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黃說書

基督翱翔在千百場合間,牧者靈修於尿布洗碗中

創造文化

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
...more

土地神學

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和挑戰
...more

認識神

認識神
...more

全民神學家巴刻

全民神學家巴刻:從認識神到事奉神
...more

操練的力量

操練的力量:過好基督徒生活的13個法則
...more

神之英雄

神之英雄:新舊約漫畫縱覽
...more

校園雜誌

校園雜誌
...more

◆ 我在溫哥華種田──海外華人的真誠鼓勵與本期好書推薦

/黃旭榮(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
老闆一聽是校園總編輯來訪,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熱情招待。
一位文字老兵,已經服事超過四十年,對基督教華文書瞭若指掌,
相當讚許我們的書及《書饗》,我頓時真以我的同工們為榮。
勞動、休息與閱讀

八月的台北炎熱得令人汗流浹背,趁著八月底受邀去多倫多講道之便,提早些日子去溫哥華親戚家避暑、休息。過去兩年親戚家整修房子,荒廢了後院,開玩笑邀我去幫忙整理、以工代宿,其實是要我去散散心,我也樂得去當短期農夫。孩提時代之後就與土地遠離,再一次拿起鐮刀、鋤頭、鏟子,一個人除去整個園子的雜草,修剪多餘的樹枝,開闢兩個小小的菜圃,還真有成就感!種下種子就滿懷期待,一早醒來就趕緊去園子查看發芽了沒;每天都要巡視作物多長了幾吋。生命跟土地深深地連結,好久沒有這種滿足感了。

趁著北美濃烈的太陽,中午農休時讀著帶去的兩本書:《創造文化》、《土地神學》,還真是應景。就像《土地神學》第十二章中所提醒的,過去我們的信仰受存在主義及西方保守主義影響,總是偏向靈性,輕看物質層面。上帝是超越時空的上帝,但聖經中的信仰與上帝,卻緊緊貼近土地和歷史;過去我們的信仰也總是輕看文化,甚至仇視文化。《創造文化》的作者柯羅奇把我們帶回聖經,重新審視信仰與文化的關係,原來我們根本不可能也無必要脫離文化,甚至上帝其實是要我們去創造文化,從每天平凡的生活開始,本於信仰創造神所喜悅的文化,讓信仰群體成為世界的一個另類見證群體。真是不可多得的兩本好書。

海外華人書店的真誠鼓勵

既然去了溫哥華,把握時機去看了僅存的兩家華人基督教書店。第一家靠近機場,那個城區有許多華人,一進門還真詫異,和想像的不一樣,面積相當大,各出版社的書籍品目也很齊全。老闆一聽是校園總編輯來訪,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熱情招待。一位文字老兵,已經服事超過四十年,對基督教華文書瞭若指掌,相當讚許我們的書及《書饗》,我頓時真以我的同工們為榮。在城市另一頭的另一家書房,華文書也是不少,老闆剛好回台灣,後來我們在台北相見,也是位老兵,而且很喜歡「校園雜誌」跟書籍。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對基督教書籍的前景都還樂觀,也都還願意繼續投身,認為海外華人移民越來越多,有相當潛力而且也很需要閱讀這些書。下次如果還有機會去,我一定要跟他們合作,努力把書介紹給當地教會。

他們一致鼓勵我們要繼續多出書,因為整體出版業的出版量在減少,他們煩惱沒有新書可賣。這也是我們的掙扎,購書率節節下降,庫存成本攀升,但又看到教會信徒各方面的需要,在出版與營業間常出現矛盾,真希望有更多像他們一樣喜歡讀書、又對推動閱讀有負擔的人。

***

全民神學家--巴刻

讀大學的時候,巴刻(J.I.Packer)所寫的《認識神》,當時的基督徒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本,深深塑造我們那一代人的靈性。去年高齡九十的巴刻,由於視力退化,宣布不再站講台,但是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他的短講影片,依然諄諄教誨,對主的教會深切關懷之情溢於言表。巴刻的一生可以說是二戰後福音派運動的發展和整合的縮寫,今天福音派能從保守的基要主義兌化成開明、自信,重視理性、神學,卻又強調愛神、經歷神,跟巴刻是息息相關的,謙卑的他一定不會接受「偉大神學家」的稱號,但他實至名歸。由英國神學名家麥葛福所寫的巴刻傳記《全民神學家巴刻:從認識神到事奉神》,不只會看到巴刻精采的一生,更會看到福音派四十年來的發展軌跡,實在是至關重要的一本好書。

以操練、圖像與科技,活化我們的信仰

惠特尼的《操練的力量:過好基督徒生活的13個法則》,非常巧合地是由巴刻寫序,巴刻甚至要求讀者要每隔一個月連續讀三次。現代基督徒很需要的生命操練,雖然都很基本,像是讀經、禱告、獨處、敬拜等,但作者很會講故事,又基於上帝的恩典,而不是律法主義式的操練。他也很獨特地提到三項操練:寫日記、學習與堅忍,這是一本認真做主門徒的人必讀的書。

上個月我們出版了漫畫聖經《神之英雄:新舊約漫畫縱覽》,有人問我:你們不是已經有一套《聖經故事王》了?怎麼又出一套?這一套漫畫是西式畫風,較成熟、犀利,不若給兒童、少年的《聖經故事王》的可愛、溫柔。但這一套是為青年、成年人預備,文字較多也更深刻。在這個圖像性思考的時代,漫畫聖經很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活化我們的思想與信心。

最後,以一件趣事做結尾:上個月,我的智障型手機電池掛了,終於還是得開始「智慧型」人生,笨拙地開始加入「滑世代」,發現好像也沒那麼糟,而且有很多方便;這一期《校園雜誌》討論App世代的種種,很值得閱讀,特別推薦給滑世代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