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訓現場

教會敬拜健檢:帶領者與牧者須知

/蔡玉玲(洛杉磯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敬拜帶領者竭力讓會眾投入在詩歌頌詞當中,卻可能缺乏方向感;牧者則自謙「不會音樂」,而把敬拜的策畫交給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的會友。這樣,教會的敬拜生活就會容易處於「亞健康」狀態。舊約學者兼敬拜事工創辦人,整合聖經和實務,為我們的教會來個敬拜健檢。
今天的敬拜危機

「敬拜」是被最多誤解、卻也最少被澄清和教導的一個重要神學主題。庸俗化或錯誤的敬拜導致靈性空洞與信仰世俗化,這樣的危機在當代教會出現,卻鮮少被關切。過去二十年來,不少聖經學者著書為文呼籲,盼望幫助教會能按著聖經教導,有正確合宜的敬拜。然而要扭轉一個已經長期定型的慣性並不容易。

韓菲瑞(E. M. Humphrey)指出當代教會敬拜的五大問題:一、過於注重氣氛,把敬拜瑣碎化;二、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誤解敬拜;三、以石頭代替麵包弱化敬拜(喪失神的話語);四、以犧牲真實的禮儀(liturgy)作為代價,藉著情緒性、自我沉醉的經歷扭曲崇拜;五、以市場導向的價值剝奪敬拜。[1] 以上句句切中當代教會的敬拜問題。簡而言之:當今教會的敬拜經常偏離了以神為中心、符合聖經敬拜神學的教導。

當代敬拜讚美的影響

上述現象與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當代教會對「敬拜」在聖經的意涵、在基督信仰中所代表的意義,有誤解與偏差認知。最常見的誤解是:以為敬拜就是指教會主日崇拜中唱詩歌的部分;「禮儀」被當作貶抑詞,指為重複枯燥的儀式。而出現此類偏差,主要是受一九七○年代興起的敬拜讚美之風影響。當時,年輕人聽迪斯可、放克、靈魂、爵士和搖滾等流行音樂,教會主日敬拜卻還唱著由管風琴、風琴或鋼琴伴奏的古老聖詩,很難吸引年輕人。當年一些美國年輕牧者想吸引聽這些流行音樂長大的嬰兒潮世代年輕人進教會,他們認為教會需要更多關心「人」的需要,事工要考慮以人為主。教會開始採用流行樂團型態的敬拜讚美風格,來獻唱或帶領會眾詩歌。傳統聖詩逐漸被流行樂風所創作的現代詩歌取代,也開啟了至今不衰的敬拜讚美之風。今天,「敬拜」一詞的意涵和概念,對很多人而言,甚至直接等同於敬拜讚美的敬拜風格或音樂類型。

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神為中心?

考慮人的需要並沒有不對;然而,敬拜,只能以神為中心。這是聖經的教導、也是基督教兩千年來建立的重要傳統。敬拜有非常多的神學和議題值得討論,本文僅簡要分享聖經所教導的重要敬拜概念,呼籲以神為敬拜的中心,期待幫助教會理解:敬拜對靈命養成與門徒建造的重要影響。

以人為中心的福音策略,開啟許多前所未見的創新做法和傳福音手段,它們成功地吸引人進入教會;更創造了美國巨型教會(Mega Church )的一代傳奇盛世。[2] 一個主日數萬人湧進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他們做到了以前的牧師做不到的。講道信息有些隱藏,或甚至毫不遮掩地宣揚「成功神學」,口條清晰、輕鬆幽默,並連結當代人關心的議題。嚴謹解經講道的講員雖為數不多,但這些年輕牧者真摯誠懇、有勇氣坦承軟弱,深得會眾共鳴。最吸引人的宛如巨型演唱會的現場——可容上萬人的觀眾席、大型舞台、導播室和專業影音設備一應俱全,加上如明星般的專業歌手,和樂團所帶領的音樂敬拜。更可觀的是舞台布景,按季、按月或當令主題更換,如同電視或音樂會秀場一般。教會還有星巴克咖啡店和書店,室內燈光柔和、布置現代幽雅,真是一個切合現代人喜愛的殿堂。進入教會大堂,與進入環球影城的專業攝影棚簡直無甚差別,甚至比後者更好;因為有免費坐席讓會眾進來享受一場聲光心靈盛會,一切都令人嘆為觀止。這是筆者在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聚會兩年,並參訪其他巨型教會的體驗。誠實地說,每個主日能夠像去聽一場專業音樂會般的盛宴,對我這種喜歡「好聲音美視覺」的人,不失享受。柳溪有時也為傳統聖詩重新編曲,帶領會眾唱詩;並非僅唱些當代大量以「我」為敘事主體的創作歌曲。因此,這簡直是無可挑剔了。

