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嚐鮮

 

新書簡介

心意更新的教會

《心意更新的教會》

作者:斯托得
譯者:譚達峰
書系:教會力量大
頁數:256頁
定價:290元
75折優惠價:218加入購物車

縱橫內外的教會──《心意更新的教會》導讀/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提到建造教會,大部分的人很重視看得見的外在是否體面,然而,有些牧者和領袖,則把眼光投注在那看不見的結構和骨架上頭。二十世紀福音派領袖,令人懷念的有機知識份子──斯托得牧師,就是屬於後者的代表。書饗小組特別收錄鄧紹光教授為《心意更新的教會》寫的導讀,完整介紹斯托得牧師建造教會的「土木工程學」,透過敬拜、傳福音、事奉、團契、講道、施予、作光作鹽這七項主要材料,我們也學習如何建造一個更合神心意的教會。
構成教會的七個標記

《心意更新的教會》是基督教會所敬愛的牧師斯托得晚年著作之一,亦是其離世歸主之後才翻譯出版的。斯托得牧師一向的寫作都是明快、準確,不尚多言卻言之有物。本書也不例外。斯托得牧師一生牧養教會,他的許多著作都跟教會相關,或是涉及教會所信的,或是教會的職事如講道,或是牧養教會的傳道人其自身的生命與召喚。斯托得牧師蒙上帝呼召作教會牧者,自然他念兹在兹的,終是歸於上帝的教會。

雖然本書的序言題為「新興教會」,但是筆者並不以為斯托得牧師在追逐嶄新的實踐模式,這可以從他對《新興眾教會》(Emerging Churches)所列舉的三種「核心實踐方式」所作的評價,看得出來。他寫道:「這三項『核心實踐方式』並不新穎,因為跟隨耶穌、抗拒聖俗二分、發展群體,應當是每個教會的特色。」(序言,頁5)問題只是:「實際情況往往與理想相差甚遠」、「許多教會實際上是在遏阻這幾個實踐要素(序言,頁5)。

斯托得牧師真正關心的是:「一間真正的教會、有活力的教會,始終帶有幾個重要的標記」、「所具備的某些特徵」(序言,頁6)。因此,這本書並不捲入傳統教會與新興教會誰是誰非的判斷之中,而只在於探討合乎聖經的教會標記、特徵。這些標記、特徵包括:敬拜、傳福音、事奉、團契、講道、施予、影響力。這七個標記、特徵構成了本書從第二章到第八章的內容。這七個標記、特徵,在斯托得牧師逐一疏解下,讓我們看見它們同時構成教會的職事,也同時構成教會之所以為教會的生命。這樣一來,這七個標記、特徵就不只是外顯的,而更是構成的

構成教會的雙重身分

在這裡我們要指出,教會的職事與教會的生命,是互為表裡的,而這一切都可溯源至三一上帝在其恩慈的拯救活動中,持續創立和構成教會的舉動中。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閱讀本書第一章〈基本要素:神給教會的異象〉。斯托得牧師引用使徒行傳二章42至47節來分析聖靈充滿的教會,具有四個特徵/活動:學習使徒的教導、彼此團契、敬拜,以及傳福音。對於這四點,或許可以這樣分析。首先,我們借用斯托得自己的用語:「從世界被召出來歸向神」、「受差遣回到世界中去見證和服事」(第一章,頁9),而有「聚集與分散」(第二章,頁56)。由聚集而有學習、關懷、敬拜,由分散而有傳福音。然而,沒有上帝的呼召就沒有聚集,沒有上帝的差遣就沒有分散。三一上帝在基督裡藉著聖靈呼召及差遣教會,從而持續地創立和構成教會。

事實上,在這本書之中,斯托得牧師對教會的講論,正是同時包含了兩組向度。第一組是縱向與橫向,第二組是聚集與散開。縱向先於橫向,聚集先於散開。我們應該怎樣了解這兩組之間的關係?三一上帝對教會的創生及構成,是一種垂直關係,這種縱向關係使得聚集成為可能。當教會聚集,她首要的責任與義務是敬拜上帝,這是一種回應上帝呼召的舉動。由此,教會就生出橫向的關係、活動或職事,包括內向的與外向的。再進一步,教會聚集時的縱向活動,包括敬拜上帝與學習使徒的教導,也是規範、軌約其他一切內向的與外向的橫向活動。斯托得牧師在本書第一章要講的,正是這樣一幅圖晝。於是乎我們也明白,為何第二章討論的是敬拜,而第三章是傳福音。教會的敬拜與傳福音,分別代表縱向與橫向的兩種向度。沒有敬拜,就沒有傳福音。

