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嚐鮮

 

新書簡介

繆叔叔的故事

《繆叔叔的故事》

作者:劉如菁
書系:Grace故事館
頁數:336頁
定價:280元
特價:252加入購物車

寫作的背後/劉如菁(《繆叔叔的故事》作者)

是什麼樣的感動,讓一位譯者願意動手為宣教士寫書?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這位作者即使流淚仍堅持寫下去?Grace故事館的第二本書《繆叔叔的故事》,成書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多的艱辛,最後卻結出美麗的果子。本期的書饗,特別邀請到該書作者如菁姐,談談這段寫作背後的恩典故事。

因為一個託付和一個禱告而開始了這本傳記的寫作。來自加拿大的繆學理宣教士(人稱繆叔叔)在台灣服事超過半世紀,受他影響而信主、事奉主的不計其數。許多人感念他,更有好些人希望他出傳記。繆叔叔雖接受過一些採訪,但報導出來後他總覺得把他寫得太好了,他說「那不是我」,所以他一直不願意出傳記。內地會 OMF的宣教士向來奉行簡樸、謙卑、低調的生活,繆叔尤其不願張揚。他覺得自己只是微小的平凡人,不要高抬他,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與繆叔同工多年的饒孝楫牧師終於說服了他,將代禱信影印帶回台灣,並允諾一定會讓他看過全部內容並認可後才會出版。代禱信後來交給資深編輯胡嵐芸姊妹,而她認為我在內地會台灣辦公室服事過一段時間,應該是傳記的合適撰寫人選,但我一聽十分惶恐,馬上回應自己能力不足,擔不起此重任。嵐芸姊說:「我們一起來為這件事禱告吧。」結果那次禱告更堅定了嵐芸姊的看法。往後她講起這本書的寫作緣起,總要說到那個禱告:「我常和如菁禱告,但那次我等了差不多五分鐘,奇怪,如菁怎麼不開口,睜眼一看,天呀!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無聲垂下,不能止住!……」那次禱告究竟有何感動,容後再說。

於是那天我抱著一袋代禱信回家,接著我們開始積極安排採訪,首先聯絡曾任內地會台灣地區主任、英國籍的白德禮牧師,和受繆叔感召而投入邊緣青少年事工的瑞士籍宣教士秦瑞雪。若以一句話來總結繆叔留下的榜樣,他們都說:「生活即事奉。」

三年匆匆過去。我在整理繆叔代禱信上進度緩慢,因為愈寫愈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如此重要的一本傳記怎麼輪得到我來做?我真的不行!跨不過心理障礙,寫作陷入膠著,嵐芸姊發動代禱,但進展依舊遲緩。到了二OO八年,嵐芸姊覺得必須去溫哥華的維多利亞採訪繆叔叔,不能再拖了。於是透過積極的聯絡,在台北饒周芬芬師母及歐陽嘉麒、陳國琳夫婦的協助安排下,有了溫哥華李卿蒲、陳國珊夫婦的接機,和林勤霖、張蓓蕾夫婦的接待住宿。林老師是真藝術家,看他的抽象畫作,真是一眼看不盡。蓓蕾姐是廚藝家,每天早晚變換菜色,我們受到貴賓級的款待。與加拿大弟兄姐妹雖素未謀面,卻受到盡心盡力的接待。他們作在兩位姊妹身上,其實是因感念神的忠僕,效法繆叔謙卑服事的榜樣,讓我們所到之處無不恩典滿滿,若沒有他們,這個重要的訪談難以圓滿。

在路德會辦的養老院中見到繆叔,距離我上一次為內地會的一百二十五週年特刊採訪他已有十八年。年過八旬的繆叔體力和精神皆不如前,惟從他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身材,可想見他年輕時高大英挺的模樣。我們採訪的重點在他來中國宣教之前的生活,繆叔從他井然有序的櫃子裡搬出一本本相簿,話說當年。原本計畫是將我依據各家採訪報導整理出來的內容,讀給繆叔聽。這一起頭就打開了繆叔的回憶匣子,但我聽著聽著,當下便決定:把我第一份草稿扔掉,全部重寫!那些報導把繆叔早年事蹟寫得精彩感人,但不是繆叔想要強調的;比方他最想著墨的是信主經過,尤其特別感謝他的主日學老師。短短幾天訪談,繆叔回憶往事,數度熱淚盈眶,聽得我們也頻頻拭淚。繆叔流的是感恩的淚水,不是回憶當年英勇事蹟,而且一次也沒有提到服事的艱苦或事奉果效,只有對神的慈愛看顧與細膩的引導充滿感謝。

這個印象深刻在我心,使我後來寫作時數度欲對繆叔的服事盛讚一番時,必須縮手或捨棄,我對自己說:「那就不是繆叔叔了」,只能儘量從繆叔的角度來忠實呈現事奉的生活點滴。繆叔五十三年的宣教生涯,寫了一百三十四封代禱信。每一封幾乎都在談他的服事對象:從軍人、高中生、年輕勞工,最後到邊緣青少年,因他深信代禱的力量,故向家鄉的代禱同伴報告一個個男孩們的近況,還有自己的軟弱、神恩言的勉勵,並希望他們禱告的火力不要中斷。

他二十五歲離開家鄉,直至退休返回加拿大時,已從英挺青年到兩鬢灰白,乃至滿頭華髮。記得寫作中某個深夜,讀到繆叔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發出的代禱信第一句話:「三十七年前這個月,我以一個新宣教士的身分來到中國……」,歲月悠悠,有多少人能如此年復一年聽命於神、謙卑服事?想到他半世紀無悔的愛與付出,內心激動不已,淚水滴落鍵盤,許久無法繼續工作。

二OO四年與嵐芸姊一同為此傳記禱告時,有一景象浮現心頭:一個老人家的背影,緩步走在人行道,樹枝上猶有黃葉,地上枯葉紛飛。這意念令我立時淚如雨下:「上一代的忠心典範即將凋零,誰來為他們留下見證說與後人聽?」我內心天人交戰,想到自己能力不夠,而且有幾本書在等著翻譯,沒有時間哪,主啊!這樣一本重要的傳記需要投入全副精神和時間才行,可我沒有時間啊!但有句話如洪鐘敲醒我:「祂是時間的主!」拔河至此結束。四年後我們正是在十一月深秋踏上維多利亞,某日同繆叔到附近餐館用餐,繆叔推著助行器,我拿著相機在後頭跟著,高大的繆叔微駝著背,雙腳踏過地上枯黃的落葉。啊,這一幕如今用肉眼看見了!

但繆叔的精神和體力不是那麼夠用,寫好的稿子必須有人在旁邊讀給他聽才成。李大榮弟兄適時出現,成了我們意外的天使。他移民溫哥華多年,中年信主,有心為一些老宣教士留下影音記錄,繆叔是他第一個計劃拍攝的對象。他往返溫哥華和維多利亞十二次,為我們讀稿給繆叔聽,並留心記下繆叔的修正,補齊了一九七九年之後的代禱信及舊照,最後還將美編鳳英姐妹設計的四款封面,帶去給繆叔親自挑選。神帶領他來補足我們力有未逮之處,作了非常重要的讀稿與確認工作,求神記念他所擺上的時間和一切。

以繆叔近來的身體狀況,倘若我們再拖久一點才去溫哥華採訪,恐將無法獲得完整的早年回憶了。時間在神手中,祂掌管並安排所有的細節,終使祂忠心僕人的事奉記錄得以呈現,也留下一個愈事奉愈謙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