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新書簡介

21世紀聖經講道學

《21世紀聖經講道學》

作者:孫寶玲
書系:教牧館
頁數:336頁
定價:380元
79折特價:300加入購物車
按此試讀
優惠期限
2016年8月31日截止

更多講道學好書

當代基督教講道學

《當代基督教講道學》

定價:500元加入購物車
當代講道藝術

《當代講道藝術》

定價:360元加入購物車
從聖經到宣講:學人與學道

《從聖經到宣講》

定價:380元加入購物車
新編講道法

《新編講道法》

定價:450元加入購物車

聖經講道的神學與實踐/孫寶玲(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21世紀聖經講道學》作者)

宣講不僅是技術的操作和方法的掌握,同時是信仰的視野和勾畫。
這種凝視不是宣講者自己的能力和恩賜,是在聖經和信仰傳統導引,以及聖靈的啟迪下,所塑成的想像和生命。

儘管宣講在華人教會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教會和神學院相應投放的資源,卻是不成比例地稀少。以香港的神學發展為例,聖經、神學,實用、教育和輔導的人材培育,近年都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惟獨是宣講學方面,迄今似乎還沒有一位專門的人才。如果這本書能挑起同道讀者對宣講職事的關注、討論、甚至進修,於我而言,這將會是最大的報酬。

筆者在2001年出版的《從聖經到宣講:學人與學道》裡,曾有以上的感慨。十年後,台北校園出版社推出蔡慈倫博士的《當代基督教講道學》,向華人教會介紹北美宣講學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雖說華人教會對宣講的關注,已漸從經驗和領受層面啟程,開往更深之處,就已有的討論和出版所見,華人信仰群體有關宣講的討論,還是以方法技巧為旨趣。如果以旅程比喻宣講,眼下的討論既缺乏起點——核心的信仰反思和神學辨識,終點也甚模糊——講章的孕育形成與成果。普遍牧者傳道關心的,不外就是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路標指示牌——講章的形式和方法。

從實用的角度講,形式和方法的重要性明顯不過。但宣講方法是否合用、如何挪用,實在有待沉澱。缺乏深入信仰思考作根基,宣講容易陷入工具化或徒具形貌,缺欠神髓、甚至遠離聖經的演說。再者,華人信仰群體提及宣講,總是強調忠於聖經,但有關宣講的著作,真正討論、觸及或指涉聖經本質與形成、聖經詮釋和演繹的書籍猶如鳳毛麟角。其中的落差,是否反映今日教會的宣講現象?今日在華人教會,為何有些講員廣受歡迎?在宣講職事上,何以部分華人學者顯得曲高和寡?究竟宣講與神學和聖經研究是完全不重疊的操作,還是我們對宣講和聖經研究的了解過於專門和割切,必須有待整合豐富?

若以崇拜作量度,宣講的終點是講章的寫成和宣讀。有意義的宣講探討,不能缺少講章的研讀和分析。只有面對講章文本,才能合宜公平地分析評估背後的信仰涵養、講章的形式和演繹方法與策略,神學生或年輕傳道人才能從中學習。周聯華牧師曾在《新編講道法》中感慨,台灣華人教會缺乏好的講章予後進研習仿效。這個情況當然不只是台灣教會界才有的現象。讀者不妨蒐集華人教會已出版的講章集,會發覺坊間的講章集,基本上是收集或見證個別牧長的講章,絕少詳細理出經文的詮釋和處理、講章的構思和鋪陳等過程。想從講章集中理出條理,繼而有所得益,殊不容易。

此書目的,在於填補上述的空檔。

《21世紀聖經講道學》全書架構

第一部可以視之為宣講的神學思考。第一篇〈宣講者:背負見證聖道的生命——反思與凝視〉強調宣講者需要有合乎中道的自我拿捏和認識,自己被神的道所塑造。現今承繼宗教改革運動「惟獨聖經」及隨後「神的主權」的主張,卻忽略十五、十六世紀的處境,將聖經自我解釋等同人在解經過程中全然沒有貢獻。這現象自宗教改革以來愈見明顯甚至牢固,其中以馬丁路德、加爾文、巴特的論述是為明顯的代表。

從歷史看,眾先賢的主張由來有據,值得嘉許。然而,宣講者在宣講的過程中毫無作用是否屬實?如果宣講者沒有在信仰裡的反思和凝視、回轉與悔改,危機無所不在。這一章嘗試論證,就算在馬丁路德、加爾文、巴特那看來否定宣講位置的論述裡,宣講者依然有重要的角色。如果先賢使宣講者迷失在神學命題中,歷史考據讓宣講者躲在技術和知識後,對宣講的呼召失之交臂。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迷失,宣講者必須重尋自己身分,對自我有恰如其分的了解。

第二篇〈宣講者:背負見證聖道的生命──凝視與憧憬〉從宣講的自我反思踏出,進一步論證宣講者是神國度和世界之間的橋樑。宣講不僅是技術的操作和方法的掌握,同時是信仰的視野和勾畫。宣講的根源在於,宣講者信心的眼睛,看見神國度已然藉耶穌基督來臨。這種對世界的凝視,往往瞥見世俗眼光看不見的救贖和福音,同樣也驚見世俗眼光看不見的邪惡和權勢。這種凝視不是宣講者自己的能力和恩賜,是在聖經和信仰傳統導引,以及聖靈的啟迪下,所塑成的想像和生命。

第三篇〈聖經、群體、宣講〉以聖經的形成和本質作起點,探討經文的「意思是否固定」,並以此對應宣講的必然性。正如神的話語是活潑、有功效、有生命,其解釋和演繹亦必然活潑。最後從解釋與紀律、演繹與鋪陳、生命與踐行三方面說明,宣講並不僅是宣講的幾十分鐘的言說或預備宣講的時間,而是個人和群體生命的互塑與雕鑿。

第四篇〈講章:步驟、形式與設計〉具體地說明釋經到講章的每一個步驟。

第二部是收錄十五篇講章,每篇都是依據第一部第四篇的步驟逐一說明,務求讀者可以從細讀中有所體會和掌握。

「聖經宣講」而非「釋經講道」

最後,想就本書採用「聖經宣講」(Biblical Preaching),而不是一般熟悉的「釋經講道」(Exegetical Preaching)稍作說明。以「聖經宣講」取代「釋經講道」,原因是後者的語意重點在釋經的展現。在這個詞彙蘊含或暗示,講章必須有明顯、甚至狹義的釋經痕跡。所以,釋經講道的形式往往是前半部處理經文(釋經),後半部應用。講章信息緊扣經文意思是毋庸置疑的,但釋經的方法和痕跡往往喧賓奪主,削弱了聖經的整體力量。

「聖經宣講」當然建基於釋經,但宣講的呈現並不在於方法,而是經文的整體,即自身的意思、脈絡、體裁、勸說、力量、策略。與其是前半部釋經,後半部應用,聖經宣講放下釋經方法的形式或套路,嘗試重新演繹經文,因應經文各自的特色設計講章,以讓會眾在宣講的過程中進入經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