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虹(校園市場部同工)

民族及宗教問題,是現今世界各處動盪的禍源,雖不致遍地烽火,卻在各大洲、各地理區域都有著不同規模的衝突。遠在非洲有索馬利亞、衣索比亞的種族宗教戰爭;近在眼前的台灣則是族群政治操作、政教利益混雜。深入探討這些動亂的原因,有其歷史的淵源,有彼此信念的對立,也有感情上莫名的仇恨。這些問題要得到解決,惟有效法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理念與做法――饒恕。而身體力行饒恕德行,並應用於信仰、生活及世局的,就是柯恩德牧師。
柯恩德牧師是位美國人,台灣教會界對他很陌生,而幾年前美國教會界對他也是所知無幾。因為柯恩德在美南浸信會神學院修完教牧碩士學位後,一九七三年就前往英國接受進一步教育,直到二OO二年才回到美國。柯恩德遠赴英國,進入隸屬牛津大學的唯真公園學院──一所浸信會背景的神學院,修得哲學博士學位。其時柯恩德以四十之齡,擔任倫敦韋司敏斯特教會牧師。在安立甘國教教會遍行的英國,韋司敏斯特教會是少數更正教教派的教會,而這所教會的歷史傳承於坎普摩根及鍾馬田。

歡迎光臨饒恕窄門
鍾馬田牧師退休五年後,韋司敏斯特教會請柯恩德來講道。起先只預計講道一個半月,也有「試用」的味道;但聽過柯恩德「說以載道」的講道後,教會深覺其可以繼承鍾馬田等前輩的牧養之風,於是正式聘請他成為該堂牧師。柯恩德是鍾馬田的跟隨者,成為韋司敏斯特教會牧師後,柯恩德更常請益於鍾馬田。牧會五年之後,柯恩德與教會同工產生一些摩擦,甚至興起去職之意。鍾馬田告訴他:「一個人最不幸的遭遇,就是成名太早。」柯恩德似乎以他的年輕有幹勁兒,衝撞了穩重的同工,因而招致不快。在深沉的痛苦中,一位羅馬尼亞的弟兄與他分享「完全饒恕」之道,使他靈裡豁然更新,於是寫了《饒恕原理》,結合他的經歷與真理,鼓勵所有要面對饒恕這個功課的人,使他們明白必須饒恕的真正理由。《饒恕原理》因而成了暢銷書。
在《饒恕原理》一書中,柯恩德說:「讓我們超越創傷,繼續人生的惟一方法,就是『完全的饒恕』。這種饒恕,不一定要全然恢復既有的關係,即使對方不願和好,我們仍然要百分之百地饒恕他。」柯恩德的觀點有其特殊之處,如他說饒恕是一種使命,就像傳福音,我們非去做不可。他認為,在饒恕他人的同時,也要饒恕自己,甚至原諒上帝,因為我們也會有像約伯對上帝的埋怨。柯恩德引用約瑟與眾兄長間的恩怨情仇,作為檢視我們是否完全饒恕對方的量表,非常實用。
經歷這場屬靈的復興後,柯恩德牧師服事更有能力,教會在敬拜時加入較近代的詩歌;事工走出教會圍牆,每週六向外作街頭佈道;而週日晚崇拜也改為福音性呼召的講道。柯恩德深深領受,神的道及聖靈是信徒靈命進深的兩大因素,因此他的講道以教導聖經為主,並鼓勵信徒靠聖靈過禱告的生活。在會友的眼中,他是一位委身於神的道並且接受聖靈引領的牧師。他曾說:「如果基督徒的心思意念在被聖靈充滿前是虛浮空洞的,那麼即使被聖靈充滿了以後,思想仍是一無所有。」
  
退而不休的饒恕大使
於韋司敏斯特教會牧會二十五年後,年近七十歲的柯恩德回到美國,仍是退而不休。他成為許多聚會的講員,包括美國愛家協會、葛里翰佈道團訓練等,甚至一年有一百六十多次的演講,並且寫作不輟,時有文章及新書發表。
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國際外交負責人懷特教士在二OO二年邀請柯恩德去訪問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在這之前柯恩德已為阿拉法特禱告了二十年。對柯恩德而言,這是一趟緊張驚奇之旅,並展開以後五次與阿拉法特見面的機會。他向這位巴解組織第一人傳講耶穌及上帝赦罪之道,還放映梅爾吉勃遜的《受難記》給阿拉法特看。
柯恩德每次到巴解自治區,都要路過以色列境內;在一次參加猶太安息日晚餐中,他認識了大衛羅森,一位自稱是正宗法利賽人的拉比。如同哲學大師艾可與樞機主教馬蒂尼的對話書《信仰或非信仰》,這位基督教福音派牧師和猶太拉比多次的聚會交談,深入切磋彼此的信仰,因而共同寫了一本書《基督徒與法利賽人》。
英國之旅、美國之旅、中東之旅,讓柯恩德更加確信:基督教各宗派、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這些相信亞伯拉罕的上帝的宗教群體,必須共同學習饒恕的功課,才能擁有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