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論紛紛②

「藝起」見證上帝的榮耀?:五旬節∕靈恩傳統的觀點

/葉先秦(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灣神召神學院信徒董事)

「藝起發光」事件有關見證的真偽和正當性,引發了教內外關注,更衍生「成功神學」與「十架神學」的討論。基督教研究學者藉著爬梳歷史、整理神學光譜,解析五旬節∕靈恩傳統的觀點,幫助我們了解基督徒「做見證」的深刻含義。
何必做見證?

近來「藝起發光」的事件迅速占據各媒體版面,引發許多教內外人士各種不同進路和觀點的迴響;當中自然不乏歪樓、主觀情緒的言論,不過有些批判確實值得深思。除了濫用權威和圍繞在金錢奉獻的弊端以外,當事人所宣傳太魯閣號事件中的「見證」也是輿論關注和質疑的焦點之一。問題或許不僅在於見證是否真確,還包括背後蘊含的動機與目的。意即,何以我們需要甚或醉心於宣傳上帝保守、賜福的「成功見證」?見證是否已成為一套搏得某些宗教資本和金錢的宗教修辭?

見證作為權威的濫用

實際上,見證與前述權威和金錢的問題不無關聯,某些程度均繫於人們對於「成功」、「興盛」的認知與渴望。濫用權威往往涉及控制信徒生活的許多層面,若能充分掌控,即反映領袖的成功。尤其訴諸宗教的道德、責任,索求信徒委身於「宗教無給勞務」(Religious Unpaid Labor),更是締造了領袖事工的成功、興盛。而濫用權威的索求,自然包括金錢奉獻,這往往也反映成功、興盛的價值追尋;見證也時而帶有宣傳成功、興盛的動機,並有時成為濫權的工具。比如在此次事件中,就運用「見證上帝的榮耀」為修辭,要求所有相關成員口徑一致「做見證」。當然,見證的感召力也能及於呼籲奉獻。然而,成功或興盛當真全然俗不可耐,甚或離經叛道?見證裡所蘊含的元素當真只是一種「靈驗」、「有效」的主觀宗教宣傳?這些觀點導致有神學院老師不時搬出「榮耀神學」的標籤,跟「十架神學」對立起來,以批判前者。以下,筆者想嘗試從自身的五旬節∕靈恩傳統提出一些淺見。

見證的泛靈恩源流

二十世紀的五旬節∕靈恩運動承襲十九世紀福音派奮興運動、神醫運動遺緒,視「做見證」為信仰生活的重要表徵。從當時奮興浪潮下譜成的一些「福音詩歌」(Gospel Hymns∕Songs)可略見一二。另一方面,五旬宗學者賀倫韋格(Walter J. Hollenweger)指出,在該運動的非洲裔宗教口傳根源(oral root)脈絡下,見證是其神學的表述方式之一,與異象、異夢的分享同為集體敬拜中的重要環節。這兩項是五旬節∕靈恩運動實踐見證的主要系譜來源。而今天「泛靈恩」的台灣教會,在許多方面受這個運動影響不淺。

「既濟」與「未濟」的張力

五旬節∕靈恩運動較為看重神蹟層面的經驗,從運動初期開始,便可在各樣報刊、單張上看見諸如得到「成聖」、「靈浸」、醫治的見證。但這不表示五旬節∕靈恩傳統對見證的理解僅止於此。對古典五旬節派而言,經歷靈浸還意味蒙受聖靈的賦權去放膽見證基督,其踐行形式尤其體現於宣教。至於前述神蹟層面的見證,不時引來諸如「豐盛福音」(prosperity gospel)或「成功神學」的批評,然而筆者建議應從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終末論去理解。若論及既濟∕未濟(already/not yet),其終末觀顯然傾向既濟,或說是一種「實現的終末觀」(realized eschatology);強調終末圓滿在當下此世實現,因此期待神蹟出現,疾病、貧窮以及各樣問題立時得到解決。

五旬宗的十架神學闡釋

或許可以說,這與解放神學的內涵實有共通之處,兩者都看重既濟甚於未濟,以及終末圓滿在當下的實現,亦即強調改變。只是,五旬節∕靈恩運動重視神國臨到的超自然記號,且仍看重其超越性與再臨。從前述終末論的角度而言,「成功」與「豐盛」其實反映實現的終末觀的問題。也意味著在終末尚未完全實現的現今,仍渴望神國度的實現。若單從欲望、貪婪的視角予以抨擊,可能稍顯扁平化。當然,這般過分聚焦既濟的終末觀並非沒有問題。不過,對於上帝在此世、現今的介入和更新、改變,有些基督徒群體消極以對,也缺乏做見證的熱情;這樣過度偏向未濟的終末觀,也是另一種問題。

接下來,我們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五旬宗聖經學者費依(Gordon Fee)在論述羅馬書八章26節「說不出的嘆息」極可能是指方言禱告時,也衡諸文脈,並在終末論的框架主張方言在此是「軟弱中的能力」。他指出保羅將「受造之物的嘆息」與「我們的嘆息」並列,表示受造之物和人類均在苦難、壓迫之下呻吟,熱切期盼獲得自由,這就是終末萬物更新的實現。因此,方言禱告並不是一種終末榮耀的實現,也非逃避塵世;毋寧說這是和受造物在現今的種種痛苦、不公不義、壓迫現況,以及目前既濟∕未濟的張力下一同嘆息,期盼終末的萬物更新。加上他引用「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前十二10)這段悖反的自述更加說明,聖靈是現今矛盾和軟弱之下力量的來源;因此聖靈的恩賜,尤其方言,是一種「軟弱中的能力」。筆者認為費依的這段論述是對五旬節∕靈恩運動那實現的終末觀,帶來提醒和修正;莫因偏重既濟而醉心屬靈恩賜的體驗和神蹟,卻忽略這些只是未來終末圓滿的預嚐,且正表明未濟——終末尚未全然實現。由此可見,所謂上帝的「能力」、「榮耀」,未必得按那種強而有力、「高大上」的面向去理解;上帝的能力也可彰顯在看來軟弱、卑微的人事物。這是一種十架神學式的悖反解讀。

見證不必然得「高大上」

基督徒因為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行的奇妙大事而頌讚,並在眾人面前宣揚祂的作為,是非常自然的反應,也是許多人歡然爭相做見證的動機。不過,上帝不見得只能在這些看似美好的事當中,彰顯祂的能力與榮耀;反而可能是我們以為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見證祂,以致宣講一些誇大或虛假的見證,但祂實在不需要我們這樣的「幫忙」。若講得嚴肅些,這就如巴特(Karl Barth)在《羅馬書釋義》所說,有人將上帝扶上「塵世的御座」,實是為了滿足自己。

其實軟弱、衰敗未必就不能見證上帝,正如稍前保羅所說「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而那些「高大上」的神蹟,確實是神國的記號;但也提醒我們,這些作為還不是真正的終末圓滿,只是預嚐,且是屬此世∕現今的。上帝國的降臨與新天新地,才是終末圓滿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