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p
作家視窗

上帝的謀士——魏樂德

/作者:席樂(Christine A. Scheller)/譯者:黃楓皓

《靈命操練禮讚》的作者傅士德曾說過:「我講道的時候,人們也許會來聽聽;但輪到魏樂德教導,大家可都帶著錄音機來;我們都是如此。」這樣一個以《靈性操練真諦》、《上帝的聲音》裡的睿智教導,廣受讀者喜愛的魏樂德,他是怎樣生活的?他的成長故事又是如何?

時間是南加州大學開學的第一週,有個叫做莎拉的年輕女子站在校區裡漢恩廣場(Hhn Plaza)的一個肥皂箱上,正講述著自己的見證。她提到自己的第一個「女」朋友,也說出母親發現她們兩人的關係後,她被送去治療的始末。莎拉從不曾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身為同性戀的身分,直到上了南加大。

像這樣的故事可能正是許多基督徒父母心中的恐懼,但是在過去的許多年中,南加大的學生也有機會親身受教於一位非常鼓動人心的基督徒思想家,他的名字是魏樂德。

從漢恩廣場到魏樂德位於慕德哲學館(Mudd Hall of Philosophy)的辦公室,路程很短。那是一棟莊嚴的磚造建築,有著指向天際的鐘塔。慕德館是仿照一座義大利修道院的樣式,興建於一九二九年。當初搭建這棟建築的建築師,其父親正是當年哲學系的系主任弗盧埃林(Ralph Tyler Flewelling,1871~1960)。弗盧埃林是個衛理會信徒,他想要建立一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中心,希望能夠為遠東地區做些事情。如此一個地方,正適合像魏樂德這樣的人,用來重建學院中逐漸失落的「道德理性(moral reasoning)」。

對基督徒來說,魏樂德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著作:《21世紀天國導論》(一九九八年《今日基督教》雜誌的年度好書)、《靈性操練真諦》、《上帝的聲音》、《品格的革命》、以及《大使命與大抗命》,但是他的工作領域──「哲學」,卻是這些屬靈作品的根基。根據魏樂德的妻子珍(Jane)表示,魏樂德那本關於德國哲學家胡賽爾(Husserl)早期思想的《邏輯與知識的客觀性》(Logic and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是他倆之間的「第三者」,因為魏樂德用了足足十五年的時間,來完成這本書;相反地,珍卻得多方催促魏樂德把《21世紀天國導論》一書寫完──儘管他早已在教會小組中教導書中的原則達數年之久。「他工作起來是一個人的,」珍說:「他不會大聲嚷嚷,我也是在講道的時候才知道他在想什麼。」

學習問問題

魏樂德說,一九六○年代早期,他離開事奉工場去學習哲學,上帝曾跟他說:「如果你待在教會裡,大學的門會向你關上;但如果你待在大學裡,教會會向你敞開。」他完全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因為當時教會仍然是文化主流。不過身為年輕的浸信會助理牧師,他已發現自己對上帝和靈魂是「徹頭徹尾的無知」。他決定要讀哲學,因為他相信「耶穌和祂的教導,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教導,都在討論同樣的問題。」

魏樂德引人爭議的想法,早在一九六○年就很明顯。他記得自己當年的說法,曾讓大學同學們感到震驚:「如果你有辦法找到一條更好的路,耶穌會是第一個叫你付諸實踐的人。如果你不相信耶穌會那樣做,那你就不是真的相信祂,而認為祂會鼓勵你去相信一些假的東西。」這樣的體認讓魏樂德不會「規避或試圖對耶穌教導的內容與爭議視而不見。……能夠誠實地去探詢每一個領域,去面對那些抱持不同看法的人,和他們一同探索,而非盲目地抱持某些預設立場。」

