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信仰教育課本

/胡維華(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經文:利未記十二章1~5節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若有婦人懷孕生男孩,她就不潔淨七天,像在月經污穢的日子不潔淨一樣。第八天,要給嬰孩行割禮。婦人在產血不潔之中,要家居三十三天。她潔淨的日子未滿,不可摸聖物,也不可進入聖所。她若生女孩,就不潔淨兩個七天,像污穢的時候一樣,要在產血不潔之中,家居六十六天。」

如果票選聖經中最奇特的經文,利未記絕對可以提供不少候選經文,而關於「生產導致不潔淨」的這段,說不定有濃厚的機會問鼎冠軍。生孩子在古代不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嗎?詩人不是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既然是上帝的賞賜,為什麼又說是不潔呢?難道聖經果真有其自相矛盾之處?不但如此,經文還大言不慚地說,母親若生男孩就不潔淨七天,但若生女孩,就不潔淨十四天?哇,這不是明目張膽地性別歧視嗎?

要解開這個結,我們得耐著性子從潔淨最基本的規矩開始看起。

一反過去的「不潔」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說,在地上走獸中可吃的乃是分蹄、倒嚼的(十一2),而水裡的必須有翅有鱗(十一9),空中飛的若是昆蟲類,則必須會跳;若是鳥類,則不可是掠食性的(十一13~22)。這些都被歸類為潔淨的,是可以吃的。

學者曾經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此處食物的戒律。有人認為(1)不潔淨的物種是外邦宗教祭祀時使用的;也有人主張(2)不潔淨的物種對健康有危害,因為他們帶有致病的細菌;另外還有觀點認為(3)潔淨的物種提供以色列人正面思考信仰的幫助,不潔淨的則是負面的例子。

這三種想法雖曾各擅勝場,如今已被大多數學者摒棄,原因很簡單,他們所能提供的解釋太有限。就(1)而言,我們知道巴力敬拜也獻牛為祭(王上十八22~26),可是牛卻是潔淨的。此說顯然不夠有說服力。(2)的解釋,乍看之下很有吸引力,然而,所有的肉類在煮食過程都必須小心,不然,都有致病的可能。事實上,若真考慮細菌的因素,也許所有的肉類都該歸屬於不潔淨,因為在炎熱的環境裡,沒有冰箱,他們致病的機率比起植物來說要高多了。最後,根據(3)的解釋,羊使人想到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所以是正面的例證,羊因此是潔淨的,然而,聖經也區分綿羊與山羊(太二十五31~46),當如此區分時,山羊變成負面的,難道它因此變成不潔?

回到設計者的初衷,應該能幫助我們釐清許多重要的觀念。首先,一切的受造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在祂眼中看為好的,因此,物種的潔淨與否並非在於界定其本質聖邪,也非判定其功能優劣。

其次,不潔淨的狀況並未帶來刑罰。事實上,潔淨與不潔淨的分類乃是用來強化「界限」的概念。此時的以色列人並沒有太多機會接受宗教教育,得地為業之後,他們充其量不過是一年三次到聖所敬拜而已,如何教導以色列人與其他迦南各族之間的差異,變成重要的課題。如何區分有所為﹑有所不為,使以色列人堅定相信他們是完全歸屬於上帝的獨特選民?

這一套規定正是為此而設計的:以色列人應該遵守上帝頒佈的律法,因此他們從日常生活的吃喝開始,學習遵守誡命,持定界限,不隨己意跨越。仔細想來,這套規定的內容更像是一套宗教生活的教材。大自然的常態是,昆蟲能跳、鳥會飛、水中活物不停游。所以,水陸兩棲之物,就是跨越界線了。又者,在迦南,以數量和種類而言,地上走獸的常態是分蹄、倒嚼,所以,生活在地上的動物,就該是這種樣貌,否則就是破壞次序,混淆界限了。在界線之內的,就是潔淨,跨越的,即為不潔。以色列人不吃不潔的,不與脫離其正當範疇的產生關聯,為的是教育眾人,從大到小,持守上帝給予他們的身分。

