?
蓋: 靈性這個字,甚至在基督徒的圈子裡也變質了──這與新紀元運動是否有關連?
畢: 新紀元的玩意是老把戲了,它已經存在相當久。它是通往「靈性」──我想我們可能還是要用這個字──的廉價捷徑。它迴避許多平凡、日常生活、身體上、物質上的部分。新紀元是諾斯底主義的一種,看起來非常吸引人,因為它不需要跟洗碗盤、換尿布、去上班等等日常活動有關連。它也不用和工作、人群、罪、麻煩、不便纏在一起。
我大半生的時間都是作牧師,差不多有四十五年。我很愛這工作。但是老實跟你說,讓我最感到壓力的人,就是那些跑來問說「牧師,我如何可以成為屬靈的人?」忘掉「屬靈」這兩個字吧。好好愛你的丈夫,聽起來如何?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但是他們想聽的不是這個。學著愛你的孩子,按著他們原本的樣子接納他們,聽起來怎麼樣?
其實福音是一種新生命,它包括了跟隨耶穌,包括十字架,包括死亡、被悅納的活祭。馬可福音對此的描寫非常生動。這卷福音書的前半部,是耶穌向大家展現要如何生活。祂醫治每個人,而就在一半的時候,祂換了焦點。祂開始讓大家看到,要如何死:「現在你們得著了生命,我要教你們如何捨去。」這就是完整的靈命生活——學習如何向自己死。當你學著如何死,就會丟掉那些錯覺,而開始能夠有真正地親密和愛。

使用時下文化的語言來解譯福音,是非常危險的事。我們的字詞定義必須
要經過啟示和聖經的淬煉與試驗。

神的話不用巴力來包裝
蓋: 悔改、向自己死、順服──這些會不會無法吸引人進入信仰?
畢: 我想,你這樣看事情的那一刻就已經陷入麻煩。因為這就等於我們加入一個消費的世界,所有事物就變成了:去設計一種能給你某些東西的產品。其實,我們不再需要更多、更好的東西。我們所追求的是生命,是學習如何生活。
我想人們雖然對消費取向上癮,卻已經覺得厭煩了。如果我們以好處來包裝福音,就是準備讓人陷入失望的陷阱。我們告訴他們的是謊話。
這不是聖經所寫的方式,不是耶穌來到我們中間的方式,不是保羅傳道的方式。我們到底是從哪裡搞來這些東西的?我們有教科書,我們有聖經,而大多數時候,經文所說的都是「你走錯方向了、要掉頭,文化是毒害人的」。
我們可曾發現,迦南的巴力文化,是怎樣重現於美國教會文化當中?巴力宗教所說的,是那些讓你感覺很好的東西。敬拜巴力,就是全部沈浸在「我能從當中得到什麼」。當然這是不可思議的成功。巴力祭司所召聚的群眾,與跟隨耶和華的人數大概是二十比一。當中有性、有刺激、有音樂、有狂喜、有跳舞。「朋友們,這裡有女孩。我們有雕像、女孩和慶典。」這真是美好的東西。而希伯來人有什麼可以回應呢?那就是神的話。

錯誤地使用神的話
蓋: 話雖如此,基督教信仰的好處或是誘因,是救恩,不是嗎?「當信主耶穌,就必得救」這不是我們可以合理的用來吸引聽眾的話嗎?
畢: 這是我們所擁有最偉大的話:「救恩」,得救贖。我們從一種沒有復活的生活方式中被拯救出來,也從自我當中被拯救出來。定義靈性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即對自己感到厭倦、受夠了,於是開始走向更好的,也就是跟隨耶穌。
但是當我們開始用好處來描述信仰的那一刻,反而是惡化了自我的問題。「有了基督,你會更好、更強壯、更討人喜愛、你會享受狂喜」。但那只是更多的自己。反而我們要讓人們對自己感到厭倦,才能開始注目看耶穌。
我們都遇過某種屬靈的人。她是個美好的人,愛主,時時禱告、讀經。但是她所想的,盡都是她自己。她不是個自私的人,可是她總是位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中心:我怎樣能作更好的見證?我怎樣能把這事做得更好?我怎樣能更妥善地處理此人的問題?都是我、我、我,躲在難以看出的偽裝之下,因為她屬靈的話語讓我們無從察覺。