魏樂德這種作學問的真誠態度,使他在處理靈性問題時,不願意明白指出誰能得救,誰不能得救。這讓一些批評家感到困擾,擔心他是個普救論者。魏樂德說,他不相信任何人可以靠著耶穌之外的方法得救,但他補充道「為何非如此不可,也許沒人知道。」他站在開放神學翹翹板的邊緣上,認為上帝的確可以選擇不要知道未來,如果祂想要這樣做的話;然而魏樂德並不像開放主義擁護者那麼極端,他認為這些開放主義者「滑向了進程神學」。不過就如同護教學者戴夫.韓特(Dave Hunt)在他評《靈命塑造版聖經》(Renovare’Spiritual Formation Bible,魏樂德是編者之一)的文章中提到的,有些保守的評論家依然對《靈命塑造版聖經》與其編者如魏樂德等人,那種模稜兩可的開放態度,感到相當困擾。

南加州大學哲學系主任希金博薩(James Higginbotham)則說魏樂德在哲學家同行間的名氣,主要是來自於他對胡賽爾實在論的研究。魏樂德和胡賽爾一樣,相信我們能夠超越文化與語言的限制,直接經驗這個世界。這位德國哲學家使魏樂德感到興趣的,一部分是他的「未知性」(obscurity)理論。「我覺得當前流行的觀點,根本是場災難,」魏樂德說,「若不是因為實在論的緣故,我不會留在哲學的領域。」

從道德知識到生命的轉變

當莎拉在漢恩廣場上大肆談論她的性生活時,魏樂德正在歷史悠久的慕德館教室裡,講授一門現代哲學史的課。他是個顛覆而縝密的護教家,捍衛真理的存在,認為這個世界拋下了將道德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的使命。魏樂德一個觀點一個觀點地說明現代思想究竟出了什麼錯;他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闡明宗教改革如何引發對權威的戰爭,然後再從理性主義一路談到了相對主義。

上課的頭一天,他仔細解釋哲學能如何幫助人們「找出行動背後的知識基礎」,把一群看來百無聊賴的十九、二十歲小伙子,全變成了專注的學生。大四生慕洛說,魏樂德能夠把真實生活與課程內容作連結,外加上他的仁慈風範,是自己一直選修魏樂德課的原因。

塔伯特神學院(Talbot School Theology)的傑出教授莫藍(J. P. Moreland)說,塔伯特神學院的五位哲學教授中,有三位是魏樂德的學生。他說魏樂德是個典範,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如何能將屬靈生命、成熟的門徒生活和哲學結合在一起。而在塔伯特神學院,教授們所要效法的,就是魏樂德這樣的典範。莫藍回憶起有次他去南加大演講,結束時有個學生跑來問他說:「你真的相信耶穌會出現在你面前,聽你說話嗎?」因為自從聽到魏樂德說那確實有可能發生以後,這學生便不斷思想這件事。莫藍便跟這學生擔保,儘管魏樂德的方式並不尋常,但他說的確實是真理。那個學生後來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耶穌。

在哲學課堂上,魏樂德舉出智慧設計論的爭議,來說明對於知識定義權的戰爭。他說這很重要,因為這場戰爭無可避免會決定誰才能夠制訂、執行公共政策。最讓他感到困擾的是,為何總由那些認同科學(不管是不是以科學為業)的人,來決定什麼叫做「知識」,而那些不是科學家的人,在智慧設計論的爭議中,意見卻不受重視。「世界上存在著關於上帝、關於人類靈性本質,以及其他種類與實在(例如道德義務)的知識,這些都不能被簡化為『自然科學』所認為的世界。『知識』以及『實在』這些觀念,被限制於自然科學的範圍裡,如今已破壞了我們對生命的看法。」

魏樂德的長輩們曾告訴他,打從孩提時期開始,他就常常問「為什麼」問個不停;魏樂德自己不記得這一點。他只記得在大蕭條時期為了能活下去的種種掙扎,以及兩歲時母親過世後與手足分開好幾年的痛苦。等到魏樂德終於跟著哥哥們住到密蘇里州只有一間房的校舍裡,他就開始狼吞虎嚥地看書,當時他才四歲。高中畢業後魏樂德當起了農夫,而柏拉圖是他那時候的隨身讀物。如今他仍然喜歡需要用到雙手的工作,像是做點木工,或是在他位於洛杉磯北方的山坡家園中造景。

