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6月號:雖然心理不健康也沒關係?正視基督徒的心理危機

本期內容

Vol. 65 No. 3 May-Jun. 2023|與神同行看世界


【編者案頭】當整形大師也認同「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嚴建基

在里約熱內盧海灘上,一群比基尼女郎魚貫而行。
隊伍前方站著一位戴著墨鏡、意氣風發的老翁。
他名叫畢丹桂(Ivo Pitanguy),是森巴嘉年華的主角,也是二十世紀醫學美容大師。
他有一句名言:「醫學美容所修復的不是身體,而是心靈;整形醫師是拿著手術刀的心理師!」
畢丹桂大概最有資格作「外貌協會會長」了。
他尚且這麼看重人的內心,那我們基督徒呢?


【寶貝之愛】封面裡生命隱藏在神裡面:兩位特兒父親的自白  明明

天父,有天,如果我成為失智症患者,
首先求你讓我忘掉—
我擁有多少財富、ATM的密碼;
其次,讓我忘掉—
年輕時遊山玩水的樂趣;
但是,懇求天父,讓我永不忘記你。
因為只有你,能帶我回天家。


封面故事


雖然心理不健康也沒關係?:正視基督徒的心理危機  

在教會――
每4位會友,只有1位知道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如何求助。
每4位牧者,卻有1位對於處理會友的心理健康問題感到卻步。

「屬靈」固然是美德,但「內心」也是神所賜的珍寶,
如何在忙亂的工作和服事中疼惜自己的內心?
如何帶著同理心擁抱在情緒幽谷中的夥伴?
就讓牧者、醫師、心理師等專業助人者,用理性、感性和靈性,使你成為有溫度的心靈療癒者。


【情感健康篇】屬靈屬靈,多少罪惡假汝之名?:整合情感健康的靈性  毛樂祈

基督徒奉「屬靈」為美德。
我們心目中「屬靈人」的形象,往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任何情感的纏累。
基督徒作家毛樂祈分享閱讀暢銷屬靈書籍《培養高EQ的靈命》的心得,結合自己面對情感撞牆期的血淚經歷,告訴我們:

情感其實是上帝所賜的禮物,成為情感健康的人,是邁向屬靈人的重要一步。


【牧養篇】情緒牧養學:給牧者的靈性諮商檢查表  錢玉芬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情緒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占重要的位置:
因為得罪上帝而痛哭;
體會聖靈澆灌而狂喜;
第一次帶領聚會時感到緊張等。
可是,我們對情緒的語言卻感到陌生。

錢玉芬老師作為資深的心理學和靈性諮商教授,設計靈性諮商檢查表供我們參考,讓我們更認識情緒的語言,造就自己和他人的靈命。


【常識篇】在精神病與被鬼附之間:基督徒心理健康QA  陳永儀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陳永儀,臨床心理師、中央大學副教授、TED講員,專長包括組織、社會、健康與犯罪心理學。
早年在美國UCLA和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心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完成博士學位之前,她曾任花旗銀行紐約總行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
學成後擔任西點軍校首位台裔教授,教授領導力及行為科學,訓練軍校生應付戰鬥時的壓力。

陳永儀是一位樂於助人且敏於靈性關懷的基督徒。
除了接受心理學教育之外,她也受訓擔任紐約市救護員、一級創傷醫院的關懷師。
就讓這位學經歷豐富、洞察心理和靈性的導師,幫助我們建構一套扎實的基督徒心理健康觀念。


深淵下的哀號:一位心理病患照顧者給牧者的心底話  編輯室 採訪整理


【群體關懷篇】1+1+1>3:精神、心理、靈性的關顧團隊網  張雅惠

關顧一位精神病患,若只依靠其家人,他們總有倒下的一天。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的作者張雅惠老師提醒我們,作為基督肢體的我們,除了發揮愛心彼此幫補之外,也需要來自精神、心理、靈性等專業知識領域的人,組成關懷團隊網,發揮1+1+1>3,成為精神病患與其家人的支持。


【醫療篇】幽谷伴行:身心靈整合觀點下的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  王仁邦

憂鬱雖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我們卻對憂鬱症理解甚少。
擁有二十五年於教學醫院與診所的執業經驗,並往來於台北、草屯、倫敦等多元化臨床現場的王仁邦醫師,曾接受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課程的訓練,為我們介紹包含生理、心理、環境、靈性層面的多因素精神疾病——「憂鬱症」。
盼望基督徒群體可以從身心靈整全角度認識憂鬱症,服事軟弱的人,並期盼新天新地帶來完全的救贖。


【文化篇】都是我不夠努力嗎?:華人文化與基督徒心理健康  駱月絹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華人一般認為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父母叮囑兒女要努力,兒女叮囑孫子要努力……然而,這用意良好的傳統智慧,卻有可能傷害我們。
駱月絹分別在師大和交大接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訓練,更曾在小學和中學擔任教師。
她在台大進修心理學博士期間,專攻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研究華人傳統文化與「過度努力」現象的關聯。
駱月絹藉著清晰的架構、親切的文筆,把博士研究的成果與讀者分享,建構一套「聽天命盡人事」的本土化靈修學,有助促進華人基督徒的心理健康。


【心理篇】精神分析與基督教神學的對話:以人論為例  許德謙

許德謙,香港信義宗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之後牧會期間,在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進修靈性導引;
接著前往美國學習精神分析,最後獲美國神學研究協會心理學博士學位。
他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部主任及香港精神分析學會會長;
現時從事網路心靈關顧、神學院教學,並於媒體推廣心靈健康教育。