當我們開始用好處來描述信仰的那一刻,反而是惡化了自我的問題。……
人們對自己感到厭倦,才能開始注目
看耶穌。

活出神話語的教會
蓋: 所以,我們要怎麼樣想像基督徒生活呢?
畢: 上週日在教會,有對夫婦坐在我們前面,帶著兩個搗蛋的小孩。在我們後方兩排的長椅,有另一對夫婦,帶著兩個發出噪音的小頑皮。會眾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所以這些人已經習慣於一成不變的生活,他們的小孩早已離家自立多時。結果,崇拜的情形不是非常理想。但是會後我看到六、七個年長的人過來,摟摟這位母親的肩膀、摸摸小孩的頭,以同理之心待這位母親。他們大可為敬拜受到干擾而豎眉瞪眼的。
為什麼人們寧願去這樣的教會,而不去那些提供托嬰服務、有空調、可以安心休息的教會?嗯,因為他們是路德會信徒。他們不介意陷入慘況。挪威的路德會信徒!

這是很慢、很慢的工作,這是一種靈魂的工作、是引領人進入在神面前順服、愛、喜樂生命的工作。

而同樣這間教會,最近才接待過一位年輕婦女,她帶著一個嬰兒及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小孩數週前受洗,但她身旁沒有男人。她從未結婚,而且兩個小孩不是同一個父親所生。她出現在教會、要讓孩子受洗。她是個基督徒,想要遵循基督徒的方式。所以教會中一對夫婦擔任教父、教母。現在教會中有三、四對夫婦,每週日會和她相聚。
這教會中的「喜樂」何在?這些是冷峻的挪威人!卻是大有喜樂。當中過著豐盛的生活,只是不同於非基督徒所想的豐盛方式。我想,像這樣的教會中,有許多的事發生,他們真的是全然反文化。他們充滿喜樂、忠心、順服和關懷。但你肯定不會從教會增長的文獻中讀到這些,是吧?
我想那些纏擾牧師的罪(可能特別是福音派牧師),就是沒有耐心。我們有目標、有宣教使命。我們要拯救世界。我們要向世上所有人傳福音,要做那一切的善事,讓教會滿足。這真美好,所有的目標都是對的。但這是很慢、很慢的工作,這是一種靈魂的工作、是引領人進入在神面前順服、愛、喜樂生命的工作。
我們開始不耐煩,就會想抄捷徑、不擇手段。我們談論好處、操縱人們,甚至脅迫人。用那種不可思議,很不人性化(impersonal)的語言──操縱、脅迫的語言。
(本文摘譯自Christianity Today, Mar., 2005,刊於2005年11、12月號校園雙月刊)

 

畢德生最新365天靈修著作
《天天活出神的話》

簡介:
身為基督徒,大概都不會否認「聖經就是神的話」。然而,知道聖經乃神的話是一回事,相不相信聖經這神的話「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天天活出神的話》裡,畢德生開宗明義就宣稱,神的話威力十足,能夠「賦予我們的語言靈感尊榮」,更能在一個謊言充斥的世代裡「左右大局」,帶來鼓舞和釋放;他並且花了整本書三百六十五個篇章,實際來教導我們,神的話這個「武器」應該怎麼用,方能發揮它最強大、也最震撼人心的力道。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生命:★★★★★ 豐盛:★★★★★  雕琢:★★★★★ 
力量:★★★★★ 改變:★★★★★  向自己死:★★★★★  

 

內容試閱 簡報檔下載 回天天活出神的話首頁 回網路書房首頁
 

延伸閱讀

 

畢德生的第一本書,麥葛福認為開創了福音派的靈修新視野
《天路客的行囊》
畢德生 著/230元

熱銷8000本,讓你從耶穌身上,學習最棒的禱告
《聽主微聲》
畢德生 著/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