魏樂德記得青少年時期的自己,曾給浸信會主日學的老師很多苦頭吃。他不認為一個人「得救」以後就「到此為止」,當時的他了解到:「雖然我們應該承認救恩是靠恩典,而且任何人都能藉此得救,但是我們就是有些行為與永生的生命不相吻合。」儘管如此,後來他還是被按立成為南方浸信會的牧師。

他的亞米紐斯派(Arminian)習性,可以追溯自他信奉衛理會的祖母,但也來自他身為年輕牧師所感受到的挫敗。他開始讀約翰衛斯理、芬尼(Charles Fenney)的作品,渴望仿效他們。「一般來說,我發現來到教會的人,基本上是靠著自己來經營生活,使用的是『肉臂』(the arm of the flesh,參代下三十二8),也就是他們天生的能力,來走出一條路。」魏樂德說:「他們相信有神,而且需要跟祂有接觸,但是他們並不了解,神也該是他們生活中的活性劑。結果,他們無法真正成為耶穌的門徒。他們欣賞祂的美德,參加教會的崇拜……然而作門徒並不是今日基督教重視的東西。」

他說,這是個神學觀點導致的問題:「我們沒有在講道時傳講『因著信耶穌而有、在神國度裡的生活,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並將帶來門徒生活及性格上的轉變。』」他補充道:「你大部分的會眾,在性格上沒有轉變時,如果有件大事發生,一切都會分崩離析,他們將會做出人所能想到最不聖潔的行為。」

西方世界最後一次的「大復興」,按照魏樂德的說法,是衛斯理運動,那改變了人民,也改變了公眾機構(public institution),「不論是在教會裡或在教會外。」當我問他後來的復興,像是一九七○年代的耶穌運動,魏樂德認為那些並沒有改變公眾機構,特別是學術方面的機構。

魏樂德實驗室

魏樂德的神學觀點,最早的實驗地點是在一九七○年代,魏樂德聚會的一間貴格會,位於聖費南多谷地,更新運動(Renovare’movement)的創始人傅士德是當時教會的牧師。魏樂德領唱,而他的妻子珍彈奏管風琴。「我當時剛從神學院畢業,準備要征服世界,」傅士德回憶道。「魏樂德對我非常有耐心。他真的可以說是從教堂的長椅上從事牧養工作。當我教導的時候,人們會來聽;但當魏樂德教導的時候,大家可都帶著錄音機來,我們都是如此。」傅士德回憶起魏樂德講完整卷馬太福音,台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參與了某件大事」。

現在,魏樂德的觀念則有了各式各樣的實驗室。他在神學院教課,也受邀參加許多的會議,同時還是一票年輕人「非正式的導師」,珍就稱呼那票年輕人做「我們的小孩」。他也是更新運動的董事會成員,在其活動中演講,提供諮詢。

魏樂德避開了許多深具影響力事工會有的陷阱。他的同事們像是莫藍、傅士德、希金博薩都提到他的慷慨,以及永不改變的謙卑。他沒有出版經紀人,也沒簽訂著書合約,沒有公定的講員費價碼,演講時也不賣自己的書。

魏樂德的影響力,有時候會給教會帶來激進的改變。加州福爾遜的橡樹嶺教會主任牧師坎特.卡爾森(Kent Carlson)說,九○年代的他們,原本按著柳樹溪教會模式運作得很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成長後,教會的領袖最後終於「有時間思考」。領袖們讀了一本書,大意是說,消費主義是美國文化的主軸,如果教會不能打敗文化,乾脆就加入其中算了;卡爾森說,「我們覺得那個想法很沒格調。」同時,副主任牧師麥克.呂肯(Mike Lueken)也在加州帕薩迪那富勒神學院修了一門魏樂德所教的課。

