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拼湊生命的碎片,還原你我的生命意涵

/莊信德(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

追思禮拜中的「故人略歷」,往往是我們最後一次整理過世者生命主題的神聖時刻。可惜的是,我們總在完形心理的驅使下,企圖為當事者留下最美麗的記憶與最正面的評價。只是這些記憶與評價,未必能夠還原得出與會者對過世者的真實認識,也未必足以勾勒出過世者的真實容貌。究竟如何還原我們對過世者的認識,進而給予他身影最終的致敬呢?除非我們拉開一段適當的距離,同時又提供足夠的線索,還要再加上一段夠長的旅程。

當代英國著名的神學家麥葛福正是如此用心地為了走入魯益師的真實世界,預備這一本色彩飽滿、栩栩如生的故人略歷。翻閱它,像極了跟在露西身旁,一同走進神奇的衣櫥、遇見人羊,如同聽見嶄新的納尼亞國度般,令人無法停下腳步。

拼湊生命的碎片

為了足夠尊重魯益師的全貌,作者麥葛福不只是做足了傳主生命史考察的功課,還要藉著適度的思想史詮釋,讓每一個不同來源的資訊,得以還原出魯益師的原貌。這,正是一部「雙重還原」的傳記,一方面還原出作者對魯益師的認識,另一方面又要還原出魯益師對基督教的認識。

麥葛福仔細從魯益師的家鄉故事說起,沿著時間的脈絡一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牛津、劍橋的移動,乃至從單身、結婚到喪偶。這從時間長河裡拾取的諸多零星拼圖片,以生命史的語法為我們勾勒出魯益師的容貌,也是傳記作品最富有挑戰性之處。在麥葛福細心考察中,魯益師彷彿穿越時空的長廊,轉身走入當代讀者的世界;然而,全書的精采之處,並不僅止於考據精準的傳主大事紀年,更在於作者將魯益師靈魂的溫度襯托在個人的生命史當中。

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一九一六年十月三十歲在擔任德國隨軍牧師的過程中,因為在一場法國戰役中失去部隊中的好友巴坦斯提恩(Bartenstein),造成心理崩潰而住進療養院。隔年,一九一七年十一月魯益師則是在十九歲生日當天,抵達行前避之唯恐不及的法國西北阿拉斯(Arras)附近的塹壕,兩個二十世紀重量級的護教學者,都親身參與了戰爭的殘忍與荒謬。

對田立克來說,要撫平戰爭所帶來的巨大震撼,只能遁入療養院中的藝術與建築的世界;對魯益師而言,要消化戰爭所造成的衝擊與混亂,則是需要文學與創作的慰藉。無論如何,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為基督教所建構的西方世界觀帶來極大的破壞,也因此強力地要求著相信祂的子民需要做出一切合理的解釋。戰爭之後讓田立克的神學與心理學之間有深入的對話,魯益師則是讓文學與神學有了全新的火花。神學家與平凡人都活在歷史中,但神學家的任務則是學習覺察生命的碎片,並致力拼湊出背後可能的信仰意涵。

魯益師沒有錯過歷史為他提供的戰爭場景,麥葛福詳細地呈現面對戰爭時魯益師的就學焦慮與服役策略,數學計算能力低落的魯益師,不論再怎麼努力,終究無法逃避壕溝戰成為一名在後方計算彈道的炮兵軍官,這種面對戰爭與死亡陰影的小人物心態的糾結,被真實且巨大地呈現在我們眾人的眼前。不僅如此,魯益師與Joy的愛情故事,也再一次被攤在陽光下檢視。

麥葛福致力拉開他與魯益師之間的心靈距離,專注沉澱魯益師的心理狀態,這不僅考驗著讀者對魯益師的尊重是否夠深刻,也考驗著麥葛福的詮釋是否合情合理。本書精采之處,正是出自於麥葛福真誠且細膩的還原,在不陷入英雄情節的美化試探下,正面地想像魯益師可能的內心世界,也是麥葛福為我們所留下魯益師那鏗鏘有力,且貼近原貌的「故人略歷」。

