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
天天認識神

《天天認識神》

作者:巴刻
認識菜市場老闆,總是要求蔥花多一點;認識牛肉麵店老闆娘,總是期待牛肉多給一點;認識理髮店師傅,總是盼望髮型維持久一點;認識各行各業的螺絲釘,我們的生活變化多一點。
那麼認識神呢?
巴刻的《天天認識神》;讓銀髮族以認識神為至寶;讓壯年人因認識神而不惑;讓青少年興奮地說:「認識神真好!」;讓我們的生命不再是孤獨的單點,而是與神連結、與人交流,聚焦於耶穌十字架的中心點。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指數分析:
根基:★★★★★
學究味:☆☆☆☆☆
深刻:★★★★★
過時:☆☆☆☆☆
紮實:★★★★★
當頭棒喝:★★★★☆

作者:張大虹(校園書房出版社市場部同工)

話說二○○六年美國基督教圖書展(ICRS)的會場中,本社編輯應仁祥參加了出版社為歐美神學大師巴刻(J. I. Parker)提前舉辦的八十大壽慶生餐會。據應弟兄分享:這位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神學界指標性人物,非常親和,且不失赤子之心。出版社請他為讀者簽名時,他還開玩笑的說:「千篇一律的動作又來了」。但看他一本本用心的簽名,真是表現出巴刻謙卑的品德。

把福音派裝箱的工人

許多基督徒認識巴刻,大概都是從《認識神》這本書開始。美國《時代雜誌》(Time)在二○○五年將巴刻列為北美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基督教福音派人物之一,雜誌的介紹文中,就提到《認識神》,《時代雜誌》引用一位學者的話說:這本書不論是衛理公會、長老會及浸信會的會友都可以閱讀,而且他們每個人都會說:「這本書總結了我們的信仰。」巴刻的信仰觀點可涵蓋這麼多不同的宗派,無怪乎《時代雜誌》將他形容為更正教中「教義的所羅門」,「善於協調各種爭議性議題,從特殊的經文翻譯,到隨聖靈水流的五旬節靈恩教義,均可接受他的觀點,巴刻幫助了這個大團體(泛福音派),讓他們不至因為彼此信仰上的張力,而破壞了和諧。」巴刻喜歡用自己的名字來幽默自己:「我的名字是巴刻(Parker),我的本質是『包裝工人』(parker)。」的確,巴刻把福音派裝箱在一起了!

因禍得福的金頭腦

高齡的巴刻,是在上個世紀一九二六年於英國格洛斯特市出生。兒時他曾出過嚴重車禍,頭骨挫傷,經過一段長期的治療。在養病期間,巴刻接觸到許多書籍,培育了閱讀及寫作能力,對他日後的學術人生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只是文學,巴刻在青少年時也愛上爵士樂,電台的爵士樂節目,讓他沉醉其中;除此之外,他更吹得一手好豎笛。
英雄不怕出身低:即使是一個鐵路局小職員的孩子,又在小城鎮成長,沒有好的教育環境,而且腦部受創,巴刻依舊拿到英國牛津大學的獎學金,進入英國教育體系裡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說明了一件事:沒錯,巴刻有研究學問的金頭腦,什麼樣的環境都無法阻擋埋沒他天賦,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是一個時時不放棄,努力認真的人。
初入大學時,巴刻還不是一位基督徒。在牛津大學,巴刻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魯益師(C. S. Lewis)。魯益師在教學中所流露出來的福音信仰精神,讓巴刻深受感動,並且加入「牛津校際基督徒聯盟」──也就是聯合牛津大學各學院的校園團契──並很快地在那裡決志,相信耶穌。信主之初,巴刻並不是很在意嚴謹的教義,往往被貼上「自由派」的標籤。其實這只是相對於安立甘教會的嚴肅,巴刻喜歡活潑真實的信仰。他為了參加團契查經聚會,甚至放棄他極喜愛的爵士樂團練習,由此可見他對信仰的認真執著。
由於巴刻喜歡書,他在牛津大學團契時,擔任過圖書部門同工。那時有一位學院的牧師退休,將其一生珍藏悉數捐給牛津大學團契。巴刻在這些書當中看上一套清教徒作品選,他如獲至寶地抱書啃讀,尤其是約翰.歐文的書,更愛不釋手。從這時候開始,清教徒的信仰觀就影響了巴刻未來的神學觀點。