教會的領袖們開始在這些互相衝突的觀點間摔角,並且在領袖退修會中,強烈經歷了上帝。卡爾森說,那次以後他們下了決定「要修改教會架構,讓人們能夠真正與神會遇,好能得到改變」。橡樹嶺於是取消慕道友崇拜,因為他們相信如果基督徒能夠「活得更有傳染力」,傳福音將會更有果效。

教會摒棄以前「讓人們拿到天堂許可證」的作法,開始專注於幫助那些靈裡渴慕的人「追求與上帝同行的生命」。卡爾森補充道,「我們可能在這方面表現仍不是很好;我們有一些態度也不是很正面;我們會感到有些焦慮,因為已經有了這麼大的組織,得維持其運作並不容易。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是朝著更重要的事情而去。」

解決最大的問題

魏樂德想要徹底解決「如何正確地生活」這個問題。他撰寫一本書,名為《道德知識的消失》(The Disappearance of Moral Knowledge)。在書中,他試著說明今日「學術/知識機構對於道德啟蒙全無貢獻,無法讓道德啟蒙普及於平民百姓」的狀況,是如何演變出來的。他說:「今天人們都不知道,就我們過去的歷史來說,這樣一種學術與道德無關的情況,有多麼罕見。」他再次回憶起衛斯理運動後的那一百年,說道:「十九世紀末,有過一次道德倫理的大整合,並從猶太─基督教倫理中得到很多的啟蒙,而我真正想要做的便是回到那樣的倫理中,讓它在今日重新受重視,告訴大家『這就是道德知識』。」

坎.亞契(Ken Archer)是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研究生,他認為對魏樂德來說,道德知識向來都是個重要的主題,在哲學上與神學上皆然。亞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魏樂德的神學,都受到現象學的影響。他提出兩個人的實在論,在實際的應用當中,有一個地方非常相似:「許多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傳記作家都會提到,他選擇接受那個讓他帶出道德行動的呼召,根本就與當時人們在波蘭共產政權底下,為了生存不得不有的偽善,背道而馳。」因此,亞契總結了若望保祿的洞見:「你就是『你』,而不是那個會隨著外在制度有所不同而改變的『你』。」

同樣,亞契指出,魏樂德在《靈性操練真諦》中問到「為什麼我們把救恩看為是:在某個特定時刻,所從事的宗教活動,而不是每日每分每秒從上帝所領受的生命?」在《21世紀天國導論》書中,魏樂德寫道:「神只能祝福那些在自己所在之處的人,而我們若是毫無信心,無視一個境遇又一個境遇、一刻又一刻,覺得都不『妥當』,那就根本沒有空處將祂的國度接受到生命裡,因為那些境遇、那些時刻,就是我們的生命。」(《21世紀天國導論》,第九章)

對那些懷疑他是否在提倡一種新完美主義的人,魏樂德如此回覆:「他們把所謂的『義』定義成該做或不該做某些事情,這樣『義』正導致耶穌所說『法利賽人的酵』,也就是偽善。」真正「害」衛斯理運動告終的,魏樂德說,是人們把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變成了某種律法主義,但其實耶穌在這些教導中的目的,是要駁斥一般人所定下的「規條」,祂並沒有想要頒佈另外一套新的「規條」。

魏樂德認為,他的哲學與靈修作品,可說是交會於以下這個簡單的問題: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丈夫、父親、工作狂

魏樂德在世至今的七十年間,究竟成了什麼樣的人,可以明顯從他在洛杉磯北方山頂的悠閒家園看出來。他跟妻子珍在這裡把兩個小孩約翰、貝琪扶養長大。用「簡單適度」來形容魏樂德的房子、裝潢、還有附屬建築物,按美國標準而言都不太合格;不過,從每一個房間還是都能看到那片魏樂德與孩子們度過無數下午,於其間探索的田園山坡;而當我們週六早上前去拜訪時,整個屋宇也充滿了珍的寧靜力量。隔鄰是他們親手建造的出租房屋,而那後面還有一棟建築,裡面有他們辦公,以及魏樂德的臨時圖書館。

