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p
閱讀食堂

《翱翔的禱告》導讀——以言語和生活回應上帝

/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畢德生(1932∼2018)順服地走完了他在地上的天路客旅程。這位被譽為「牧師中的牧師」,他對聖經書卷那藝術性的解釋與深思性的演繹,以及對靈性生命與關顧的反省,一直廣為牧者及信徒所識。畢德生牧養他自己一手創立的教會二十九年之後,轉到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任教靈修神學,並專心寫作,作品超過三十本,類別包括了教牧神學、祈禱,以及靈修神學。其中他翻譯的聖經《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 The Bible inContemporary Language, 2002)最受歡迎,《天路客的行囊》(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in an instant Society , 1980)已經成為經典,也有他的自傳《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 A Memoir , 2011)。

畢德生一生重視祈禱。他在二○一八年八月三十日距離他逝世不到兩個月前接受訪問,不少地方就談及禱告。在他自傳的〈前言〉之中,有這樣的字句:「我重視聖經、重視耶穌、重視教會、也重視禱告,但牧師並沒贏得我的重視。」畢德生的著作之中就有六本教導信徒三百六十五日就著聖經不同書卷所作的祈禱與反省。此外,在他一套五冊的靈修神學系列中的第四冊《天國的語言》(Tell it Slant: A Conversation on the Language of Jesus in His Stories and Prayers),整個第二部分就是講耶穌的禱告。

除此之外,畢德生對詩篇可說情有獨鍾,尤其喜愛,他寫過至少五本有關著作,分別涉及不同範疇。早在一九七九年已經出版《詩情禱語:與詩篇一起禱告》(Praying with the Psalms: A Journey of Daily Prayer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Words of David )、一九八○年有《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in an instant Society)、一九八五年的《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Where Your Treasure Is: Psalms that Summon You from Self to Community)、一九八七年的《詩篇:心之禱告:十二堂個人或小組研習》(Psalms: Prayer of the Heart: 12 Studies for Individuals or Group ),以及一九八九年的《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Answering God: The Psalms as Tools for Prayer )。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本、第三本和第五本。第二本可以說是詩篇的人生指南,第五本則神學地討論詩篇禱告,此書與《天國的語言》同讀可以窺見畢德生的禱告神學。至於第三本《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 個練習》,則極為特別,可以視作為社會、國家的改變而以詩篇來禱告的寫作。

一九九二年畢德生慎重表示:「我很早就清楚得知,作為牧師可以為人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帶領他們崇拜和教導他們禱告。我很早知道詩篇是禱告的道路。詩篇是禱告的學校。安波羅修(Ambrose)稱之為『禱告的健身房』。我教人詩篇,教他們如何使用詩篇作為禱告的工具和禱告的學校。」詩篇既是詩歌也是禱告。詩歌是濃縮的語言,探入人心深處。禱告是向上帝的說話─上帝向我們說話,我們用禱告來回答。人都喜愛討論上帝,畢德生就此而言:「詩篇拒絕這樣的討論。它們並不教導我們關於上帝的知識,而是操練我們回應祂。我們並不學會詩篇,直到我們以詩篇來禱告。」在這裡畢德生承繼基督教的傳統:透過詩篇來禱告,而這就是隱修士每日的踐行。他再一次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禱告是回答上帝在創造和拯救中對我們的說話,第二,詩篇是禱告,我們要以詩篇來禱告。這種回答式的禱告預設了聆聽。畢德生就此而言:「聆聽是禱告的一部分,但多已被忽略了。〔......〕巴特(Karl Barth)正正堅持:你禱告時並不向上帝懇求什麼東西。你禱告要能聆聽,然後你聆聽,就聽到了上帝說話,並帶你進入不曾想過的道路。」

此外,畢德生也說過:「禱告作為工具,並不是為了做些什麼或得到什麼,而是為其所是與所成」(prayers are not tools for doing or getting, but for being and becoming)。他針對我們科技主導的時代,只觸及人類的外圍狀況,而任由其內在領域荒涼不堪,這是因為缺乏適當的工具或技術,使人不能成其所是,而「禱告是主要的技術。禱告是上帝在我們的身體和靈魂中執行祂旨意的工具。禱告也是我們用來參與祂這個工作的工具。」於是,「禱告是人存在的基本。」於是,人在聆聽中禱告,回答上帝,然後人成其所是,而為一個禱告人(homo pecator),他以禱告為工具來成為自己。

