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大虹(校園書房出版社市場組同工)

◆請問周老師的成長背景及神學訓練歷程。
五十年前,我父母在泰山明志路,今日明志工專旁開拓牧會;九歲時,父親受邀到菲律賓牧養教會並在神學院任教,因此舉家遷往菲律賓;三年後父親受差派往日本宣教故全家又移往日本神戶,在當地宣教三年; 爾後在屬靈長輩的推薦下前往美國建立華人教會,故全家正式移居美國。我離開台灣時僅小學三年級,尤其中學後的教育都是在美國完成的,英文成了母語,中文的使用上反倒受限許多。
因我12歲時就清楚蒙召要作主的工人,母親得知後每天清晨帶領我靈修。中學時,父母送我到愛荷華州一所佈道家慕迪的助理所創辦的寄宿學校就讀,那是一所注重基督徒靈命成長培育的住宿學校。學生每天要打掃學校,晚餐後要背經,每週四都要街頭佈道,畢業時每位畢業生還需畢業講道呢!之後畢業於以宣教聞名的哥倫亞國際大學,在學校受了非常好的聖經與宣教訓練。接著在芝加哥三一神學院取得道學碩士學位,使我在神學上進深,且因教會實習的關係,使我在教會牧養上也多所學習。
博士班時,因父親在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人教會牧會,一方面為了協助並配搭父親的牧會工作,另一方面也感到長期在基督教的系統中,卻很少接觸基督教的傳統本源,甚至教父時期寶貴的屬靈資源,況且碩士班時的研究重心就放在教父時代,儘管教會會友反對,我仍毅然決定選擇一所天主教耶穌會辦的聖路易大學的神學院攻讀博士,因為聖路易大學圖書館中擁有教父時代寶貴又充足的屬靈資源,其館藏資料僅次於梵諦岡,不僅對我研究教父時期的神學有很大的助益,也開闊了我的視野。
而對於靈修神學生發興趣,則要追溯到我在芝加哥三一神學院讀道碩時,曾參加一個各神學院合併的聯合課程,接觸到聖瑪莉神學院的靈修課程,並有靈修神學的操練。1988年完成博士學位,三十一歲的我回到台灣,在華神任教至今。

◆ 請問您喜歡研究的神學主題為何?為什麼想要做那方面的研究?
我自己對古代教父的議題很有興趣,因此選擇就讀專擅教父研究的聖路易大學。我在華神教授神學與歷史的課程,其中像奧古斯丁的時代就是教父的歷史,而靈修學也必定會談到古代教父靈修思想的課程。
早期教父神學的一個特色,就是他們與使徒時代特別接近,因此他們的思想可說是親炙使徒的第一手資料。目前中文的教父研究書籍不多,但劉小楓教授編的一套漢語研究中心教父文獻,十分具有可讀性。
尤其一般基督徒的觀念是,基督教乃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開始的,其實基督教應是自耶穌升天後之使徒行傳那時就開始了。那段最接近原初教會的人與事,我們不可不知;而當初大公教會就是代表了基督宗教的信仰,這歷史傳承至今,不論是羅馬公教系統、東方正教系統、或更正教(抗羅宗)系統,都是在當初的大公教會範圍內。因此為了導正對基督教傳統的正確觀念驅使我對使徒傳統與教父時期的神學思想,乃至傳統的靈修神學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與教授興趣。

◆ 您即將出版的新書《拉比傳奇》收錄許多饒富趣味的寓道故事,由一個拉比做為說書人的角色,我們很好奇您為何會用「拉比」這角色來說故事?
書中的「拉比」並非真有其人,我只是用猶太傳統中「拉比」來做說書人。在聖路易大學神學院就讀時,幸運地碰到一位很會說故事的教授,書中許多故事其實都是從他聽來的,既精采又有屬靈含義,給我很多啟發。除了那位教授的故事,我自己也蒐集一些故事。在猶太傳統中,拉比是很會講故事的,甚至能善用故事來講神學。西方教會發展有三大區塊,就是希臘傳統、拉丁傳統及希伯來傳統,而希伯來傳統正是擅長使用故事來作神學,說故事是可用來了解神學的方式。聖經中也有許許多多的故事,都可用來表達神的旨意及作為。耶穌不也是很愛說故事嗎?

◆ 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將信仰教義及靈修傳統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其實在早期的基督教靈修中,事奉、經文的反省及崇拜禮儀是一體的,因此所帶出的神學乃關乎生活信仰,而不單只是思想的問題。直到十二世紀大學的出現,神學成了一種理性推測的活動,而有了分科教育:即聖經神學、教義神學、靈修神學(或說禁慾神學),就把靈修與神學分開了。而靈修(或說靈命進深的操練)是有方式可遵循的,教會要落實門徒的靈命進深,可以學習傳統基督教的靈修操練方式。這些寶貴的傳統靈修資產,都是許多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督徒,透過長期默想的經歷,所得出千古認同的靈命進深之路。
現代基督教會常著眼在佈道的成果,致基督徒不自覺地將自己侷限在初信時的恩典,而普遍忽略了靈命成長的重要性。信徒靈命成長,重要的是要突破「罪」的問題,以及關懷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常常給自己靜默獨處的時間,讓生活有動與靜的律動感,如此才能更深認識神,也認識自己,進而在神的光照中,經歷聖靈帶來的變化更新,如此才能使我們活出信仰與生活相稱的生命!

 

 

      周學信著作推薦

《無以名之的雲》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簡介:靈修默想的內容與形式絕對是個人性的:我的體會,你無法完全理解;你的經驗,我無得重複模擬。點點滴滴對神的思想和經驗,皆確實而不可把握,又常非言語所能形容,故稱之曰:《無以名之的雲》。


《不可討價還價的神?》
出版社:華神出版社
簡介:本書所收納的評論與短文是因應時事,回應過去十年間教會所碰到的各種需要與挑戰而寫成的。期盼藉由信仰省思、人物深度素描、及信徒生活隨筆,重新檢視及更深刻地反省我們的信仰。

 


《可有一席為你?--後現代情境下的神學反思》
出版社:華神出版社
簡介:書中收集作者近年來在基督教雜誌及期刊所發表過的文章,如今集結成冊,特分為三個部分:1.當代思潮論辯2.當代教會議題3.神學教育省思。
 


《踏不死的麥種--潘霍華在納粹鐵蹄下的神學省思》
出版社:華神出版社
簡介:2006年,全世界慶祝著潘霍華百歲冥誕,紀念一個百歲卻永遠不老的信者。他那吉光片羽般的深刻神學反思,活在許許多多人的心裡,啟迪著神學思考,餵養著饑渴慕義的心,激勵著人們,以犧牲的決心,將信仰化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