帳篷佈道會與現代福音運動

一九四○年代末至一九五○年代初,在英國興起了「福音運動」,這正是巴刻在牛津大學由學士直攻到博士學位期間的事。他一邊讀學位,一邊還在牛津威克里弗學院讀神學課程。五○年代,巴刻加入「英國教會」,這是安立甘教團(Anglican Communion)的前身,是介於聖公會及改革宗教會形式之間的教派。他這時的身分是英國教會的牧師,並參與在「福音運動」當中。巴刻和鍾馬田牧師一起服事,帶起許多英國牧師研究清教徒思想的風潮。
巴刻對福音運動和清教徒佈道的信仰觀點,對今日台灣教會傳福音的行動,很有參考提醒的價值。巴刻認為,改革宗在傳福音行動上可分成兩種:「現代型」與「清教徒型」。所謂現代型的傳福音,是從十九世紀查理士.芬尼開始的「奮興佈道」(如今看來已十分不現代,但意義相同)。這種佈道巴刻稱之為「會友募集運動」,他不是以教會的牧師為主導,而是在「奮興家」帶領下,開辦一般稱為的「帳篷佈道會」,如芬尼就是個旅行奮興家。「現代型」傳福音時不叫「禮拜」而稱之為「集會」,言外之意好像正是在說明,這樣的「集會」與共同敬拜上帝無關。會中多用詩歌和與生活有關的信仰理念,要參加的不信者來信基督。現代型佈道用延長時間聚會(當時主日崇拜從頭到尾大概只有一小時)、激烈的傳講活動及特別的場地佈置(如在講台前預備椅子給決志者坐下懺悔),使參加者在不同於教會的環境下,接觸福音。而這種佈道,不負責牧養,而將決志者交給各地方教會。
清教徒型的傳福音,是以教會為中心,並且注重「有效的恩召」。巴刻將清教徒「有效的恩召」佈道歸出三個重點:神恩典的工作、神大能的工作、神主權的工作。意即,人沒有辦法強迫他人信耶穌,人也不能靠著自己所願來信耶穌。這就與芬尼「現代型」佈道認為人是完全可能自己歸向神有所差別。清教徒認為福音佈道,並不是一種特殊的傳道,具有什麼特殊的方法與技術,而是一般公開傳道,包括主日崇拜,就是佈道會;並且佈道的本身,就是公眾崇拜的一部分。巴刻說道,清教徒式的佈道,就是在一般地方教會之內,且佈道者就是該堂會的牧師。所以,地方教會牧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罪人悔改歸向神而宣道」。

二十世紀最後的清教徒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清教徒」,巴刻當之無愧。他看到二十一紀福音派講求教會信徒數量增長效率的同時,缺乏信徒品質的增長。巴刻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福音派,逐漸走向以人為中心的福音信息,諸如快樂的人生、富足的祝福、政治的觀點等,這些信息也容易結合人本主義,走向「成功神學」和「利己信仰」。他舉韋斯敏斯特小問答第一條「問:人最重要的目標為何?答:人最重要的目的是榮耀神,並且永遠以神為樂」為例,說道:如果我們只是關心自己在神裡面的喜樂,注目於祂「應許」賜給我們的豐盛,那就不能榮耀神了。巴刻看到大部分更正教都自認屬於福音派,但如果大家在福音觀點上,沒有回歸到改革宗傳統神學的重生、悔改、十字架道路、神有一切的主權等等,福音派就會走向世俗化,並且因為彼此不同的強化重點,而導致分裂。如果我們用巴刻的理念來檢視台灣的福音運動,更可看到他的真知灼見。他所著述的《傳福音與神的主權》(Evangelism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值得所有傳福音者閱讀省思。
一九六○至七○年代,英國教會界產生劇烈的變動。主張福音運動的基督徒們,以鍾馬田牧師為首,呼籲英國基督徒組織自由地方教會,脫離聖公會宗派系統。這是基於對悠久歷史傳統的英國聖公會不積極改革教會缺點而發的行動,引起很大迴響,卻也造成教會的分裂。巴刻雖是鍾馬田很好的同工,但他選擇留在安立甘宗內漸進改革。他支持由斯托得牧師呼籲的聖公會福音化運動,投入「全國福音安立甘教友」組織,致力於教會福音運動和學生福音運動。這段期間,他先後擔任過布里斯托丁道爾學院的院長以及三一學院的副院長。
他在學校行政及教學不遺餘力,而在教會社會上更是致力福音護教的工作。他於英國福音雜誌上,發表過一系列文章,幫助讀者認識上帝的慈愛和公義,上帝的忿怒和恩典,讓信徒能活在上帝的美善及真實中。這些文章將系統神學和靈修神學交互應用,不以神學術語為能事,而以淺白的文字,將分散零碎的真理有系統的組合,使讀者拿起來看時就可明白自己所信的神。一九七三年,這些文章集結成書,就是聞名基督教世界的《認識神》。