當人以詩篇來禱告,他就被詩篇所教導、規範,而被改變、轉化,塑造而成合乎上帝心意的人,個人如是,群體也如是,難怪畢德生在本書前言之中這樣寫道:「我選了十一篇塑造以色列,也能形塑目前國家政治光景的詩篇。」畢德生勸讀者應以鄭重的態度看待這些詩篇,因為禱告能夠形塑一個國家的命運。(頁14)

這本書原來以Earth and Altar 的書名在一九八五年出版,後來則改名Where Your Treasure Is: Psalms that Summon You from Self to Community 印行。二○○○年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為《重拾無私的禱告祭壇》,現在重譯改名為《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 個練習》,由校園出版。英文原著副標題揭示了本書是關乎詩篇的,並且是關乎那種幫助我們從自我提升到群體的詩篇。可惜的是,卻忽略了「禱告」的字眼。事實上,這本著作正是透過詩篇來為國家禱告,要讓美國脫離自我(unself)的境況。任何群體、家庭、社區、社會、國族,都可以變得十分自我,都需要透過詩篇來禱告,脫離自我,這無疑是針對路德(Luther)對罪性的看法:「cor curvum in se」(the heart turned upon,心之歸向自己)。由罪性而有種種罪行或罪之表現,如本書提及之自我創造、自我中心、自我管治、自我幫助、自我主張、自艾自憐、自義、自私自利、自我滿足、利己之愛。要擺脫自我之專注,並不是靠自我之意志,這只會愈陷愈深,惟一的方法是專注他者,具體來說,是透過詩篇來專注他者的上帝,如此,副題的「from Self to Community」的群體首先指的應該是人跟上帝的團契相交,而後才有人跟其他人及大地的橫向群體關係。

畢德生此書的第一章必須先讀。他指出禱告是政治行動,根本沒有私人禱告這回事,「這些禱告,也就是詩篇,是非常個人化的禱告,但同時也是非常政治性的」(頁24),不只如此,也是非常宗教性的:「政治變得宗教性、宗教變得政治性」(頁25)畢德生認為詩篇第一篇與第二篇是所有詩篇的開場白:前者「描述一個人喜愛思想神的律法」、後者「描述上帝透過政府,處理密謀對抗祂律法的人」(頁26),因此信仰與政治、個人與公眾是無法切割的。這指向了禱告既為個人也為大眾,內容既從天上伸展到地上,再從地上回到天上(頁29),背後的神學理據是:「所有的事物都彼此交織」。就此而言,也只有在詩篇中禱告,我們因為專注上帝及其作為時,才可以看見這種情況。

在這十篇(除了Exercise 1)講解詩篇並以之為祈禱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是同一個作用:回到上帝那裡去重新確定、校正人的行動。於是,所有的詩篇祈禱都不是一種要求上帝按照我們心意而行動,反之乃是重新觀看、傾聽詩篇的上帝的作為。祈禱,在這裡是首先聚焦於上帝而不是我們,以致顛覆我們、否定我們。只有上帝才是創造者、中心、管治者、幫助者、確定者、恩典施予者、智慧的源頭、公義審判者、一切關係的連結者,以及愛者。只有在詩篇祈禱中進入這種認識,我們才能有相應的回應行動,而恰當地活在人群和大地之中。這是一種回應上帝的生活,對於畢德生來說,這同樣是禱告,因為禱告就是回答上帝,而回答上帝可以出於言語,也可以出於生活,兩者都在於上帝首先向我們說話─在創造與拯救之中向我們說話、在詩篇之中向我們說話,然後我們聆聽、我們被改變,然後我們回答─在言語之中,也在生活之中。

新書簡介
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

《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

作者:畢德生
譯者:秦蘊璞
書系:讀經生活化
頁數:224頁
定價:30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