魏樂德與珍結婚時,年方十九歲。他們在田納西州坦普大學崔特奴加分校(Tennessee Temple University in Chattanooga)的圖書館遇見對方。珍當時是受大家歡迎、主修音樂的金髮女孩;魏樂德則是教授們的得意門生,珍認為魏樂德是個叛逆小子,因為他鞋子裡總是不穿襪子,而且衣服都不紮進長褲裡。但是珍卻受到魏樂德在音樂方面的天分所吸引,還有他講道的深度,在禱告中的敏銳。她說直到最近她才明白,當年魏樂德不穿襪子的習慣,主要是因為家境貧困。雖然如此,珍還是說:「他確實有點叛逆性格。」

關於他們的家庭生活,魏樂德相當坦率:「我一直不是一個睿智的丈夫與父親,而這讓我們付出很大代價。」他婉拒了進一步的解釋,希望能保護家人的隱私。不過貝琪說她的父親是「無條件父愛的絕佳典範」,她說父親總是口裡唱著詩歌,或輕鬆的小調,在屋裡走來走去,他也會教導她與哥哥要多思考。她記得讀中學時,有一回車上收音機剛好播出比利喬的一首歌〈只有好人短命〉,她爸爸就挑戰性地問:「只有好人早死,是真的嗎?」

魏樂德說,除了對上帝的知識以外,珍是上帝所賜在他生命中最大的祝福。「許多時候,她讓我穩住,而不至於誤入歧途。」近年,身為家庭與婚姻治療師的珍,需要一小群人的幫助,才能夠讓魏樂德忙個不停的行程表稍微正常一點。她說魏樂德很難放鬆:「如果有種檢查,可以藉著抽血判斷誰是工作狂,他肯定會出現陽性反應。」不過,珍同時也是個完全投入傳遞魏樂德信息的同工,她補充道:「可以肯定的是,我並沒有覺得自己不被寵愛,至少在此刻……在我心深處,上帝的面前,我總是這樣想:『我不能夠阻擋在他前面。』」

魏樂德早年有過一次經驗,讓他肯定了自己的生命方向,而當時珍也在旁邊。在田納西坦普大學一次校園崇拜中,他跟珍一同禱告,要將自己的生命完全降服於基督,之後,牧師布朗(R. R. Brown)按手在魏樂德身上為他禱告。珍說魏樂德便失去了意識,醒來後描述自己被雲包住。在那一刻,屬靈的實在對魏樂德來說,變得具體了。或許可以說,直到如今,魏樂德一直試著要描述、教導的,便是這樣的經驗。

(本文摘譯自2006年九月號《今日基督教雜誌》)
新書簡介
魏樂德【天國門徒四部曲】21世紀天國導論+天國進行式+溫柔護教學+門徒好豐盛

《魏樂德【天國門徒四部曲】21世紀天國導論+天國進行式+溫柔護教學+門徒好豐盛》

作者:魏樂德
定價:1800元
每套75折特價:1350加入購物車
21世紀天國導論

《21世紀天國導論》

作者:魏樂德
定價:720元
特價79折:569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天國進行式

《天國進行式》

作者:魏樂德、畢格理
定價:440元
特價79折:348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溫柔護教學

《溫柔護教學》

作者:魏樂德
定價:320元
特價79折:253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門徒好豐盛

《門徒好豐盛》

作者:魏樂德
定價:320元
特價79折:253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優惠期限
2019年6月30日截止
延伸閱讀
靈性操練真諦

《靈性操練真諦》

定價:400元加入購物車
上帝的聲音

《上帝的聲音》

定價:370元加入購物車
品格的革命

《品格的革命》

定價:300元加入購物車
大使命與大抗命

《大使命與大抗命》

定價:360元加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