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李約

我們好像一群逃難的人,在滾滾的洪流中彼此扶攜、腳步蹣跚地往前走,努力不被大浪打倒,堅持走下去。

最後一堂課

那天是基層宣教課程的最後一堂課,這門課程名為「新約人物集錦」,從人物的角度來查經。我的方向是以基督耶穌為主軸,從祂起始,到探討所有圍繞在祂身邊的人物。寫過小說的人對於人物本身,以及因著人物而產生的情節特別感興趣。這兩年,不可思議的是,從去年的「舊約人物集錦」,到今年的「新約人物集錦」,竟然有十幾位埔里區教會的弟兄姊妹願意來上這個課程,因著他們,我得以重溫過去教導過的課程、跟他們一起學習。聖靈才是我們的老師,在這樣的課堂上,講課的人和聽課的人一起聆聽聖靈的教導,每一次課程結束,我總是感覺自己受益最多。

不過這一季發生了料想不到的事:有幾位學生上到一半,忽然就不出現了。其中一位寄了email給我,坦誠地告訴我,他覺得這門課令他感到失望、沒有什麼幫助,因此要退出課程。他願意說出來還是好的,我很感激,表明尊重他的決定;另外有人根本就不出現了,班長為難地告訴我,他們太忙了,沒有時間來上課。我不怎麼好受,也只能把這份挫折感帶到主的面前。

學季結束後,照例要開教學評估檢討這類的會議,基宣同工明香從北部迢迢而來,她拿出一張學生寫的評估表給我看,其中有一欄「我在此課程中最大的得著」,大部分學生寫的不外乎:對於聖經人物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要更加認真讀聖經......之類的,但其中赫然發現有一個這樣寫: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這回應真是令人嚇一大跳,這也太......太超過我的所求所想了吧?我知道上完課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收穫,不論是自己或是學生,但是想不到竟然能夠使一個年輕的生命產生這樣的動力。單單這一個回應,完全消弭了之前所有的挫折感。我心裡滿滿衝擊著激動的情緒,忍不住轉臉向神驚嘆:這......祢也太看重我了吧?

祢竟然願意使用這樣的我,影響另一個人的生命!我自覺不配,可是又滿心激動、感恩......。

老兵不死

最後一堂課,講的是使徒約翰與啟示錄。就在前一晚,無意中看到一部影片:金士傑演的《老兵》,一個國民黨老兵,曾是抗日戰爭的英雄;卻不知為何滯留在大陸,沒有跟國民政府出來,這種老兵的處境可想而知。他能夠熬過解放以後各類批鬥浪潮、各種殘酷打擊而存活下來,還活到將近九十歲,說是奇蹟,絕不為過!金士傑把這樣一個時代的悲劇性人物給演活了。最後一段,他因昔日的戰友一個個離世而去,自覺時日不多,打電話尋友,回來以後,顫巍巍地在筆記本上的電話號碼劃掉最後一個名字,起身去找一塊門板,用鑿刀和槌子,一銼一刀地刻著什麼。之後,穿上他珍藏的軍服、配上勳章、夾著這塊門板、買了兩瓶白酒上山去。山上蕭颯飄搖,漫山遍野出現幽魂似的形體,都是對日戰爭時期的武裝軍人,手持大刀跟端著槍管的日本軍隊對峙,霎時間喊殺聲音響徹天地。那是他回憶中轟轟烈烈的一頁。這時終於看到他手上的門板,原來上面滿滿的都是名字,名字下方是所來之地。那是他同一戰役、同一團營的戰友。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這位不死的老兵,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一段歷史,這段史蹟,在現代人太過快速的步伐中被湮滅、被遺忘了。他在門板上為死去的同袍刻字留名為念,這是他在尋求活下去的理由、完成活下去的使命。