許牧師以專業淺白的文字,簡介精神分析和神學的最新發展,探索跨學科對話和應用的可能。
我們就能夠放心領受上帝在不同學科的作為,自助助人,靈命得以成長。


時事╱觀點


【我見我思】心理健康與靈性成長  黃旭榮

在校園團契服事大學生四十年,學生豐富了我的生命,也教會我許多事。

剛當大學團契輔導時,有一次帶學生去郊外一個營地舉行退修會。
晚上活動進行期間,有個學生的行為和語言突然很怪異。
兩個學長姐跟我連忙將他帶開,在一個小房間輔導他。
講了一個多鐘頭,大部分時候他用我聽不懂的外國話來罵我,原來他是外文系的。
我問學長他在說什麼,學長說很難聽,還是不要翻譯好了。
我用盡了所有已知的輔導技巧,還是沒有用,只好打電話詢問一位心理醫生朋友。
他聽完馬上說:......


【Open講時事】比起真相,我們更在乎其他:淺談《後真相》與教會醜聞  陳哲謙

「欸,這個是邪教嗎?」
前輩在上班時突然一問,讓辦公室裡唯一基督徒的我好生尷尬。
電腦畫面停留在教會「藝起發光」接連不斷的醜聞:「小甜甜被指私生活有狀況」、「小甜甜被家暴,教會二度傷害」。
叮叮叮,一下子同事群跳出前輩轉發的新聞,打斷了我的思緒。
「喔,可能吧,這個有借貸欸!」我不經意地轉換成非基督徒視角,敲著鍵盤說著。
然而,心裡卻默默為這間教會難過......


【北美筆記】變調的信仰:《以神之名》給「正教」的啟示  王凡

鄭明析因為性的問題被捕入獄,遭指控為邪教領袖。
但除此之外,許多吸引群眾跟隨的手法,並不限於這些「新興宗教」。
除了感嘆因「洗腦」而加入「邪教」的人,我們也需要留意,那些運用宗教心理學「拉人入教」的手法,我們是否也在有意無意地使用?

身為「正教」,我們也需要檢討,我們是在傳上帝的名,還是在運用上帝的名。


影像╱文化


【神學前沿】上帝的矛攪動西太平洋:基督教研究的東亞旋風  廖本恩

「東亞」和「西太平洋」第一時間看起來有些矛盾,然而這正是「以哪裡為中心」指涉不同的「周邊」所引發觀點的錯亂。
東亞史研究席捲基督教學界,以跨地域方式觀察區域勢力互動。
作者介紹「東亞史」這一焦點的轉換,如何影響基督教研究、神學教育,並以新的視角,觀看上帝的作為。


【群學龐思】世俗與靈性的權力鬥爭:教會治理的困境  陳宗文

世俗權力與靈性(教會)權力的競合,不只發生在教會歷史中的政教關係,
同樣也發生在基督教內部的教會治理中。

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源自於我們如何思考「權力是什麼」。
我們如何思考權力,就會如何治理教會。
如同作者文末的叩問:何謂真正合神心意的教會治理?
或問:何謂基督教理想的權力神學?


【PHOTO Story】掙扎  黃珊

我想,我們都跟照片中的人一樣,
面對的明明是無限的大海,
卻因內心的無助難以往前......


聖經╱靈修


【講座報導】彌賽亞狂熱:馬偕講座「古時的聲音,今日的話語:閱讀以賽亞書」  黃文瑜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於三月十三到十五日舉辦馬偕講座,
邀請德國萊比錫大學舊約神學與釋義教授舒勒(Prof. Andreas Schüle),
從歷史、文學、神學等角度,
針對現今疫情蔓延、帝國擴權、公義衰微的現象,
以新視野詮釋以賽亞書,
體會先知在異象與挫敗間,如何繼續宣講。

舒勒從「彌賽亞/上帝 僕人的意涵」、「帝國現實中對公義的追求」、「先知群體如何見證上帝話語」三個主題,
探討在看似失控的時代中,上帝對世界發出永遠立定的言語。


【拉比傳奇】聖殿所立之處:愛與犧牲的故事  周學信 著 ╱吳昱萱 譯 著 ╱吳昱萱 譯

神是愛。
因此,從神學上來看,愛之所以是愛,正是因為它是犧牲之愛。
愛本質上就是利他,人為愛給出自己、犧牲自己。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因為如果一個人的愛為真,他的愛裡必定沒有自私。
愛是倒空自我、放下自己。
過去偉大的聖徒教導我們,愛能使人擁抱捨己和犧牲的操練,並效法基督。
犧牲的愛通常伴隨受傷的經驗,這就是受難之愛的意義......


【凝視微光】以宣福音於貧者(下)  伍偉亨

近代史學的研究,認為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宣稱的富足下,發現了他們不願面對的貧窮者,對貧寒者之鐘愛也隨之萌芽。
然而一些信徒將宗教拯救等同於社會制度革新,忽略了信仰的本末。
正如文中的提問:「古典基督教信仰如何致用於當世?教會如何參與疏解現代的貧窮問題?」
教會需要有自身靈性辨識的能力,並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閱讀╱故事


【惡水築書橋】傷心事歸零  黃瑞怡

如果你願意聽,我來給你講個故事。我們或許能因此相知,不再做仇敵。
—丹尼爾.拿耶里

有天傷心事將不再真實,反因經過破碎和失落而變得更美好。
—提摩太.凱勒,《我為什麼相信》


【讀書趣】新書上架  金子煥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