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特報
2016上半年
Open講堂主題書

愛勝過恐懼

愛勝過恐懼
...more

向下的移動

向下的移動
...more

大使命與大抗命

大使命與大抗命
...more

靈性操練真諦

靈性操練真諦
...more

◆ 為生命的相遇,預備地方—2016年Open講堂

每一次的講堂,都是一種敞開(Open),開放與自己、作者、上帝相遇的機會。
期許能藉著更多的故事、並讀者的同步回應,把重壓在書本內的文字喚起,與生命真實相遇。
毛樂祈(《小老百姓神學》作者、Open講堂發起者)

「閱讀」在這個網路世代,遭受了嚴重的打擊。除了書本越來越難賣的生存問題之外,閱讀行為更發生了改變,甚至根本地影響大腦的構造。卡爾(Nicholas Carr)在《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這本書中提到,網路讓我們以多工、快速瀏覽的方式閱讀。我們不斷打游擊,吸收大量卻片段的資訊。大腦在這樣的情況下,神經元連結的方式慢慢改變:

「即使不在線上的時候,我們在線上的習慣也會迴盪在大腦的神經突觸裡。我們可以推斷腦裡負責掃視、略讀和多工處理的神經迴路會擴張、增強,而處理聚精會神深度閱讀、思考的迴路正被削弱或侵蝕掉。」(頁158)

也就是說,隨著網路佔據我們的生活,漸漸地我們失去了專注和深思的能力,甚至造成同理心、同情心的退化。與其說我們「變笨」,還不如說我們變「淺薄」了(The Shallows是原文的書名)。事實上,現代人看起來比過去更為「聰明」,接收到更多元的訊息,隨時能上網搜尋到資料;但問題是,我們對於每件事都像只有「懶人包」式的理解,我們以為懂了,卻只看到皮毛。不同於過去印刷時代強調序列、邏輯、分析、歸納,這個年代更標榜視覺的震撼、大量多元的資訊、跳tone的思考模式。在Google、Facebook、第四台頻道的轟炸下,閱讀的時間不斷被壓縮,人們沒有時間好好把一本書翻開,從頭到尾讀完、理解、內化。

這個現象也影響我們對基督信仰的認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基督信仰該如何傳遞?我們也是懶人包式的理解信仰真理,成為有活力、卻少了深度的基督徒和教會?我們或許無法改變電視名嘴當道、臉書的資訊偏食斷裂、某些教會跟著世界走……的現狀,但我們相信仍有許多上帝的子民願意深度思考,深入反省生命與信仰。在真假難辨的世界中,我們仍盡量靠近那真實:真實的信仰、真實的話語、真實的關係、真實的存有、真實的生命……

Open講堂就是如此為讀者而生。校園書房出版社一直以來,期許我們能成為華人基督徒的望遠鏡,透過書帶領大家進入學術上、國際上的神學世界,擴大我們的眼界和格局。回想Open講堂籌辦的緣起,出自於一個簡單的提問:讀者書買了,但是真的讀懂、讀通嗎?消費了,但真的消化了嗎? 賣書賺錢儘管重要卻是其次,更重要地是成為作者和讀者的橋樑。出版社真正該關心的是,讀者碰到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穫,書本的理念是否能夠引起共鳴、反思,是否能為基督徒、教會帶來影響?

不知不覺Open講堂已經走入第四個年頭。其實在這講堂的存續之間,我們一直掙扎著。幾乎每半年一次,我們都會問,還要辦下去嗎?編輯和企劃同工平時編輯、行銷書籍,已經夠忙碌了,還要挪出時間來做一個吃力的「免費」講堂?尤其是主持的編輯還要費心去找主講者,安排對談的內容、排練,壓力相當大;更不用提等待與會讀者的那種心情:有時候來了滿堂的聽眾,有時候小貓兩三隻。一位牧師跟我說,這麼好的講堂,可惜人來得太少。但同工們還是盡量不去計較人數,把講堂當作一個服事、一個使命,期許在這個強調快速、變化的商業時代,能夠把一本書的精髓把書的內容消化、整理後,領大家進入書的世界。每本書都是一個個作者生命的結晶,代表了不同領域的廣大宇宙,Open就像一個導遊,要帶領讀者進到這未知的地方,更深的去挖掘、探索、體會,以更大的框架來認識信仰、認識生命、認識自我。

經過了反思,我們今年會有一些轉型,除了略收一些工本費,並贈書給讀者之外,今年我們試著走得更深入一個作者或議題。希望大家透過自己繳的些許費用,能對講堂的學習更加預備心,學習也更有果效;同時我們用這個上課費贈書,也算是強迫大家閱讀。今年一起從20世紀重要的靈修大師開始,重新調整我們的靈性生命。每一次的講堂,都是一種敞開(Open),開放與自己、作者、上帝相遇的機會,期許能藉著更多的故事、並讀者的同步回應,把重壓在書本內的文字生命喚起,
與生命真實相遇。邀請你,與我們一起接受這份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