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做出版業很失敗?《耶穌的成功學》讀後反思

/筆者先生

前陣子,校園書房出版社發出徵人公告消息,意外地獲得不少關注,關注焦點並不在於職缺本身,而是基督教出版社的低薪問題。許多人嘲諷這樣的薪資「缺乏信心」,是「有負擔」的人才會做。如果薪水可以簡單定義一份工作是否有價值,那出版業可說是毫無價值,是失敗中的失敗!

當初筆者本人準備投身出版業時,我的動機並不是基於「奉獻精神」或「使命感」,而是因為曾被書籍感動,產生了想「成為文字工作者」的念頭。如今,我在台北租房過活,現實的壓力幾乎欲熄滅了熱情。我時常自問:繼續待在出版業裡,真的值得嗎?

也許接下來的內容會讓讀者感到有點阿Q式精神勝利法,但我仍想以出版產業的現實慘況來回應這些指教。

回想過去,長輩們總會為此警告我「不要進入夕陽產業」,但我始終堅信,文字傳遞思想,書籍承載智慧,這樣的價值遠遠超越金錢。我從不願以薪資多寡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在過去,出版社肩負著傳播知識與思想的責任,一本本書籍如同寶藏,流傳後世。教會今天仍能閱讀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神學家所寫下的文字,甚至聖經本身,都是仰賴書籍文字作為真理傳承的重要載體。但在數位化與閱讀人口驟減的大環境中,出版社該做什麼,才能繼續造就這世代的讀者?

每本書定價兩、三百元,還要費盡心思打折扣、撰寫文案、參展擺書攤,努力拼首刷售罄,來緩解庫存成本,更要努力達到「二刷才開始回本」的目標,調高定價還會造成銷量減少。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版社顯然沒有多少經濟餘裕面對外界對薪資的批評。有些讀者鞭策書店做策展,卻把實體書店當成展場,看完就回家購買電子書;又有人覺得應該以電子書為主力銷售,從99元開始賣起,建立口碑行銷後逐步調漲定價;有些讀者希望書價降低,卻又批評出版社薪資過低,我說啊,誰不懂「只給得起香蕉,就只請得起猴子」的道理呢?

出版社在為每一本書投注心力時,我們所做的不只是簡單的印刷和販售書籍,創造經濟產值,我們深信,閱讀不僅僅是休閒娛樂和獲取知識,書本背後承載的思想與啟發,遠遠超過其物質性的價值。這便是我所理解的出版業真正的「產值」。

在新書《耶穌的成功學》中,作者鄭奧馬(Omar Djoeandy)挑戰了當代資本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指出當今社會常以物質與成就來衡量成功。這種觀念引發了無止盡的欲望,最終讓人陷入泥淖。作者從福音書耶穌的教導中翻轉了這樣的成功價值觀:倚靠上帝就是成功。

筆者原以為又是一本聖俗二分的書:屬世的一切都是虛無且必朽壞,唯有追求永恆的上帝,才是真正的成功。然而在本書第八章中,作者提及三種實踐方法,使我發現了除了聖俗二分外,我們該如何重新反思我們對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1. 留意並關懷正在受苦難的人(原文是留意並關懷弱勢群體)
在教會中,我們往往忽視身邊的失能者,當我們留意教會中的軟弱肢體時,我們反而能從中學習,發現自己的不足。如同《坐輪椅的上帝》(12月即將出版)中提及,失能者常常會為信仰群體帶來美好的團契生活。

2. 對重新定義成功的人予以肯定
敬重那些遵從上帝對成功之定義的人,是另一種重新定義成功的方法。這將強化他們和我們的信念。蘇明思在《欲望的門訓》提到,教會應將「欲望」,導向正確的方向,挑戰了欲望的負面觀感,也重新看待成功的定義。

3. 練習謙卑
當我們照著上述兩步驟實踐時,不難發現原來失敗與成功的界線多麼脆弱。作者提及「自己並不比公廁清潔工還尊貴」,甚至願意為下一個公廁使用者清理公廁。如果耶穌放下自己尊貴的身分,願意為門徒洗腳,我們何嘗也不試著放下對「成功」的執著,為世人做些沒有人願意做的事呢?

當筆者在基督教出版業中工作,面對低薪與外界對成功的譏諷,我不會將成功的定義單單放在薪資條上的數字,儘管這確實是一個應該關注的問題。我也不是一股腦地帶著「奉獻精神」投入出版業,而是基於對出版業的信念與熱情,希望我們所做的每一本書,都能夠造就教會。

如果你也曾被一本書改變你的生命,請記得這背後有許多文字工作者辛勤筆耕,為了一本書付上了許多代價,奉獻了他們的所有。

新書簡介
耶穌的成功學:擺脫有害的成功思維,迎回神國度的富足人生

《耶穌的成功學》

作者:鄭奧馬(Omar Djoeandy)
譯者:申美倫
書系:Work
頁數:480頁
定價:650元
單本77折特價:499
線上試讀
優惠期限
2024年12月31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