斯托得牧師在第三章〈傳福音:透過地方教會完成宣教使命〉,再次指出了教會的「雙重身份」:「教會是一群蒙召的人所組成,他們從世界中被召出來敬拜神,又受差遣到世界中去作見證和服事人」(第三章,頁50)。他換另一個方式說:「教會受神的召喚,既是『神聖的』(與世界分別),同時也是『在世的』(worldly,不是被世界的價值和標準同化,而是拒斥單顧來世的觀念,投入今世的生活之中)。」(第三章,頁51)在這裡,斯托得牧師把第二章和第三章連結起來,並且進一步闡釋了教會與世界分別出來,是先於其投入今世的生活之中。教會的崇拜與學習,具有規範和軌約其傳福音的作用,包括按照教會的雙重身份來組織其自己。於是教會不單聚集,並且散開進到世界宣教,而且教會無論是聚是散,她都要表達及活出其信仰,這就涉及教會的講道(第六章)及共同生活(第四、五章)。

綜橫兼具、內外兼顧的教會

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視為透視教會共同生活的不同角度,同樣都具有縱向和橫向的向度,只是第四章較為重視共同學習使徒傳遞下來的信仰,而第五章則較為側重弟兄姊妹彼此的服事與領受。另一方面,第四章強調各人恩賜不同,故應各按恩賜而互相事奉,由此而有教導的事奉與關懷的事奉,這兩者分別對應第一章所講「學習的教會」與「關懷的教會」,進而在第五章的「共同的傳承」、共同的服事」與「共同的責任」中得到延伸。這兩章展示了弟兄姊妹聚集時的生活,使信仰成為可見的,正是承接第三章最後一節的「活出自己:教會的生活」而來的。

然後來到第六章〈講道〉及第七章〈施予〉。這兩章都不只是對內的也同時是對外的。教會所學習的要宣講出來,既向弟兄姊妹也向時代世界。教會活出其所承傳的信仰:互相分享,也當延伸至其他群體,包括其他地方教會和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只有這樣子踐行,教會才能成為教會,而實現斯托得牧師所講的雙重身份。我們可以在講道的五個悖論中窺見這種雙重性:合乎聖經與合乎時代、權威與權宜、先知特質與教牧特質。前四組悖論的頭一項,要求的是忠於上帝的話語,而第二項則要求教會的宣講對應時代處境和心靈質素各異的人群。教會既分享她自己所相信的,也分享她所擁有的,事實上,教會所信的和所有的,無不是領受的,無不是源於三一上帝的。如果三一上帝透過教會宣講上帝的話語而使教會活著、成長、興旺(第六章,頁107),那麼這個不一樣的群體就當活出上帝話語那種施予的特性。三一上帝向教會施予其自己而創生和構成了教會,而教會則同樣需要施予自己而使自己成其所是。

第八章〈影響力:作鹽作光〉,斯托得牧師仍然忠於其所宣講的教會雙重身份,來為教會在社會和文化中的角色定位。他重覆強調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這兩個群體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前者又必須滲透後者,而可以影響和改變後者。然而,改變社會的方法:祈禱、傳福音、榜樣、論證、行動和受苦,這六種武器都應配合基督徒的生命特質──要有更大的義(一顆新的心)、要有更廣闊的愛(愛仇敵)、要有更高貴的雄心(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來使用。這些使得教會拒絕遵從社會及文化樣式的生命特質,是根源於教會聚集時對上帝的敬拜、學習使徒傳遞下來的信仰、宣講上帝的話語,而塑造、更新得來的。這樣,教會向社會、向文化作見證,就只在於其與上帝那獨特的縱向關係。

成為見證三一上帝的教會

來到這裡,難怪斯托得牧師會在結語的地方,以保羅對提摩太的挑戰,來呼籲今天的教牧傳道和弟兄姊妹,作為屬於上帝的人,要在三方面跟這個世界不一樣:追求良善的品格、為上帝啟示的真理爭戰、活在與上帝相交的位格關係中。這三重呼籲的背後,是叫教會恆常把其生命和生活歸回三一上帝之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屬於上帝;也只有生命屬於上帝,而為聖潔的,才能跟這個世界不一樣,並在其中作出不一樣的見證。

斯托得牧師的這本書淺顯易明,本文作為導讀,不免添加筆者個人的框架以作詮釋。盼望這番導讀,不致遮掩或扭曲斯托得牧師想要勾畫出的教會特徵、標記。斯托得牧師一再回到聖經——上帝的話語,來檢視教會之生命活力,並且一再強調敬拜、學習使徒的教導,以及宣講,無疑表示上帝的話語是使得教會得以存活,那首要不可或缺的條件。斯托得牧師以教會的雙重身份作為主軸來演繹其生命與生活,其實是根源於三一上帝那內契的生命與經世的生命,並且特別對應耶穌基督其分別與父上帝、與世界建立關係的生命。因此,斯托得牧師稱基督教為道成肉身的基督教(第三章,頁50)。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教會不過是耶穌基督的門徒群體,再無別的。深願我們的教會,都被斯托得牧師提醒,而能活出那縱向的與三一上帝須臾不離的生命,向世界見證那不一樣的三一上帝國度。

(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一月新書《心意更新的教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