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p

致真自由─《返校》觀後感

/張家瑋(校園團契同工)

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返校》,在票房與金馬獎的加持下,無疑是今年台灣電影的重要代表作。電影改編自同名電玩遊戲,遊戲以驚悚為主軸,在台灣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校園氛圍,與台灣民間宗教習俗的背景下,帶領玩家體驗青澀歲月的悲慘故事。遊戲於二○一七年上市後,獲得全球眾多玩家的好評,是台灣難得一見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遊戲,藉著解謎的過程,能夠認識歷史的暗黑驚悚。改編的電影,加深了角色的刻畫,讓觀影者體驗那無形卻令人窒息的凝結,以及在恐懼泥淖中,人心如何渴望呼吸,在縫隙中長出的些許自由。

返校之後?

一九六○年代,反共肅殺之氣盤踞,思想控制瀰漫台灣各階層,偏遠山區翠華中學的高三女生方芮欣,在颱風深夜的破舊教室中醒來,似乎忘了自己為何身處於此。方芮欣探索熟悉卻又詭異的夜晚校園途中,遇見了高二學弟魏仲廷,兩人試圖離開學校,卻發現唯一便橋已被滾滾血紅的河水沖毀,只好返校找尋其他出路。

然而,愈探索愈覺不對勁:與自己身形相仿的慘白鬼影相遇,教官化身魍魎如影隨形,被化為冤鬼的工友追趕等等,恐懼無所不在。他們也在校園不同的角落,發現了地下讀書會的同學與老師,卻都對他們發出淒厲質問。原來,這是一場被刻意忘記、害怕想起,卻永遠逃不了的惡夢,而鬼魅即是各種恐懼的化身,那來自國家機器的壓迫,對自由的扼殺,對愛情的失望,對自我罪行的悔恨,凝結成一個個彷彿索命,實為質問的臉孔。

故事的真相令人哀傷。方芮欣原是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三生,卻面對著父母緊張的關係:母親懷疑著父親有外遇;一天晚上,方芮欣親眼見到父親被母親告密,遭到軍方押解上車,心情因此起伏波盪。年輕英俊的輔導老師張明暉介入關心,卻日久生情,禁忌之戀埋下危機伏筆。另一方面,張明暉與另一位女老師殷翠涵暗中召聚了地下讀書會,閱讀當時代的眾多禁書,高二學生魏仲廷即是其中一員。

殷翠涵知道了張明暉與方芮欣的師生戀,同時學校查禁的氛圍也逐漸升高,遂勸告張明暉要審慎考慮師生戀的後果,這段對話卻不巧被方芮欣聽見。方芮欣於是從暗戀她的魏仲廷那裡得到讀書會的書單,向學校的白教官舉報,目的是希望分開兩位老師,讓自己的戀情得以持續。

沒想到情況超乎她想像嚴重,讀書會的同學被警總嚴刑拷打,幾乎喪命,張明暉被判處死刑。方芮欣萬念俱灰,自我了結,化作怨靈徘徊傷心校園內。

對自由的渴望

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人可以有別的選擇嗎?不懼壓力地在學校組織讀書會,就是一舉反抗。上帝擺放在人心中對自由與知識的渴望,雖被壓迫,卻總會在某些地方生根開展。思想控制與他們所讀泰戈爾的詩形成強烈對比:「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張明暉在被行刑前,也向魏仲廷留下話語:「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死亡也許一了百了,但活下去所傳遞的永恆價值,更需要堅持與勇氣。

心靈之樹

電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趕集似地搶先去看。電影散場後,看著嘻笑人群,空氣中充滿爆米花的甜香,卻有點虛無茫然。電影裡說著再熟悉不過的母語,卻展演出我從未經歷、也難以體會的恐懼氛圍與驚悚夢境;不出色的演技,莞爾的特效,令人出戲卻不忍苛責。現在的台灣,呼吸這自由空氣實在太奢侈與理所當然,無法想像,其實就在三、四十年前,電影情節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地在這塊土地真實上演。這些歷史,是生命必修,需要被記得與傳頌。

說是難以體會,卻又歷歷在目,香港反送中事件數月未止,衝突變本加厲,那一個個年輕身影,無懼地站上街頭;中國各宗教面對窮凶惡極的迫害,多少教會被迫關閉或改建,教堂內的十字架被置換上領袖頭像與精神標語,思想管制、高科技監控,面對「自由」這兩個筆畫不多的字,在電影裡,也在所有面對極權壓迫者的心中,是那遙遙遠望的標竿。

這些正在發生的箝制,在信仰中,是威脅,卻也不是。但以理在外邦異地服事異教國王,卻無法撼動他內心的堅持、即或不然的堅毅信心;保羅在獄中人身受限,雖然掙扎想要以死解脫,卻因著身負所託,仍活著陪伴教會,完成使命。對上帝的信心為根,各式仰望成為枝葉,衝破限制,直達天庭,這不被攔阻的心靈之樹,就是自由。

片尾曲,雷光夏如此唱著:
握在手中的自由如此輕盈,你把它留下獨自奔向樹林,
依稀仍聽見你說:請平凡而自由地生活吧!

這首歌何嘗不是伊甸園那初始的設計:溫柔而堅定,奔放而安穩,與造物主緊緊相連,因有了生命之源,永遠不渴。致,那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