研究神學是為了讓真理生活化

在英國土生土長,巴刻完成學業後,結婚生子,教學工作。有二十年的時間,巴刻在學術界和教會界,本著自己對基督教信仰的領受,致力於和好及開創的工作。他期望保有傳統基督教的信念,在教義和靈修上培育基督徒信仰品質;但也贊成改革宗福音派對傳揚福音的渴望與活力。在傳統與革新間,存在很大張力,而巴刻就在這些爭議中成為裡外不討好的人。一九七九年,加拿大溫哥華新成立不久的維真神學院,邀請巴刻到該校擔任專職教授,巴刻帶著全家,告別了英國,到加拿大赴任。
長久沉浸在神學研究的巴刻,講論著述卻不是非常「神學」,他寫了一本《簡易神學》,意在說明認識神的這門學問,對一般信徒而言,不是遙不可及的難事。我們靈修、小組研經、默想、禱告,就是在從事神學工作了!在讀聖經方面,巴刻並沒有什麼獨門撇步,他介紹一種方法,給想讀聖經的人:就是將一卷書,從頭到尾,一口氣連讀十遍,把自己「泡」在經文中,就像一個海綿不斷泡在水中,完全吸飽水份。如此,就會產生讀經的果效。像改教者馬丁路德一樣,巴刻極喜愛和重視羅馬書,他認為羅馬書包羅萬象,每次查考都令他非常感動。巴刻認為,自己因羅馬書的影響而成為正牌的加爾文派。
另外,在禱告這門困難的功課操練上,巴刻勉勵基督徒,一定要在創造宇宙、管照大地的主宰上帝面前,謙卑屈膝:相信三位一體的神必聽禱告,相信並順服祂會賜給我們祂認為最好的,而不是照人自己的欲求判定禱告功效。他說:「祈求,就必得著」,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神總是賜下最好的給祂的兒女;即使一時看來,似乎令人沮喪失望。生命中有些事是確定的,禱告是其中一個。不論讀經或禱告,巴刻認為都是為了將信仰真理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屬靈閱讀帶出寫作的影響力

閱讀寫作,是巴刻教學外另一生活主軸。他認為基督徒必須要有「屬靈閱讀」,不論是讀聖經或基督教書籍;否則信徒的屬靈屬世生命都會是枯乾的。巴刻覺得魯益師和查理.威廉斯的作品帶給他很大幫助,清教徒約翰.歐文的作品是他特別推薦基督徒要看的書,而巴刻自己有三十年之久,完全離不開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他認為,這本五百多年前的著作,在今日基督教仍非常適合,是一本兼顧靈修和神學的書。巴刻說,他自己在《基督教要義》的每一頁中,都可遇見神,且這本書仍可駁斥現今的異端邪說。
寫作在巴刻來說,是他人生中最喜樂的一件事。雖然他在書寫的當下,總覺得是苦差事,但當成書時,他就像得到一位新生兒那般喜樂;而經過思考,將腦中看不見的想法清晰地表達於紙張上,使他人閱讀受益,亦是人生一大樂事。巴刻雖出版書籍不多,但都是擲地有聲的重量級經典之作。
一九九六年,巴刻七十歲,美國福音派基督徒出版協會(ECPA)頒贈他「終身成就金牌獎」。維真神學院成立「巴刻神學講座」,以表彰他在神學教育的貢獻。他被推崇為基督教界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領袖。巴刻從教席退休後,仍致力各宗派福音運動的整合,在世上做上帝的燈台,直到如今。

延伸閱讀

天天認識神

《天天聽見神》

魏樂德著/250元
認識基督教教義

《認識基督教教義》

米爾恩著/480元