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借助別人的悲喜,整合自己的生命

/林凱沁 (《記憶的鏡子》作者)

我是出身平凡且貧窮的農村子弟,由於父母不和、家庭失序,為了尋找人生的意義,從小就鑽進心理學及哲學的思維中,我渴望知道神、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我又是怎樣的人,要如何才能了願做人?最後,我在神學中找到答案,開始開拓自己的生涯。成長背景也影響了我,日後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觀念和實作的風格。

秉持基督徒的信仰,我向來敬重所有人事物存在的終極意義,但是在實務的心理輔導中,我則運用心理學來說明人生不同歷程的原則與理想,但也惟恐在過程中稍不留意,就會拘泥於理論而脫離了實際的人生經驗。因此,身為神職人員的我,帶著「道成肉身」的精神和對神創造之物的敬畏之情,從事心理輔導工作,我期許自己能確實投入人群,與之面對面,成為「即事說理」的輔導。

這樣的體悟讓我的輔導工作不純以學理為主,而是以「扣其兩端」的方式,先明白對方的獨特立場與心思之後,再加以討論、尋找適合其需要的理論為處理原則,幫助對方面對生命中「過不去」的事件或情緒,同時以「如果你的見聞和記憶事件是真的」為前提,再以當下的心智能力對過往的一切進行再理解、再體驗。換句話說,一個人若能用新的視野和思考方式再理解回憶中的事件,昔日的情緒便會有所轉化。

《記憶的鏡子》這本書,以我一向的輔導信念和上課情景為題材,用小說結構鋪陳劇情,對記憶進行再思、再理解和再體驗,我期待自己對情緒的處理不會太冷血,對事理的解說不致太濫情。所以,每章課程裡的對話內容,都是在為每個人的問題進行解析;此外,第三章的「謹芬物語」、第四章的「程綿物語」和第六章的「明泉物語」則是該章課程的引言故事。每章末尾第一人稱下課後的車上獨白,則是帶著生命課題中的弦外之音。整本書裡,藉由人物間的互動與對話,將所有的理論和寫作目的,都在劇中人物的血淚與歡笑中揭示。書中人物都是小說角色,張冠李戴虛實並存,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你找不到一個完全的程綿,但是卻能在書中的她身上,看到片段的自己。重點不在於人物或劇情,而在於心境的描繪,所以筆者在此聲明,若有過於相似的情節,純屬巧合。

另外,第一人稱主角在每章末尾所陳述的心情,分享了我個人生命中的真實所見,全書也呈現我個人「即事言情」的輔導風格。時常在課程中穿插甘草人物的無厘頭對話,期盼能沖淡課程中「即事說理」的生冷,以增添些許苦中作樂的幽默感。把成長教室小說化,一來可以讓許多讀者參與書中的團體,站在任何一個角色的立場去面質自己的人生,借助別人的悲喜打點自己的情緒,就不會那麼複雜和難堪;二來,藉由陪伴小說人物經歷了自我整合的快樂,便可鼓勵讀者鼓起勇氣,接觸自己生命的黑盒子。

(摘自〈結語〉)
新書簡介
記憶的鏡子

《記憶的鏡子》

作者:林凱沁
書系:Name書系
頁數:192頁
定價:250元
單本79折特價:198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優惠期限
2020年10月31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