我看過以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隔天,要講這堂使徒約翰寫啟示錄的課程,忽然感覺那部電影可以用來作為課程的一個序曲、一個前言:使徒約翰也是他同儕同輩中最後一個離世的吧!如彼得,如保羅,大多已經殉道、離世,他的親兄弟雅各還是最早殉道的!他在孤獨的歲月裡,勤奮不懈地書寫著—如同金士傑演的那個老兵,老約翰就是這樣,以如椽之筆在蒲草紙或羊皮卷上,一筆一筆寫下歷史(比如補強其他三本福音書的約翰福音)、寫下給教會的書信(如約翰壹、貳、參書),然而最後,當他被放逐在荒涼的拔摩海島上,神託付給他一個極為特別的任務:叫他寫下末日的異象之書—啟示錄。

我同意大衛.鮑森牧師的說法:啟示錄真正的作者是基督耶穌,使徒約翰不過是一個記錄者。他見到的異象太過驚人、太震駭,以至於他無暇顧及文筆的修潤,必須迫不及待地把聽到的話記錄下來,把一幕又一幕見到的景象寫下來。

因著談論使徒約翰,進而談到了殉道者。當初彼得聽到復活的主告訴他:「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主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他轉頭看到約翰,就問主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主回問他:「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彼得最後殉道,保羅也是殉道,初代教會還有其他許許多多願意跟從主的人,都為著見證主殉道而死,只有使徒約翰活到老。然而我曾經這樣想:這是另外一種殉道的方式吧?他的同輩們都離世了,神存留著他,讓他以殘存的衰老身體,為基督寫下這封留給後世的書信,揭示了上帝在永世的計畫。直到如今,我們仍看不懂書裡很多預言,但卻眼看著這些預言一項一項在時間的進展中應驗。

老約翰在拔摩海島上的書寫,是要完成從神領受的使命;但容許我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理解:上帝豈不因此也讓他明白了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約伯記第九章

我們跟約伯一樣,活著,但還要找到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第九章這一段,顯然約伯以反面、負面的方式在尋找答案。「我真知道是這樣,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為義呢?」這裡的「成為義」是法律用語,是在品格、行為上正直公義、在法律審判之下被證明為無罪有理。

人在神的面前,要如何才能被宣告為無罪呢?約伯同意以利法的觀點:必死的人豈能比神公義?(伯四17)他也承認神是公義的,但他無法停留在這樣的觀點中,身為一個受苦的人,感覺自己所遭遇的,好像顯出他是因罪而遭報,可內心卻又覺知自己是無辜的。這種矛盾使他無法平靜,無法「認命」,雖然他同意以利法的說法,但他並不因此閉嘴,仍然想要一個令人心服口服、水落石出的「說法」。

約伯的朋友們訴說神的大能,眼光放在地上,如以利法勸他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因為「在饑荒中,他必救你脫離死亡;在爭戰中,他必救你脫離刀劍的權力」,你的田地、帳棚、羊圈,都必興旺,「你的後裔將來要發達」。(伯五17~27)比勒達的看法也大致相同;但是約伯卻把眼目從地面轉向天上,即使在痛苦中偏向負面觀點,但他嘗試仰望上頭,從山到海,從日頭、星宿到南方的密宮。

「他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他奪取、誰能阻擋?誰敢問他:祢作什麼?」(10~12節)神發怒的原因,我們不明瞭,但看到山搖地動、太陽與眾星昏暗無光,蒼天、海浪無一平靜,這些奇妙的現象,讓人心生畏懼。總之,約伯敘述的是神的怒氣。他從自身承受的遭遇推測,這必是神的怒氣彰顯,但找不到神發怒的原因,卻使他萬般無奈、苦惱不已。這種苦,甚至遠超過他所承受的各種擊打、苦難。

約伯的朋友注重田地羊圈、子孫後代、長壽、發達......。這些絕非不重要,但是有些時候,上帝可能要我們把眼目從看重地上的轉向注目祂自己。這種轉向的過程不是一蹴可幾,可能得經過來回衝擊、掙扎翻騰,如約伯一樣;甚至,神也容許我們質疑祂,也如約伯一樣。