敬拜是禮儀,禮儀是門訓

然而,如果沒有這些聲光效果和人為場景,捫心自問:我愛上的究竟是那些氣氛、主唱、詩歌,或是神自己?我自己能單獨面對神、好好敬拜祂嗎?教會的團體敬拜是否帶領和養成了我的個人敬拜習慣,並因此提升我的靈性與生命?敬拜是禮儀,禮儀是養成和陳述基督徒靈性與生命的重要經驗。主日團體敬拜是幫助形塑信徒成為基督門徒的重要禮儀:我的生命就是一場對神的忠誠敬拜,我的生活是天天對神敬拜的具體活出(羅十二1~2)。

筆者與許多學者一樣,無意爭辯敬拜風格(style)與音樂類型(genre)的優劣,它們不是關注的焦點(雖然它們還是會影響人們對敬拜作為禮儀的經驗)。最該關心的焦點是:教會主日敬拜,作為會眾的團體敬拜,應是示範合宜敬拜的形式典範,是形塑信徒生命的基底。說門徒訓練的關鍵,在於教會如何帶領信徒經歷生命轉化的敬拜,並不為過。就如同蘇明思(J. K. A. Smith)說的:當我們渴望以更吸引人、平易近人、不引起反感的形式來呈現福音內容,我們往往是在當代文化中尋找讓人感到熟悉的形式。這些套用的形式不會是中性的,它們隱含著特定美好想像與目標的達成。它們會養成我們的喜好與欲求去趨向這些目標。[3] 就像筆者前面所描述巨型教會經驗的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沉浸在以「我∕個人」為中心的教會生活和敬拜敘事中。主日敬拜沒有帶向養成生命的功能,常是整個教會把敬拜庸俗化,並帶來信仰世俗化與靈性貧乏的重要因素,卻鮮受關切與思考。

聖經中「我」為主體的敬拜亂象

更多時候,當代不少以「我」為敘述主體的歌詞,對這種只有自我表述、缺乏靈性養成的教會敬拜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或許有人會辯稱這種以「我」為敘事主體的詩歌是在認信和宣告;但敬拜不該只是表述的(expressive),而是形塑的(formative)。如同蘇明思指出,當今許多這類敬拜,只是把世俗禮儀「耶穌化」後的版本。[4]

大祭司亞倫並沒有帶領百姓拜別的神明,只是採取當時流行的牛犢造型來鑄模造神像(出土文物經常可見)。亞倫也宣告:「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出三十二5)百姓看到金牛犢那一刻,也認定這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獻祭和唱歌跳舞,是他們熟悉喜愛的敬拜型態。然而,這卻是將世俗禮儀「耶和華化」的敬拜版本。以人為中心的敬拜敘事,看重自己想做的表述,讓人成了敬拜的主體。摩西在神面前的認罪是:「他們為自己造了金的神明。」(出三十二31)以人為中心自我表述的敬拜,就算「耶和華化」,仍是自己造神明在敬拜。當代許多教會主日敬拜以世俗包裝、模仿流行風格、看重人的自我表述,常勝過以神為主體和中心的敬拜。

五經中兩個惹神憤怒的敬拜,都與主禮者(敬拜帶領者)引入不當敬拜元素有關。除了金牛犢外,另一個也是發生在亞倫家。亞倫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是承受聖職的受膏祭司,卻在未經耶和華神吩咐的情況下,自行拿著香爐,放上可能是取自他處的香或炭火,獻在耶和華神面前,遭神以火擊殺而亡。兩人敬拜神的心意,不管是出於好意、無知或創新,神並不喜悅。未經聖化或潔淨的人和物,相對都是俗與汙(不潔)的。這是出埃及記到民數記極為重要的神學主題。亞倫兩個兒子的行為是在禮儀上對聖神的藐視。「你們要使自己分別為聖,要成為聖,因為我是神聖的。」(利十一44)這事件後,神親自對亞倫表述:「你和你兒子進會幕的時候,清酒烈酒都不可喝,免得你們死亡,這要作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你們必須分辨聖與俗,潔與不潔,也要將耶和華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的一切律例教導他們。」(利十9~11)這三節經文奠定了敬拜作為禮儀的概念,並提供敬拜帶領者三個基本須知。

……(文未完,全文刊載於《校園》雜誌2023年3、4月號)

筆者創立的「維真事工」,提供敬拜相關議題的podcast和文章探討,歡迎有興趣讀者前往網站了解。


附註:
1. Edith M. Humphrey, Grand Entrance: Worship on Earth as in Heaven (Grand Rapids: Brazons, 2011), 155-187.
2. 可閱讀:唐艾蒙著,《創新與增長:美國十大創新增長教會》,2000年福音運動編譯小組譯,台北:天恩,1993。
3. 蘇明思著,《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鍾憫譯(新北:校園,2020),頁96~97、101。
4. 同上,頁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