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12月號:亡國感的進擊──國族認同與民族想像的更新

本期內容

【編者案頭】誰的「芒果乾」?  毛樂祈


【深淵相應】讀者、作者、編者對話錄  


封面故事


亡國感的進擊──國族認同與民族想像的更新  

隨著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香港的雨傘運動及近來的反送中抗爭運動,在對岸文攻武嚇的威脅之下,許多人擔心「今日香港」會是「明日台灣」,產生強烈的「亡國感」,擔心將會失去自己的國家。另一方面,面對社會上愈來愈強烈的「獨立意識」,有些人也擔心「中華民國」將要滅亡,強調要透過選舉來「捍衛中華民國」。
到底國族認同與信仰之間有什麼關係?基督徒支持「統」或「獨」,有什麼樣的界限?天國子民和地上國家公民的關係又是什麼?面臨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我們需要再一次反思這些關鍵問題。


在國族認同的危機中確立身分──找回根植於聖經敘事的台灣認同  莊信德

在亡國的焦慮感中,關鍵是回到身分認同的核心問題。莊信德牧師指出,不應只以純粹的經濟、政治角度來處理這個身分的危機,基督徒若回到聖經的啟示故事中,可以看到政治身分不明的焦慮,其實不只是危機,也是祝福,引導我們更貼近上帝對於其子民身分的心意。不是用血統、民族、政治等方式來界定身分,基督徒的身分因著福音而有「再構性」、「他者性」和「終末性」。


疏離、曖昧的認同,交還給誰?──香港基督徒的認同危機與反思  嚴建基

對今天仍在抗爭中的香港來說,身分認同是核心問題。在香港出生成長,近年來在台灣生活工作的嚴建基,從他親身的經歷,書寫香港人所面臨身分認同的糾結與矛盾,並從信仰角度提出反思。


民族想像的更新──從焦慮自保到跨界的使命  董家驊

面對充滿焦慮的政治、經濟情勢,董家驊牧師提醒,我們需要重新看到上帝子民與國家民族的區別。國家或民族固然可以給我們邊界,看到彼此的差異與獨特性,但是我們需要從上帝而來的「跨界使命」,不再被恐懼和焦慮所挾持、劃分敵我關係,才能夠真正帶來和平與人類的興盛。


時事/觀點


【Views我見我思】現代的「農民革命」  陳季讓


【搖滾以載道】悲喜一九六九  王凡


【群學龐思】紐約紐約  陳宗文


空間/影像


【閱讀神聖空間】長老會上海三兄弟堂會——清心堂、鴻德堂、閘北堂  王裕華、蔡清徽


【鏡頭之後】致真自由──《返校》觀後感  張家瑋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返校》,在票房與金馬獎的加持下,無疑是今年台灣電影的重要代表作。電影改編自同名電玩遊戲,遊戲以驚悚為主軸,在台灣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校園氛圍,與台灣民間宗教習俗的背景下,帶領玩家體驗青澀歲月的悲慘故事。


聖經/靈修


【靈程地圖】靈修神學的當代實踐進路  潘怡蓉


【故事的力量】變遷人生的一首歌  吳仲誠


【聖經青春物語】違反軍令的少帥  王礽福
看到我,表示有開放試讀哦線上試讀

抽籤的結果是,耶和華指出「犯了罪」的是約拿單。之前掃羅王才說,即使是他兒子約拿單犯了罪,也必得死!
到底約拿單犯了什麼滔天大罪?


【石頭記】驕傲在亡國以先  胡維華


閱讀/故事


【上帝的寶貝班】封面裡我的喜樂來自於混亂  明明


【尷尬少年遊】杞人(當)憂天?——淺談氣候變遷小說  黃瑞怡


【書會說故事】從一本中學生刊物談魯益師熱  吳鯤生


【讀書趣】新書上架  陳琬蓉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