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虹﹙校園書房出版社市場組同工﹚

2001年美國911事件,造成美國人民心靈重創;整個世界,包括台灣,也因美國政治影響而壁壘分明,許多地區的百姓心中也是憂心忡忡。在紛擾的世局當中,令人不禁思考到生命意義的問題。信仰與生命有什麼關係?人在不同的信仰與文化中有必要彼此爭戰嗎?人生在世所為為何?這些心靈中的疑惑,有待合乎真理的解答。什麼是真理?學者兼評論家葛尼斯﹙Os Guinness﹚如此闡釋:真理是終極的、最後的、絕對的事實,或者說是一條值得相信依賴的道路。這真理是奠基在上帝的真實存在及其所宣告的真理之上。

葛尼斯是美國華府「三一論壇」( Trinity Forum ) 機構的負責人之一。「三一論壇」設立的目的,是要更新社會意見領袖的思想,進而轉換社會的病態現象。它就像新約聖經使徒行傳所提到的亞略巴古,是一個思想交流辨證,人文薈萃的所在。當年使徒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為耶穌福音真理,舌戰群雄。葛尼斯所帶領的三一論壇,常邀請社會各界菁英,藉著閱讀、討論、質疑及提出方法,來面對當代社會各種公共議題,尤其是思想文化這個面向。就如同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的觀點,葛尼斯認為世界的問題,必須回歸基督教信仰的層面來處理;而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就在於神的真理。葛尼斯以真理就教賢達諸公,讓這些有影響力的政界學界人士歸向神,而成為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那樣的人物,改變更新整個社會。﹝可參考張文亮著《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校園書房。﹞

二次世界大戰時,葛尼斯的父母身為醫療宣教士,在中國服務。1940年,葛尼斯在戰火飢荒之下出生。數百萬的人死於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包括了葛尼斯的兩位兄弟。五歲前的葛尼斯,每天生命都遭受威脅,讓他體會能活著就是奇蹟。戰後,葛尼斯仍在這個異民族、異文化、異信仰的國家生活了五年。195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後,因著對外國人侵華歷史產生的疑慮,幾乎將所有外國人驅逐出境;葛尼斯一家因此遷移英國。葛尼斯自認不是在基督教文化下成長的人,他在大學時才認真的接受基督教信仰,並真正的認識基督教。幼時成長經驗,加上日後周遊世界,讓葛尼斯了解許多不同的信仰及文化。因此在面臨不同信仰文化的挑戰時,他都能夠以基督教的真理回應。

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博士後,葛尼斯在英國和瑞士工作過。1980年代初開始在美國發展,曾任多所大學及學術機構的教授和研究學者,後來加入「三一論壇」至今。他個人領受的呼召,在於護教的實踐,處理後現代思想所帶來的問題。他用非基督教的族群及尋道者的語言,立論著述闡揚福音真理。在他初期寫的書《死地的塵土》﹙The Dust of Death﹚研究了各種文化與基督教信仰交會時,所產生的互動。葛尼斯認為現代基督教福音派受世俗觀念的影響,太重視教會增長,而忽視了理性思考及面對其他信仰問題,其所著《苗條的身體,癡肥的大腦》﹙Fit Bodies, Fat Minds﹚、《與魔鬼共進午餐》﹙Dining With the Devil﹚反映了上面的問題。葛尼斯也期望在學術知識和普羅知識間的鴻溝上築起一道橋樑,讓閱聽者能擴增自己的知識範圍,可以廣面思考人文社會議題,因此他編輯出版了《邀您進入經典的世界》﹙Invitation to the Classics﹚、《領航出渾沌》﹙Steering Through Chaos﹚等論集。

葛尼斯的著作超過20本,其知識學問涵養豐富,涉獵廣泛。閱讀他的文章論述,每有驚喜的發現,或會心的認同。他不避諱面對現代文化及信仰問題,勇於提出務實的見地。除了公共議題及社會人文外,他同樣以基督徒的身分關心著個人的人生意義。在其膾炙人口的著作《歸心似箭》﹙Long Journey Home,暫譯,校園書房出版社即將出版﹚中,說明人生就是在一個旅程中,每個人都走在他的生日和死期之間的某一點上。因著觀念不同,人生意義就有不同的解釋;以基督徒而言,我們都是同樣在自己的旅程中,但知道這是神的路時,生命就有意義了。其所著《一生的聖召》﹙The Call﹚更指出神對基督徒的聖召,是信徒在世旅途中不可或缺的。葛尼斯的書,引導我們與世界對話,並思考人生正確的方向。


 44葛尼斯著作精選推薦

一生的聖召
The Call
譯者: 林以舜
本書將「呼召」這個基督教的重要主題帶到燈光下一一檢視,凡是不計一切代價、渴望追尋生命明確定義及目標的人,都能從中發現驚喜。

本書曾獲1999年今日基督教雜誌年度好書獎


歸心似箭﹙暫譯﹚
Long Journey Home
中譯本即將由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
哲學家們認為,流浪及返鄉一直是所有宗教與神話的重要母題,本書嘗試用平易近人的筆觸,為每個探問生命意義、歸心似箭的尋道者,指出那條通往永恆之家的道路。
本書曾獲2002年Logos連鎖書店年度文化類好書獎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