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交叉:兩個全壘打作家

/吳鯤生

五十多年前,不少基督徒眼中,天主教會似乎不是兄弟,反倒隱約有點「敵對」的味道。這與當年中國信徒佈道會的《真道手冊》脫不了關係,《真道手冊》把「羅馬天主教」列為異端,使得不少基督徒對天主教會敬而遠之。

沒有想到,台灣和香港兩地的基督教與天主教出版社,竟然英雄惜英雄,使兩位西方作家盧雲(Henri J. Nouwen)和楊腓力(Philip Yancey)的著作突破教派的藩籬,以致出現了另類溝通渠道。

首先是台灣道聲出版社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出版紐文(即盧雲)的Out of Solitude中譯本,書名:《走出孤獨》。也就是說,天主教金牌作家盧雲的第一本中文譯本,是由基督教出版社先馳得點。

同樣的情況(或說反過來的情況),出現在楊腓力的著作。一九七七年,楊兄作品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由美國桑得文公司(Zondervan)出版。

後來這本書出現兩個中文譯本,一在台灣,由天主教光啟出版社印行,書名為《痛苦這個啞謎》。另一在香港,由基督教種籽出版社發行,取名《痛苦的疑惑》,前者(光啟,一九八三)比後者(種籽,一九八五)早兩年。也就是天主教光啟出版社別具慧眼,搶在眾多基督教出版社之先,印行了楊腓力的首本中文譯著。

這算不算一件美事?台灣道聲和台灣光啟突破了教派之間的藩籬,純「就內容論內容」,跨教派地欣賞「對方」作家,要把富含深度、創意的作品介紹給華文世界。

✻ ✻ ✻

不過,台灣道聲出版的《走出孤獨》,並未引起太多迴響,可能是華人基督徒尚未準備好接受靈修作品,不過這個個案裡,譯者和出版社得負相當比例的責任。首先,書名就不太貼切,依此書內容,書名應該以「從孤獨出發」的角度發揮比較恰當。

而譯文方面,對照十五年後香港基道書樓重新出版的譯本《始於寧謐處》,顯然基道譯本出色許多:

  • 道聲譯本(頁13-14)
    • 有些地方沒有獨處的所在,我們的行動很快就成了空虛的手勢,沉默與說話,出世與入世,距離與接近,獨處與群居,小心維持這兩者之間的均衡,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所以應該是我們個人注意的目標。
  • 基道譯本(頁8)
    • 從某處我們得知,(若)沒有一處孤寂的地方,我們的行動很快就成了空洞的姿勢。
      在沉默與說話之間的平衡,
      在抽離與投入之間的平衡,
      在距離與親密之間的平衡,
      在獨處與群居之間的平衡,形成了基督徒生命的基礎,故應成為我們個人專注的最主要課題。

也許我們該慶幸這本列為道聲百合文庫第五十九號的《走出孤獨》,停留在第一刷,沒有繼續出版。

我們也該慶幸香港基道書樓於一九九一年重新出版此書。

回到一九九○年十二月,在基道書樓有系統密集出版盧雲作品之前,台港出版社的盧雲作品中文譯本共有五本:

1.《走出孤獨》,台灣道聲,一九七六。
2.《生命的頂尖》,香港基督教文藝,一九八○。
3.《慰父書》,台灣光啟,一九八二。
4.《頌主慈恩》,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一九八五。
5.《從幻想到祈禱》,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一九八七。

換句話說,盧雲神父的著作引進華人信徒圈,已經超過四十年,受惠的信徒應該相當多,希望這些靈修過程,終有開花結果之日。

✻ ✻ ✻

談到楊腓力著作的早期中譯本,《痛苦這個啞謎》和《痛苦的疑惑》也沒有引起太多讀者注目,目前都成了絕版書。但後來香港天道書樓申請此書英文版修訂本版權,於一九九九年以《有話問蒼天》重新出版,至二○一一年已印行第五刷。

楊兄早期另與Tim Stafford合力出版一本給中學生的書Unhappy Secrets of the Christian Life,中譯本取名《還我自由》,由亞洲歸主協會香港分會出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再版)。

這本書兩位作者的中文名字都別出一格:
Tim Stafford譯為丁立福。
Philip Yancey譯為李應揚。

這種譯法委實出人意表,抓不住頭緒。因此沒有多少人知道楊腓力中譯著作中有這麼一本。

✻ ✻ ✻

綜觀兩位作家的中譯本出版狀況,顯然基督教出版社士氣比較蓬勃,信徒的閱讀風氣也好些。只是基督教會整體狀況,並沒有因為信徒勤於閱讀,而使全教會體質煥然一新;基督教會在整全度、社會參與度、關懷弱勢者受欺壓方面,似乎落後天主教會一截。

當然,也許我的觀察不見得公允。建議未來,兩個教派持續彼此欣賞,謙虛向對方學習,在不完美中盡心、盡力、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