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中最為敬虔尋求的人,往往也是最常在困惑中掙扎的人;無論是身處困難中,如同約伯一般與上帝激烈爭辯的人,還是像亞伯拉罕與摩西那樣,總是勇於質問神、求告神的人,都蒙了恩典,在和我們一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與神建立真實的關係。
楊腓力的記者身分使他與眾多暢銷作家有所不同,他總是敢於提出最尖銳的問題,並出發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椎心刺骨的真實事件中,發現神恩典的證據。
今年十月,楊腓力再度與台灣讀者見面!
他將以羅馬書作為主題式查經的重要依據,與讀者一同探究基督教架構下的人類故事,在創造、墮落、救贖的三段式脈絡中,察覺神對這個脆弱星球的拯救行動;晚堂培靈也以「禱告」和「苦難」兩個最受注目的議題,辨明原來恩典總是深藏在人類與神的互動之中。
奇異恩典,發生在當人去承受他所不能承受的,並在困境中對苦難能有超越人性的回應時—真正超自然的奇蹟,便在此時切身地發生在你我身邊,如同一個嶄新的世界,不可思議地臨在於每個破碎的角落。
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在《校園生活》(Campus Life)月刊擔任過10年的記者與編輯,並且長期兼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特約編輯,從1977年榮獲美國ECPA年度書籍金牌獎的《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開始,已經累積超過30本以上的著作,並且獲獎無數,至今仍寫作不輟。「寫作」是他探索信仰最主要的工具,他說他需要寫作,因為寫作對他來說就像一線透光的裂縫,成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每當他想要研究一個問題時,就會寫一本書。因此他的每一本著作,都像是一個對於信仰與生命的專題報導與研究。
他自稱自己的身分是客旅,不是牧師,也不是老師或學者,而是跟所有普通人一樣,是眾多信仰追尋者的其中一個。自小嚴苛的美國南方基要主義教養,逼壓出他對信仰以及教會的排斥與種種困惑,但同時也促使他站在看似信仰的最邊緣,致力在這些困惑處挖掘這個「好消息」對每個人生命真正的意涵,擦亮福音原來的意思。
楊腓力的中譯作品數量,在華人基督教出版界可算是數一數二,他的作品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信仰主題的探索,問看似最平常卻難以回答的問題,耶穌、恩典、苦難、舊約、神的不可見……他讓自己成為第一個對神舉手發問的人,以真誠的自省和廣泛的探問追索,陪同讀者面對種種信仰生命中難以啟齒的疑惑;另一種則是以記者犀利的觀察眼光,經由採訪或在世界各地演講的機會,深入不同的社會議題、生命景況的現場,海嘯、地震、屠殺、社會角落隱而未顯的族群、階級,甚至是許多偉大創作者的心靈世界……他將這些一一耙梳、描繪出來。小至個人生命的掙扎,大至整個世界苦難,疑惑與痛苦看起來是他表面上探索的關鍵字,但事實上信心與恩典才是他檯面下不放棄訴說的潛台詞。
不知道,你是否有個很要好的朋友,曾經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你們會互相分享,也會互相吐槽。然而,因為某些原因,你和這位要好的朋友分隔兩地,足足有十年沒有見面。這十年,你陸陸續續聽聞他的消息,知道他曾去過哪裡;而這十年,你也成家立業,生命大為不同。終於,這位朋友就要回來了,你的心情如何,是否非常興奮,滿肚子的故事、經歷,迫不及待想要跟朋友聊聊,你也好想聽聽朋友的故事,想知道這些年他去了什麼地方,見過哪些有趣的人事物。你巴不得找個好地方,兩人可以暢所欲言,直到天亮。
對許多校園書房出版社的讀者來說,楊腓力就像這位闊別十年的好朋友。很有可能,早在二○○四年他第一次來台之前,你們就已經往來已久,曾經一起討論過《恩典多奇異》,也曾經一起《無語問上帝》。你記得十年前楊腓力的講座,全場一千多人都在探問著如何「跨越信仰的界限」,以及會後環繞懷恩堂一周的簽書會。
今年十月,楊腓力要回來了。我們以好久不見,又充滿期待的心情等待著這位老友的再度來訪。儘管這幾年間,你知道他對《禱告》頗有研究,也知道他曾去過許許多多《恩典現場》,可是心中仍有好多問題,想要當面聽聽他的想法:經過了十年,他是否仍然相信恩典?在苦難依舊的世界,海嘯、核災、地震、戰爭是否動搖了他的信念,上帝是否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歡迎一起來參加二O一四年的楊腓力講座「恩典新世界」,他要試著跟每一位老朋友聊聊,面對層出不窮的苦難,恩典到底還值不值得相信?不同於過去的形象,這回楊腓力要跟我們一起來讀羅馬書,二十一世紀許許多多的問題,將近兩千年前的使徒保羅,就已經給了不少深刻的答案。
假如,你身邊有不曾聽過楊腓力的朋友,也鼓勵你邀請他一道來參加,相信,楊腓力會很高興認識你的這位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