還原福音的信仰詮釋

在人生的上半場,逐步邁向護教家的道路上,魯益師自嘲自己踏入基督教的那個夜晚,成了一個「最不情願的歸信者」,卻在緊接著的書寫與廣播節目中,漸漸展現出他護教的堅持與熱情。

麥葛福分析這個歸信的關鍵元素,認為一方面是出自於魯益師從許多基督徒文學家的作品中,窺見信仰對文學家與文本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在摯友托爾金的引導中,讓魯益師明白「理性」的信仰,未必就是想像力和情感的荒漠。只要正確理解基督信仰,必然能夠整合理性、憧憬與想像力之間看似矛盾的真實共在,麥葛福對這兩者的還原,讓魯益師的信仰輪廓顯得更為清晰。

首先,魯益師在基督信仰上的轉向,近距離來看是出自於他對文學文本的細膩關照,但深度咀嚼,我們會發現實則源自於魯益師生命特質中對「真實」的尊重。不論是他在學術研究上,致力於第一手資料的原典式閱讀,還是他對苦難本質的深度探尋,戮力深究感受現象背後的理性分析,都可以看見「求真」在魯益師生命中的寶貴特質。

然而,對信仰真實的探尋從《痛苦的奧祕》到《卿卿如晤》乃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除卻Joy過世的深層衝擊之外,轉捩點應當算是在面對維根斯坦專家安思康(E. Anscombe)的挑戰中受到衝擊之後,魯益師主動退出了理性論辯作為護教的路徑,轉而發展「敘事與想像」的文學創作路徑。

我不認為神學家巴特指出基督教不需要護教,一如獅子不需要士兵保護的語法,是在否定理性護教的價值,只是出自於他高度看重上帝啟示的絕對性。而魯益師退出用理性思辨為基督信仰辯護的轉變,以更為積極的角度來看,則是他找到安頓生命經驗與理性思辨的新語法,那就是「敘事與想像」。

當魯益師引導讀者進入納尼亞的想像世界時,他從中找到安頓生命史與思想史的路徑。沿著彼得、愛德蒙、蘇珊和露西的足跡,魯益師邀請我們以一種「投入式」的位格關係,去認識基督信仰的救贖本質。有別於他早年用理性論辯的形式去呈現基督信仰的合理性,麥葛福致力還原出魯益師所建構的納尼亞世界,乃是以一種「文學敘事/想像力」的形式呈現真實,而非虛擬胡謅的「想像」。

儘管四個年輕人是文學世界的人物,卻在傳遞的內容層次上,轉譯出他早年以理性論述的語法呈現的基督教。從理性論述到文學論述,魯益師的轉變並非從理性到感性,而是從距離到投入,這個還原過程階段正是福音本質的展現。

福音,固然是我們所相信的內容,也是我們所談論的主題,但除非有一天,我們活在福音的世界中,成了福音的一部分。不然,拼圖碎片始終都是散置四處的,福音也只能是佈道會的信息。

透過麥葛福的詮釋,我們得以沿著魯益師的腳蹤,穿越愛爾蘭的自然景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與震撼,聽著他在牛津「淡墨社」的高談闊論,也見證他在廣播節目中鏗鏘有力的護教論述,及至挫折、愛情與死亡的腳步進逼,福音得以揉合他的思想歷史與生命歷程,成就富有位格意涵的信仰詮釋。誠摯地邀請你搭上這班由麥葛福駕駛,開往魯益師心靈原鄉的巴士⋯⋯。

新書簡介
魯益師與他的產地:護教大師內在與背後的世界

《魯益師與他的產地:護教大師內在與背後的世界》

作者:魯益師
譯者:吳震環
書系:Move人物
頁數:544頁
定價:600元 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