教導「界限」的教材

初次接觸這套教材,我們容易傾向於喜歡潔淨的,畢竟那是可以吃的、沒有禁忌的,然而,就教育的設計與效用來說,「潔淨的」沒有太多的價值,原因無他,單純因為當以色列人看見屬潔淨的動物,他們滿腦子所想的,只是如何烹煮、如何調味,使他們可以好好享受這一餐。只有當他們遇見「不潔淨的」時,教育的情境才真正產生。舉例來說,一個孩子聞到香噴噴的紅燒蹄膀,看到隔壁的非利士小孩正在大快朵頤,他不免問說:「媽媽,為什麼我們不能吃那個?」這時,就是整個規範發揮其價值的時候,母親可以趁這機會,溫柔地解釋以色列的身分認同、他們特殊的召命。遇見「不潔淨」,等於要來上一課,或進行一次自我反省,重新確立以色列與上帝特別的關係。

這「界限」的概念,也從食物的規範延伸到生活的其他層面。利未記規定,當人的皮肉有一定的病徵時,那是不潔淨(十三2~3)。這明顯是人際之間的界限。當一個人身上,特別是外顯的皮肉有狀況,卻仍須與人接觸時,心中總是不免有些擔心,不知道他人是否會因此產生負面的感受或評價。利未記的規範正是掌握了這個特別的時機,將這人歸類為不潔淨,不是要定他的罪,更不是要貶抑他,而是要藉此機會,進行教育。當他在意自己的外貌,並將群體的好處看為大過於個人時,便是他可以重新在上帝面前安靜、省思,肯定他的身分與價值的時候。

古代以色列人必然歸屬於一個家庭或家族,他們非常在意家族在地方有好的名譽,個人的成敗甚至還不那麼重要,因此,「界限」的概念推展到家庭,應該不難理解。正如外貌常常是給人第一印象的關鍵,一個家的外牆和周圍環境往往決定了鄰舍最初的觀感,利未記於是規範,房屋若發霉,有斑點侵蝕牆壁,那就是不潔淨(十四34~42)。當房屋有此現象,除了清理、粉刷等硬體的重整之外,也提供一個好時機,讓家人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以及共同承擔的家庭責任。換言之,以色列人應當透過房屋「不潔淨」的事件,修補並強化家庭的凝聚力。

信仰的深化:生死退修會

除了從自然的分界學習控制吃喝,以及藉著人際的界限訓練掌握自我、建立家庭之外,利未記也帶領以色列的信仰更進深,亦即明白神與人之間的分野。的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全能的上帝都參與在人的世界裡,不過,作為教育的訓練,律法選擇了「生」與「死」,那是人最能體會自我的渺小,以及上帝之神聖超越的時刻。

死亡,常常是對人們最大的諷刺。人類總是自以為人定勝天,但死亡帶人回到現實,承認軟弱、接納有限。在短暫的瞬間,它已經來了又走,沒帶走雲彩,卻留下眼淚與嘆息。

相較之下,新生命的誕生要歡樂得多。然而我們也得承認,除了上帝,沒有人能決定生命,即使是醫學進步、科技發達的今日,我們仍然無法掌握生命。一個女人懷孕與否,我們無法決定,同樣地,一個孕婦何時臨盆,也考驗我們的經驗,突顯我們的無知。

於是,利未記規定,在遭遇生與死的事,人要算為不潔淨。這不潔淨,不是定罪,不是審判,是要使人從世俗的忙碌中安靜下來,是「退修」省思的機會,使人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明白人與神的差異。藉著這些寧靜時刻,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或感恩,或追思,重新確立在上帝面前的身分與責任。生孩子的母親若是知曉原來設計的用意,必然更加珍惜這段時日。

聖經中有性別歧視?

一路爬梳經文至此,我們唯一剩下的問題是,聖經有性別歧視嗎?看來似乎是有的,但如果真要說歧視,其實是對男生的歧視呢!因為生男孩與生女孩的「退修會」時間長短不同,生女孩有兩倍的時間讓母親安靜、靈修、禱告。

為什麼聖經偏愛女生呢?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以色列的家庭是靠母親來承擔,特別是教養方面的責任。當母親生下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將來長大成人,她也會成為一個母親,生養一個家庭。換言之,剛生產完的母親抱著手中的女孩,知道自己任重道遠,要照顧、教育這個女兒,好讓她將來也可以成為稱職的母親。為了這世代的傳承,她需要更多地親近上帝,邀請生命的主給她智慧與愛心。利未記這份教材,按著人生命不同的處境,設計出不同的時間,意義非凡!

與舊約時期的以色列相比,今日的基督徒更加幸福,因為律法中所盼望的聖潔、與上帝團契,都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然而,透過「界限」的概念,也許我們也可創造一些「不潔淨=退修會」的機會,使聖經的價值落實於信徒的行為,並藉由反覆操練,產生習慣,最後深化成為品格,預備自己成為上帝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