「神必不收回他的怒氣......既是這樣,我怎敢回答祂?怎敢選擇言語與祂辯論?」(13~14節)從這句話以後,接著一連串挑戰性的質疑,也是約伯情緒的爆發,他需要一個出口,抒發一下自己所承受的,無論是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重壓:

「他用暴風折斷我、無故加增我的損傷。我就是喘一口氣,他都不容。」(17~18節)這是約伯的主觀感受;因為這些痛苦若不是從神而來,還有誰會這樣對待他?我們旁觀者當然知道興風作浪者是誰,但是約伯這時候不能分辨啊!最奇怪的是,神依然緘默不語,祂容許約伯把這些情緒性的話語傾倒在祂的身上。

「我本完全,不顧自己。我厭惡自己的性命。善惡無分、都是一樣,所以我說完全人和惡人,祂都滅絕……世界交在惡人手中,蒙蔽世界審判官的臉,若不是祂,是誰呢?」(21~24節)

在這之後,既是自我表述,也跟神對話:

我的日子比跑信的更快、急速過去、不見福樂。我的日子過去如快船、如急落抓食的鷹。我若說,我要忘記我的哀情,除去我的愁容,心中暢快;我因愁苦而懼怕,知道祢必不以我為無辜,我必被祢定罪。我何必徒然勞苦呢?我若用雪水洗身、用鹼潔淨我的手。祢還要扔我在坑裡、我的衣服都憎惡我。(25~31節)

約伯感嘆生命不僅短暫,而且幾乎沒有福樂可言,即使略有歡樂也是稍縱即逝,如同幻影一般。約伯在痛苦的情緒之中感受生命,卻如快船速去不留痕跡,又如鷹鳥抓食,瞬間被吞食殆盡。生命這樣無常,跟神爭辯有用嗎?不如遺忘、避開。也許這樣還能讓我心裡暢快起來。只是這樣有果效嗎?這是約伯的疑問。然而愈是這樣質疑,愈顯露出約伯內心的真實狀態—恐懼。他害怕自己承受的苦難沒完沒了,害怕神以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罪來定罪他,無論用雪水洗滌、用鹼來潔淨也沒有用。雪水和鹼,應該是當時最能夠清除污穢的東西了。約伯假想著自己即使使用了最有效力的清潔用品也無法獲得上帝的悅納,仍然被祂嫌惡、丟棄在坑裡。這個對手太過強大,自己想要忽視、忘記都不可能。

兩造之間的仲裁者

祂本不像我是人,使我可以回答祂、又使我們可以同聽審判。我們中間沒有聽訟的人,可以向我們兩造按手。願祂把杖離開我、不使驚惶威嚇我。我就說話,也不懼怕祂。現在我卻不是那樣。(32~35節)

在約伯的心願裡,希望有一位仲裁者、聽訟的人,站在他與神的中間,按手在雙方的身上,保證雙方的爭議能夠作出公平的審斷。這怎麼可能?除非神願意放下祂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來到與約伯同等的地位上,此外還要能夠找到一個公正的仲裁者,毫無偏私地為雙方作最公正的判斷。

約伯的哀嘆,無意中揭露了上帝在永世之中的救恩計畫:祂的確預備了這樣一位站在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成為兩造之間的橋樑,我們今天都知道,可是當時的約伯卻尚且不知,神已經預備了這樣一個人物,祂以自己的獨生子道成肉身,成為祂與世人之間的橋樑、中保、溝通者。比約伯所企望的仲裁者、審判者更美更好。

而我們這一群在滾滾洪流中逃命的人,互相傳遞著驚人的大好消息:在大浪洪濤之中,出現一條生路,你願不願意走上去?

(約伯記第十章,下期待續)
李約
原名李慧敏,魚池禮拜堂傳道人。芸芸眾多小說人物裡,常自我認知為現代的女版魯智深。少時遇見耶穌,竟被召喚跟從主;多年來在拓荒宣教之地殺進殺出,憑的仍是一股行走江湖的血氣。直到聽見主呼喊收刀入鞘,將心歸給基督,似蒙冰雪澆頂,大夢初醒,如今方知我是我。
當期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